查看原文
其他

市委市政府2018年一号文件: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融媒体中心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5-25

今天

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

会上解读了

“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措施

传来许多重磅好消息:

只要你40岁以下,且有本科学历

或者你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不限年龄)

凭毕业证书就能落户,

此外,凭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也能落户;

重点公共场所、园区、高校等公共区域

将全覆盖免费WiFi;

还将在全国首批部署商用5G

......

接下来

小邮跟你细细说道

关于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目标定位

主要考虑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

第二步,到2025年,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啥叫创新名城

创新名城建设的主要内涵就是打造“五名”标志、建设“五最”城市。

“五名”

一是“名校”:主要是大力支持“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在与南京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密切相关的有效学科上下功夫,并以此引领和带动建设若干一流名校,实现名校名城协同共生。

二是“名所”:主要是大力支持现有的科研院所建设,同时引进更多的名院名所,重点在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上下功夫,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新型研发机构。

三是“名企”:主要是大力引进和孵化创新型企业,重点在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上下功夫,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产生一批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

四是“名家”:主要是大力集聚海内外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汇聚一流名师、名医等高层次人才,形成吸引名人名家名团队的创新“强磁场”。

五是“名园区”:主要是大力加强创新平台和空间载体建设,加快建设15个高新园区,实现高新园区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为建设创新名城提供核心载体支撑。

“五最”

一是接轨国际,建设开放创新氛围最佳城市

二是融通创新,建设创新效率最高城市。

三是互联互通,建设资金流、信息流等枢纽功能最强城市。

四是依法治市,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

五是包容发展,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通过实现“五名”、做到“五最”,形成一流创新生态体系,使南京成为创新蓝海、创业热土、创客家园、创富天堂。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核心

主要是建设“两大中心”:

一是综合性科学中心。重点是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建立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原创成果突破,打造科技创新“高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二是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主要是深刻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机遇,用产业的思维抓创新,把科技作为一个产业来打造,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增长点,努力在“三高”即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高新技术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怎样建设南京创新名城

推进“十项工程”: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一)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

  • 一是推进新型研发机构落地,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要使我市新型研发机构总数突破200家,孵化出更多南京本土创新型企业。

  • 二是推动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项目落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移转化。

  • 三是更高水平推动高校院所和地方融合发展,支持高校院所与国际名校合作在宁举办特色学院和高端服务机构。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军民技术转移转化合作。

(二)推进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重点是强化“五湖四海聚人才、不拘一格用贤才”的政策导向。

  • 一是广聚高端人才,深入实施“百名顶尖专家领创行动”和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探索实行特殊人才特别举荐制度,加快培育、集聚和使用一批“高精尖缺”人才。

  • 二是广纳青年人才,全面实施大学生“宁聚计划”,放宽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落户条件。

  • 三是广留各类人才,有效解决人才安居、子女就学、健康医疗和奖励激励等问题。

(三)推进战略科技引领工程

  • 一是重点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平台,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 二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鼓励推动在宁高校院所、企业等单位申报承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 三是力争形成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围绕南京主导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深化源头式创新,攻克颠覆性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四)推进创新企业倍增工程

  • 一是支持企业搞研发、搞创新,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集聚研发人员、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 二是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爆发式增长,力争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50%,到2020年达到4000家以上。

  • 三是加大中小企业和初创型企业扶持力度,根据其对本市经济发展贡献,给予一定奖励。

(五)推进高端产业培育工程

围绕南京“4+4+1”主导产业方向,聚焦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5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左右。

目前,我市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空间很大,通过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提档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使创新成果最终落到产业转型升级上。

(六)推进一流园区建设工程

尊重创新活动的区域集聚规律,以“一特三提升”为导向,构建以江北新区为引领、高新园区为支撑、“双创”基地为基础的创新布局。按照统一管理机构、统一支持政策、统一园区品牌、统一考核体系的原则,加快15个高新园区的实体化运作,加大项目落地、人才引进、产业培育力度,逐步将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提高到60%以上,形成“1+N”即1个国家级高新区、N个高新园的格局。 

(七)推进重点改革突破工程

优先解决好“人、钱、地”等问题:

“人”的问题,按照市场化思路,完善人才评价、认定、激励等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造力。

“钱”的问题,就是在创新上要敢花钱、会花钱。今后五年,市区财政至少安排专项资金100亿元,并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基金100亿元。

“地”的问题,就是要大幅度降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用地成本,保障土地供应。

(八)推进开放创新提升工程

  • 一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布局一批海外创新中心,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专项基金,支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和项目,支持收购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 二是打造高端活动平台。放大留交会、软博会、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特色展会效应,举办“赢在南京”系列国际创新创业活动。

  • 三是深化创新协同协作。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建立创新合作的有效机制,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创新链条共建、创新协作共赢。

