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忆往昔,守平淡,家国情未了 | 口述七十年·大运河的集体记忆

融媒体中心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1-17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是一条承载着浩繁文化基因的大动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应当凸显人民群众的核心地位和价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南京邮电大学融媒体中心特推出“口述七十年·大运河的集体记忆”系列节目,将目光投向1949年出生的共和国的同龄人,七十年时光呼啸而过,在运河边成长又老去的他们是历史最朴素的注脚。一篇篇真实而又平凡的故事,是运河儿女的“生命图谱”,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和伟大成就。

钱通观

2019年7月14日采访结束时摄于钱通观先生家


01二十载春夏秋冬,回首匆匆年少时代


1949年3月13日,钱通观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的一个小乡村里,一家都是贫农。除了父亲母亲,钱通观出生的时候,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弟弟在1954年出生。

1953年,从河的一岸到河的另一岸,钱通观从原来破败不堪的小房屋搬到了稍微宽敞一些的新平房里,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依旧持续了很多年。

7岁起,钱通观开始上小学,学校就在家门口小路的尽头,是座小庙,那时候是用破旧庙来当学校的。钱通观就在那儿读了三年的书,后来接连换了几个地方,到了13岁才小学毕业。

上中学的时候,钱通观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走到学校去的,中学建在镇上,每天起码得走一个小时才能到。那时候的路都还不太好走,不像现在都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经常是一段石子路,一段泥路,遇到下雨天,还不时会踩到烂泥巴,身上都溅满了泥水,连鞋子也会磨破。

说起小时候的娱乐游戏,钱通观开心地笑了:“小时候我们都很顽皮,玩的游戏还蛮多的。比如我们常玩弹弹珠,就是在泥地上挖三个洞,互相把对方的弹珠打到洞里,有好多种玩法呢。我们还会爬树,我记得学校里有两棵树,我们几个调皮的孩子就会爬。”

因为家庭条件困难,16岁就辍学的钱通观开始参加农业生产,开始做小队(农村里的农业生产队)里的活,队长分配什么活,就得去干什么活。

“我什么活都干过,掘沟、铲泥、锄草、挑草、拔秧……这些都是吃力的活,一直干到了20岁去当兵。小时候干活还算蛮困难的,参军之前的干活全是靠力气的。我人长得比较瘦小,力气也小,挣的钱也比别人少很多,他们力气都很大。

那时候的小孩子是拿不到工资的,不掌握经济权的,钱都是我爸爸拿的。家庭困难的时候,有时候年终分红都是分不到钱,仅有的几块钱也都是爸妈用来买些吃的,做些衣服。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小孩一样手里都有钱,我们那时候手头没有一分钱。”



02六年青春无悔,追忆峥嵘岁月


1969年,中苏两国边防部队因珍宝岛(俄语中称为达曼斯基岛)的归属问题爆发了边界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969年3月2日,苏联军队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进行炮击,两国发生第一次武装斗争。

““我是1969年去当兵的,正好20岁。那时候村里分配名额,要在规定的年龄阶段。我应要求去体检,合格之后通过了政审,全部通过检查之后才能去当兵。我们村里加上我一共是四个人一起去的,乘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到了黑龙江,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是第一次离开家。新兵训练,我们村四个人是一个新兵连队的,一个多月之后就分到了不同的连队。我当兵的时间是最长的。其他三个人分别当了两年、三年、四年的兵,我总共当了六年。”

钱通观表示,自己是在20周岁的时候应征入伍,26岁退伍的。

谈起六年参军历程,老人也打开了话匣子。

钱通观到黑龙江的时候,正值中苏珍宝岛事件爆发。钱通观所在的部队属于预备役部队。虽然他没有上过真正的战场感受枪林弹雨,但对他而言,每天的训练和工作就是战场。

部队驻地的前方就是珍宝岛战场。预备役所要做的,就是要随时保持警惕,时刻预备着第一时间冲到前线去打仗。按照部队规定,所有士兵都要剃光头。为了应付紧急情况,战士们晚上睡觉也是和衣而睡的,一晚上常常会紧急集合好几次。当兵的第一年,在战略预备队里,钱通观的任务就是打山洞,这里说的山洞当然不是指现在的隧道,而是打仗时用来存放武器设备、躲避苏联军队的山洞。当时部队施工条件很差,不是所有的连队都有机械,打眼放炮有风钻也有人工,打风钻时山岩石粉满山洞飞,甚至还要自己抡铁锤扶钢钎。装药放炮的过程尤其要留心,稍有差池可能就把命也搭进去了。然而在这里,部队作风顽强,战士们都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珍宝岛精神,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珍宝岛边防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夏天蚊虫多,水源也十分匮乏。在冬季,室外经常是零下30多度的严寒天气,防冻问题也是一件难事。钱通观回忆,那时候大家都年轻气盛,体力充沛,在户外只穿着一件衬衫、一件小棉袄和一件罩衫就能抵御得了风寒。当时的边防战士流行着这样的口号:“为了保卫毛主席,粉身碎骨志不移!为了打到新沙皇,愿做雪地邱少云!”我们足以想象士兵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最终,在中方炮火的猛烈攻击下,苏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获得胜利。1991年5月19日,中苏签署协议,边界按照乌苏里江主航道划分,珍宝岛划归中国。1997年中俄东段边界划界完成后,珍宝岛从法律上完全属于中国。

