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位于我国西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内,由于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中,有一个地方,它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马兰,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能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绚烂绽放。从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中国进行最后一次核试验,30多年的时间里,一代代“马兰人”扎根戈壁荒漠,用忠诚和热血铸造着中国的核盾牌。这一群默默无闻的“马兰人”中,不乏南邮人的身影,如78级校友于勤业、85级校友张国斌、91级校友张鹏等。本期,张鹏校友为我们讲述了南邮人在“马兰”的故事。
校友简介
张鹏,1991年考入南京邮电大学(原南京邮电学院)光纤通信专业。解放军原总装备部某部退休干部,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 校友张鹏
1996年7月29日,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在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当时,我就守在试验现场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从远处大山传来的滚滚雷霆和罗布泊荒原发出的剧烈震颤中,感受着这无与伦比的辉煌。
对于中国的核试验,对于核试验场区,我并不陌生。1993年大学毕业走进军营,正赶上基地完成加速试验任务,作为参试人员,我和战友们进驻试验场区。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满眼是砂砾和碎石,一年到头也难见几点绿色,四季的区分主要靠阳光和气温。风沙,苦水,帐篷,是留给每位参试人员最深的记忆。一会儿是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一会儿又是狂风大作冷雨凄凄,戈壁滩的气候真如小孩的脸一样,变幻无常。自1959年进疆起,一批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向着科学的制高点发起一次次冲锋,用青春和生命、汗水与智慧铸造着中国的核盾牌。绚丽多彩的蘑菇云,惊天动地的雷霆,从这里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向全世界。历尽沧桑与苦难、从一片战争的废墟中经验站起的中华民族,因此挺直脊梁,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舞台。当年的我,正是被这绚丽的蘑菇云和耀眼的绿色所牢牢吸引,所以从南京邮电学院毕业便毅然决然地告别了都市的繁华和喧闹,走进中国西部大漠这片盛开着马兰花的地方,像红柳或者骆驼刺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里。每年都是在乍暖还寒的早春就进入试验场区,等执行完任务回到马兰城时,已是骄阳似火的仲夏或者落叶飘零的晚秋了。在庞大的试验系统中,我和我所在的这支小分队只能算得上一个小小的部分。但正如一台机器的运转不能离开每一个部件一样,核试验同样不能没有我们。于是,每一次我都是站在试验一线,亲耳听到那声惊天动地的雷霆,亲身感受到脚下的大地在爆炸后那剧烈的颤动,亲眼看见滚滚尘烟在爆心慢慢升起,扩散,向空中弥漫……一种无法抑制的喜悦和自豪霎时溢满心胸,不知不觉已是满脸的泪水。坐在疾驰的车中,跟随前进的车队冲进爆炸后升起的漫天尘烟里,那种上战场的感觉,岂是用语言所能描绘得出的!往往那时,儿时在影片中看到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等光辉形象便在我脑海清晰闪现,蓦地发觉英雄离我竟是如此地近。试验成功,辉煌散尽,大部队撤出场区休整,只有我们几个人留守。几个人,开始是海阔天空地聊,聊了几天就再也找不到话题了,便整天面对着大山和石头。大山无语,石头无语。寂寞呵,像一条可怕的蛇,紧紧缠绕在心头,怎么也驱赶不走。时间,在漫长的寂寞中慢慢滑过,一天,两天,三天……终于盼到了出场休整的部队回来,立刻来了精神,紧紧握住战友们的手,问这问那,那个高兴劲,甭提了。
进场,试验、留守;留守,试验,撤场……从1994年4月起,两年多的时间,除了出差探家,我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试验场区度过的。我熟悉这里的每一棵树木、每一丛野草、每一块石头和每一粒沙子,如同熟悉我自己一般。