(九)推进创新惠民拓展工程

  •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卫生医疗、污染防治、健康养生、移动通信、公共安全等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

  • 二是围绕“我的南京”便民服务、江心洲人工智能示范岛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应用,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三是围绕基层科技队伍建设等补缺补短、加强科技支撑,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扶贫脱贫、就业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推进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 一是大力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加快科技型企业挂牌上市步伐,形成各类金融工具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 二是大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建设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知识产权法庭司法保护职能,使创新活动在南京得到依法保护。

  • 三是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创新服务保障。

  • 四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和法治环境。

摄影:宫溟飞

出台“十项措施”:

(滑动看全文)

一、强化战略科技引领

设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重点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对特别重大的科创平台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可“一事一议”,给予特殊支持。成立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理事会,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支持在宁高校院所等单位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或大科学工程,最高给予国际资助经费20%的奖励,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积极整合地方资源,支持在宁高校院所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在宁企业参与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按照实际到账国拨经费给予1:1支持。面向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特别是民生需求,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和民生科技,设立市级重大科技专项。


二、支持名校名所与名城融合发展

通过构建融合发展平台,加强名校名所与地方双向融通,既让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走出来,也让地方的创新需求走进去。鼓励高校院所围绕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优势学科和国家级平台,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主导产业,设立和发展急需专业,培养紧缺人才,实现产学研融合。对与国际名校合作在宁举办特色学院和高端服务机构,最高给予1亿元支持。支持国内外研发机构、知名跨国公司等在宁落户或设立研发机构,最高给予3000万元支持。设立紫金山科技创新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定期举办紫金山科学家国际峰会。


三、推动科技成果和新型研发机构落地

探索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新型研发机构落地。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人才(团队)持有多数股份,政府科技创新基金、投资平台和社会资本等多方参股的股权结构,政府股权收益部分不低于30%奖励高校院所,政府科技创新基金、投资平台所占股权可按协议约定转让。对新型研发机构按绩效择优给予每家每年最高500万元奖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企业),按照投资总额及服务效能,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对实行连锁经营的科技服务企业,允许企业总部及下属分支机构统一在市级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支持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宁设立分中心,一次性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专项基金,支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和项目。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50万元以上的科研人员,根据其对地方经济贡献,实行一定比例奖励。对促成向本市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机构,按照年度合同登记认定的技术交易额的2%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主要用于奖励对技术转移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


四、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

支持高新园区和符合本市主导产业方向的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按国家或省拨经费给予1:1共同支持。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市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根据运行绩效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标志性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行业国际国内标准制定、重大兼并重组、重大商业模式创新等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五、着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设立创新型企业培育专项,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分类精准施策。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自获利年度起,三年内对本市经济发展贡献全部奖励企业。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通过评价的企业,根据企业研发费用情况,给予最高10%普惠奖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对进入市培育库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进入省培育库的再按省支持标准给予1:1共同支持,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给予50万元奖励。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拟上市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实行“一企一策”。支持研发服务企业发展,参照国家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考核制度,最高给予200万元奖励。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予200万元奖励。鼓励企业收购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国有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收购创新资源支出、创新转型项目培育期三年内亏损等视同考核利润,允许高层次人才薪酬、创新奖励、中长期激励在工资总额外单列。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首保。


六、全力建设一流科技产业园区

支持高新园区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逐步将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提高到60%以上,纳入高新园区的考核体系。按照不低于省级高新区的标准推进市级高新园区建设,做到人权、事权、财权相匹配。高新园区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职能。对高新园区内科技型企业跨区转移,实行一窗办理,执行相应的跨区分成税收政策。对参与高新园区管理的社会化管理团队,按绩效考核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对列入省级众创社区备案试点的给予500万元建设资助。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绩效考核奖励制度,纳入省级以上孵育计划的予以省拨经费1:1共同支持;在三年孵化期内每成功培育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含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给予载体运营机构20万元奖励。鼓励高校院所联合在宁企业建立面向大学生的“科创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最高给予30万元支持。


七、加快形成创新创业空间新格局

以高新园区为主阵地,加大创新空间集聚力度,形成市域创新空间新格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可参照公益性科研机构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供应。对需采取出让方式供应的,出让起始价可按不低于同区域科研用地基准地价的20%执行。经市政府职能部门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在高新区范围内的,土地出让起始价可按不低于区域科研基准地价的20%执行(但不得低于相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允许高校利用存量土地新建新型研发机构,土地性质不变;落地在高校周边的,可按不低于区域科研基准地价的50%执行;利用存量工业厂房的,可按原用途使用五年,五年过渡期满后,经评估认定,可再延续五年。经市政府职能部门认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符合本市主导产业方向,需使用工业用地的,可按不低于区域《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确定土地出让起始价。高新园区国有平台建设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是否允许分割转让,地价按对应基准地价的50%执行。分割转让比例不得超过50%,可转让部分,直接转让的比例不得超过30%,其余部分鼓励采用先租后让方式,在承租机构或企业的税收、就业、研发投入等指标达到设定要求后,再办理转让手续。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可统筹配建不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15%的配套服务设施,配套服务设施按主用途供地。上述有地价优惠的项目,除明确可以分割转让的以外,土地不得分割转让,所建房屋不得转让、销售。项目竣工后确有剩余土地与房产,以及受让人终止项目不再需要土地与房产的,应由园区平台按约定的价格标准并考虑资金成本优先回购,也可经市政府职能部门同意转让给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和企业。