1975年,钱通观退伍,回到了老家。

““当兵的那六年,我真的是终生难忘。虽然那六年的义务兵没有工资拿,但我依然是无怨无悔,因为我把青春最美好的六年都奉献给国家了。去黑龙江那么远的地方去参加国防建设,这是非常值得的。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义无反顾。黑龙江是我的第二故乡,那六年是我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光。”


钱通观 1975年摄 图片截取于影像资料,由受访者提供


钱通观 第二排左五 1975年摄 图片截取于影像资料,由受访者提供



03岁月如歌,抒写别样故事


从部队退伍之后,钱通观回到了家乡发展。同年年底,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家。那年他27岁,在那个盛行早婚早育的年代里,这个年纪结婚已经是非常晚了,周围和钱通观同龄的小伙的孩子都已经蛮大了。“当时我们两个也算自由恋爱,两家住得也很近,中间的介绍人也没有,走走也没多少路。我爸爸和她爸爸还是好朋友,两大家子的关系也一直蛮好的,经常会有走动。”说到这里,钱通观不好意思地笑着。结婚后的第二年,夫妻俩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可爱的女儿。孩子的出生也给夫妻俩艰苦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三年之后,他们的小儿子也出生了。三十而立的钱通观也有了个儿女双全的幸福家庭。

回乡发展的钱通观最开始被分配到村里的双代店当营业员。在计划经济时期,双代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统购统销的渠道,它基本上是小乡村里唯一合法有效的物资交换点。村民们把收获的物资换成钱,再从这里购买生活用品。在这小小的店铺里,他一干就是七八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店铺被私人承包。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时年三十岁的钱通观也亲身体会到了变化:“主要是把经济搞活了,那时候的经济没有现在这么好。农村讲起来就是土地全被承包了,不用种田了,只要拿钱买买粮食就行。企业只要有活力,老百姓自己也可以开厂了,挣钱的路子广了。以前地上自己种的东西想出去卖都很困难,有很多的条条框框。现在只要有本事,就能挣钱。”经济特区成立之后,中国工业建设走上日程,乡镇上不再一味地搞农业生产,也开始办起了化工厂。钱通观离开店铺之后,在化工厂干了一两年,不久化工厂便倒闭了,钱通观再一次失业了,那时正好是90年代末。

自世纪之交始,钱通观决心不再受雇于他人,开始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去丝绸厂里收那些因丝绸在制作工程中出现报废现象而产生的乱丝,再转卖给别人。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苏州的丝绸是比较有名的,吴江有“丝绸之府”的美誉,盛泽镇更是著名的“丝绸之乡”,连带着旁边的平望镇也开了好几家丝绸厂。交通工具的改变,也见证了钱通观十几年收丝经历的风风雨雨,从最开始的自行车,换成了三轮车,最后换成了电动车。

也就是在做小生意的那些年,钱通观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所好转,挣的钱慢慢变多了。子女出生时,他们家还居住在旧的平房里,过几年后搬家到了新的平房。但由于收丝工作一年到头基本没什么休息时间,每天骑着车来回穿梭于数家丝绸厂之间,加上那六年的当兵的艰苦经历,钱通观也不复当初的体格强健,身体终于吃不消了。


04时光不居,来者犹可追


“身体不好是五六年前年开始有苗头的,然后开始各种检查,看了一年多的病,苏州、上海也都去过,查出来大的毛病没有,都是功能性的衰退。就好比一辆车子用久了,各种零件都要开始坏了。” 后来儿子一直想带他去别的地方看看走走,但钱通观也总是拒绝。“人身体不好的时候,玩都没有什么兴趣和精神,我还是愿意呆在家里,比较舒服。”


钱通观与孙女 2013年摄 游玩同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虽说嘴上说着不工作,一直在家休息,但夫妻两人的一天依旧是忙碌的。夫妻俩吃完早饭后,一前一后回到乡下。乡下的家里,他们还养着一些鸡和鸭,需要每天回去喂养,房子周围的土地上还种着一些蔬菜,需要浇水施肥。他们会摘一些自己种的庄稼拿到镇上炒小菜。乡下有灶头,用大锅烧出来食物的味道比较好,钱通观也喜欢乡下清新的空气,村子也很安静,晚上睡觉只有知了、青蛙的叫声,这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


