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 | 今天C位的女教授太飒了! ——你的眼里藏满量子世界的智慧

融媒体中心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3-14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王琴教授即是这样的人,一直在自己的领域内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受疫情影响,尽管小邮未能与王琴教授面对面促膝长谈,但还是从照片里感受到那一双目若朗星的眼眸中散发出的无限智慧魅力。



硬核专业实力

79年出生的王琴教授有娇小灵活的身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脸上常常带着笑容,小邮和她聊天时总感觉屏幕对面是邻居家温柔随和的姐姐。
但她真的不简单——在国内最早实现HOM(双光子)干涉实验、在量子界最早完成弱测量单光子到达时间实验;在量子信息领域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中发表过六十多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领学生团队实现南邮“挑战杯”特等奖零突破,比赛中研究的高性能量子数字签名项目获得两名院士肯定。针对此前主动式多强度诱骗态量子数字签名协议存在的缺点,王琴教授带领的团队在自主研制的新型标记单光子源基础上,提出了被动式诱骗态的量子数字签名协议,从协议层面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同时在实验上将量子数字签名的安全传输距离纪录提升到了200公里。不仅如此,团队还在之后的研究中研发出一套高效的变长编解码方案,最终使得签名效率实现了从50%到80%的大幅度提升。谈及研究过程,王教授说:“当遇到困难时,我会和他们一起讨论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们发现导致困难的关键点,之后协助他们解决,并全力提供所需实验条件。在参赛的过程中,给他们合理分配任务,最终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兴趣——最好的启蒙老师





在量子信息领域颇有建树的王教授上大学前就对追寻物理奥秘痴迷。王琴老师自小就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别的同学或许会对打雷感到害怕,她却感觉闪电划过天空很神奇,常常思考它是怎么来的。在地理课上获得答案后又专注于为什么小时候拆的收音机怎么努力都无法组装成功,这些小机器到底有什么工作原理?也许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们爱观察、善想象、敢实验,这些在王教授眼里都是非常可贵的科学品质,但她说“关键在于大人怎样去尊重、保护和引导孩子的这种天性。我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算高,但是他们对我的学习和爱好一直秉持着开放、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不会强迫我去学习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始终尊重我的选择。当我需要帮助时,给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的开明对王琴老师的影响很大,王琴教授也因此在中科大、欧洲留学、南邮任教中总是带着对未知领域知识刨根问底的兴趣,在科学研究的路上越走越远。



琴心教书育人





王教授不仅专业水平高而且十分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王教授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刚开始带学生的时候,我会手把手地教他们编程、做实验、处理数据,面对面给他们指导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的工作永远局限在我个人的思维范围之内,缺少他们自己的想法。于是,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先给学生拟一个研究方向,鼓励他们自己去积极探索、发掘,遇到问题后,我们再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这样既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也避免我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这样执行下来效果比较显著,最近我们组好几个创新性工作成果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法。”

                        


剑胆追梦圆梦

有人说“人生,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而在王教授这里,我看到了努力和方向同等重要。
王教授一直有一个科研梦,她也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着。2006年她从中科大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就马不停蹄地去了欧洲工作,继续坚持做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2011年,她又对中科大的量子信息实验室进行了短期访问。
在国外工作多年之后,王教授有了回国的想法。她一直希望能够成为一名高校老师,带领自己的团队,继续做实验。机缘巧合之下,2012年王教授来到南邮。“我与实验室的老师聊天时,偶然得知南邮正在积极引进量子信息方向的老师,了解到南邮提供的工作和实验条件都不错,且南京也是我喜欢的城市。于是我就投了简历,来到南邮”。在南邮期间,王教授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努力传授知识、带领学生做实验。



那些年,感谢有你

在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量子这个研究领域,王教授谈到了她曾经的博士生导师——郭光灿院士。

“研究生报名选择导师的时候,我从中科大认识的朋友那里打听物理相关的方向和老师,得知郭老师科研成绩斐然,治学严谨,他所从事的量子方向的研究在我当时看来非常神奇,于是就报考了他的研究生。后来在他的谆谆指导下,一直从事量子方向的研究。”
中科大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王琴教授又远赴欧洲进修。身处异国他乡,难免遇到困难。这时,郭老师再一次给她提供了帮助。“我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不久后,提出了一个实验想法,但是没有全部的实验条件。郭老师了解情况后,不但支持了我的想法,而且安排了两个学生携带关键设备去KTH与我们合作,这才能使实验成功完成。”如今的王教授已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她说自己也要像当年的郭光灿恩师一样,给学生尽全力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帮助学生去实现他们的科研梦。
                 

十年之间,建立了自己的团队
2012年时,王教授就曾接受过校报的采访,小十年之间,王教授最大的收获就是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有的已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比如今年有两名博士生将要留校工作,成为王教授的同事,这让王教授感到非常骄傲。这些年来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朋友多了,困难少了,“2012年刚来南邮的时候是单打独斗,事事都要亲力亲为,感觉工作开展比较困难。现在有团队的老师和同学帮忙,大家一起做实验,交流想法,很多工作的进展也快了不少”。

时值南邮78岁生日,王琴教授在这里真心想对南邮说:

“南邮,余生我将与你一起努力,见证你的发展与壮大,以你为傲!”



采访 | 苏晓莺 李碧洁

文案 | 李碧洁 苏晓莺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丁语欣 张可馨

为优秀的王琴教授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