八、努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大力集聚科技顶尖专家,对全球顶尖人才领衔的高端创业创新团队或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资助额度上不封顶。对入选省顶尖人才顶级支持计划的,按1:1的比例,给予引才企业最高1亿元配套资助。实施“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用五年时间,重点引进30名急需紧缺的外国专家、40个海外高端创新团队,挂牌建设50个支持柔性引才的海外专家工作室,给予用人单位最高500万元资助。持续推进“创业南京”英才计划。设立市级企业青年工程师科研基金,重点支持企业青年工程师瞄准行业和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设立博士和博士后科技创新创业基金,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省级博站和市级“准博站”。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每年吸纳20万以上大学生在宁就业创业,实行一条龙服务,积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调整优化落户政策,研究生以上学历及40岁以下的本科学历人才,凭毕业证书办理落户手续;技术、技能型人才,凭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办理落户手续。加大高层次人才激励力度,对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人员以及技术经理人、人才经纪人、天使投资人等年薪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根据其对本市经济贡献给予奖补。建立市场化社会化人才认定机制,引入人才“举荐制”,由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中介、金融投资等领军人才组成“举荐委员会”,被举荐人才可享受相应举荐层次政策待遇;为非共识性人才在宁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人才安居政策体系,采用租赁补贴、购房补贴以及购买共有产权房,承租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等安居方式,为青年大学生、科技研发等各类人才提供安居保障。支持“双一流”高校、推进“两落地、一融合”成效显著的高校院所,加快建设人才公寓。


九、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和财政支持体系

大力吸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落户,对新注册在本市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根据实缴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和实际募集资金规模等给予最高1500万元奖励,重大项目可“一事一议”。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池,对投资本市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按实际投资额和投资损失每年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投资奖励和最高600万元风险补偿。通过政府科技创新基金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多种形式的基金,政府科技创新基金出资收益部分最高50%用于奖励人才(团队),参股天使投资形成的股权5年内可原值向天使投资其他股东和创业团队转让。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建立跟投机制,按照市场化方式确定考核目标及相应的薪酬水平;试行国有创投企业在国有资产评估中使用估值报告;对国资参股的投资项目发生非同比例增减资,而国资未参与增减资的经济行为,由企业股东会决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五年内市区财政至少安排专项资金100亿元,并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基金1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专项、“两落地、一融合”、创新型产业和企业培育、园区载体和创新空间建设、人才引进培育、社会创投机构集聚、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


十、营造开放包容的优良环境

打造国际化氛围最佳的城市,建设国际学校和国际社区,建立人才健康绿色通道,接轨国际医疗服务体系。举办“赢在南京”系列国际创新创业活动,获奖并落地本市的项目最高可给予100万元奖励;对在高新园区落户的获奖项目,给予政府科技创新基金投资扶持,并建立风险容错机制;进一步扩大外资市场准入领域,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简化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申报手续,提高税收服务效能;支持科技创新类国际组织在宁设立总部、分支机构,一次性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引导高校院所、社会组织与国际机构合作建立国际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科技创新类国际组织集聚区。打造信息流动最快的城市,推动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优化升级和网络边缘智能化建设,推进重点公共场所、园区、高校等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力争在全国首批部署5G商用,打造国际先进的未来网络创新基地和产业高地。高水平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专利预审员制度。对提供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金融机构,给予实际融资额度的2%风险补助。对省级以上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给予1000万元支持。推动在宁公证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开展知识产权相关公证服务。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违法侵权举报制度,对查证属实的,给予投诉举报人一定奖励。完善知识产权法庭司法保护职能。对授权的发明专利、PCT专利给予奖励。打造创新文化最包容的城市,设立南京创新奖,表扬创新贡献突出单位和个人;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强化信用激励和约束,建立“红、黑”名单制度,营造更为优良的创新信用环境。

加强党对创新名城建设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强大合力。市有关部门、各区(园区)要围绕创新名城建设,抓紧制定一批配套政策文件,形成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建立专项工作推进和督查机制,确保创新名城建设取得实效。




NJUPT 南邮人都在看的新闻

<我们不做新闻搬运工,我们只在乎你所关注>


监制 / 校党委宣传部、信息中心

来源 / 南京发布

编辑 / 杨传瑜

投稿邮箱 / rmtc@njupt.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