通观自己养的鸡

除却每天乡下镇上来回跑和为一家人做饭烧菜的功夫,钱通观其他时间主要花在看电视上。和其他老人的偏好不同,他特别爱看体育频道。他说,只要家里电视是开着的,那么肯定就是CCTV-5频道。排球、乒乓球、篮球等等,他都很喜欢。而最最钟爱的,莫过于中国女排了,第二就是乒乓球。钱通观回忆起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了冠军,他说就算是晚上熬夜,也一定要把比赛看完,感觉特别开心。

问起钱通观对今昔的感受,钱通观也表示有话要说,“现在带补丁的衣服都不穿了,稍微有点破的就不行,衣服足够穿。那时如果破了,那肯定是要补一补的,只有过年才做新衣服。现在年轻人跟我们那时候也大不同了。我们小时候手头上是没有钱的,花钱都不舍得花,更不会大手大脚,穿衣服也不像现在这么时尚,吃得么也不好。当年最艰苦的时候,过年只杀一只兔子,饭吃大头菜,切切细,烧点大头菜饭。当时是计划经济,油要凭油票,兑布做衣服要用布票,粮食也紧张,是上头一年固定分配的。”

“现在考虑的问题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总要担心子女的读书、结婚、就业等等各种问题,现在子女的生活也稳定了,主要考虑的就是自己的身体状况,该怎么去调节。”在采访的过程中,钱通观的老伴也拿出了自己家地上种的西瓜,口感很好。但钱通观血糖高,时刻要注意不吃甜的东西,现在不离身的就是保温杯,时不时地就要喝口茶。

每天晚上吃完饭之后,钱通观就去附近的莺脰湖生态公园散步。在悠悠古运河道旁,水波潋滟,云卷云舒,和老战友一起漫步一个小时。这个习惯也已经保持很久了,除非大雨,雷打不动。

由于在黑龙江呆了六年,除了每天一起散步的战友,还有许多战友也至今还和钱通观保持联系,几位老朋友也偶尔会聚一聚,一起追忆当年的军旅生涯。其中和钱通观关系较为密切的有两位。一位就住在旁边的盛泽镇,姓袁,两人同一年入伍,同一年退伍,钱通观和他同属于一个排,分别担任五班班长和六班班长,因为住得也比较近,所以经常见面。在辽宁省的朝阳市,也有一位姓王的故友,比钱通观晚一年入伍。钱通观参军的时候拍过很多照片,但经过几次搬家之后都不知所踪,远在辽宁的战友却保留好了当年的照片,放大整理寄到了苏州来。并且他已经两次不远千里乘高铁来到钱通观家中,来看望曾经的战友,讲述这几年他重返珍宝岛的所见所闻。真正的情谊,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无法阻隔。

钱通观 右二 2013年摄 老战友聚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悠悠运河,穿越千年,孕育了世代传承的渔民文化,也培养了一代代善良勤恳的平望人。在时代的滔滔大潮中,在国家发展的紧要关头投身国防建设,他们是艰苦而又无私奉献的一代,是朴实而又光芒万丈的一代。

往事如烟,似水华年。无声的岁月老去,多少年华已不再。或许生于困苦的时代,经历平凡的一生,但依旧拥有着不一样的山光水色,不一样的彩霞满天。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岁月沧桑,他们把青春、情、义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美好的时光里从不彷徨。他们的光辉岁月谱写着一生的骄傲与幸福。

向中国老兵致敬,向中国国防致敬!



访谈员后记:


钱通观,男,1949年3月13日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共党员,退伍军人。1969年应征入伍,奔赴黑龙江省开始六年的军旅生活。1975年退伍回家后参加农村工作,同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上世纪90年代末失业之后开始十几年收丝生涯。2013年,64岁的钱通观由于身体原因,不再工作,在家休息。

我从当地的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到钱通观老先生的事迹,并打听到他的电话号码。提出要进行采访的请求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在整个访谈过程中非常积极地配合访问,让我非常地欣喜与感动。通过此次访问,我在了解当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情况以及军旅生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老一辈的生活经历。

七十年的风风雨雨,有着别样的热血豪情,也有着平凡朴实的温馨感动。曾经的峥嵘岁月已远去,但革命先辈的事迹却会长存我们心底。




文案 | 来自投稿——王晓嘟 吴明爽

录音 | 吴明爽

后期 | 吴明爽

编辑 | 陈燊

向中国老兵致敬,向中国国防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