场区南面,有一座山,远远望去,这山酷似伟人毛主席东仰面而卧,神态安详从容,官兵们都亲切地称它为“伟人山”。在场区,每一次面对这座大山,毛主席的声音便在我耳畔雷鸣般响起:“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当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场区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的时候,我却在医院里住院。一个多月以来,肚子总是莫名其妙地痛,且一阵紧似一阵。原想坚持一下,等执行完试验任务再说。后来实在是疼痛难忍,脸色白得吓人,腰也直不起来,豆大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落……领导和战友们一看就慌了,连忙把我送到了马兰城的医院。一检查,急性肠炎,需要立即入院治疗。人是住进了医院,心里却一直牵挂着试验场区,老是向前来探视的人打听:全场联试了没有?指挥系统联调了没有?这病也是怪,不住院的时候频频发作,住进医院一下就轻了,肚子也不怎么痛了。于是我便出院。医生本来不同意,耐不住我死磨硬缠,终于点了头,说以后再犯了要赶紧来治。我满口答应。回到宿舍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搭了辆便车,匆匆赶往试验场区。全场联试,指挥系统联调,综合演练……整个试验任务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按照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作为参试人员,我和我的战友们每天早早起来,坐车到数十公里外的工作地点上班。工作并不重,责任却是相当重大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根缆线的连接,每一台设备的运行,都关系着整个试验的成败。一个小小的失误,会让你悔恨终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任务也一天天地紧张了起来。虽说试验是重复工作,但是每一名参试人员的眼中,你仍能看出紧张、欣喜和期盼。我也清楚地知道,同我们以前进行的每一次试验一样,此时此刻,不但在我们所处的罗布泊试验场,不但在一线,就是在北京,在上海,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千千万万的人都在满怀喜悦与激动地等待着,等待着……1996年7月29日,我们从宿营地向工作地点出发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车队沿着场区的简易公路蜿蜒前行,车窗外是茫茫无际的戈壁滩,此时正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不时看见一排排车灯,像一串串灯笼,向前缓缓移动……天上没有月亮,星星因而出奇地亮。坐在车里,一种大战之前的沉寂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谁也不说话,彼此间只用手势和眼神交流,互相鼓励。几年来,一起参加过多次任务,相互间已形成一种默契,千言万语,只需一个暗示,便可心领神会了。
到达工作地点时,天还是没有亮。我们按照预先分工,各就各位,架机,连线,调试设备,很快进入了工作。阵阵凉风袭来,让衣衫单薄的我浑身发抖。于是,我暗暗对自己说:坚持!
天渐渐亮了起来,北面大山的轮廓一下下清晰了。东方开始出现一道鱼肚白,朝霞慢慢升起。太阳从大海和群山的怀抱中挣脱,在地平线上微微探出了头。1996年7月29日的太阳啊,出来得如此艰难!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做了错事一般,极慢极慢地挪动着脚步,一寸,两寸……等到最后,突然猛地一跃,便亮丽在天空之中,金色的光芒直射大地,瞬间就铺满了整个荒原。
时间一分一秒地向着那个预定的最后时刻逼近。试验场区里,数据在跳跃,指令在传送,从将军到士兵,从科学家到工人,整个试验队伍都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个熟悉的报知报时声音鼓荡着耳膜。相伴30多年的声音啊,染白了多少青丝,催老了多少容颜,却依然是那么年轻、那么亲切,依然让人充满了喜悦和激动!所有的目光像接到命令一样,不约而同地瞄准大山。英雄的大山啊,30多年来,只有你,与这些大漠赤子日夜相伴!英雄的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滋养了大山;大山,也用一声声惊天动地的雷霆,一寸一寸地上升着中国的高度。人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一次施工任务中,突然出现了哑炮。为了给战友为开辟前进的道路,一个血气方刚、爱说爱笑的小伙子,毅然走向了哑炮群。第一枚哑炮排除了,他向后面的战友们挥了挥手;第二枚哑炮排除了,他又挥了挥手;第三枚……他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动作,只听见一声沉闷的巨响,尘土骤然腾起……硝烟弥漫中,战友们只看见一片被炸飞的红布,旗帜般在半空中飘扬……那是他入伍前,年迈的母亲用卖鸡蛋换来的钱为他买的背心啊!这位融于大山之中的年轻战士,此刻,不正站在大山前面,向我们微笑么?“轰隆——!”一声巨响从大山里滚涌而出,罗布泊荒原剧烈地震颤着,尘烟从山体中慢慢升起,升起,向天空弥漫。人们纷纷涌出工作间,在戈壁滩上拥抱着,欢呼着,跳跃着,奔跑着,泪花在笑容里闪亮。摄像机在动,照相机镜头在闪,将军和士兵,科学家和工人,每一个人,都把最美的姿势在大山前定格,留成生命中永远的回忆。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看着大山上升起的漫天烟尘,我突然想起当年毕业离开南邮时含泪送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突然想起半年前探家归队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痛苦呻吟的母亲,突然想起那些为了祖国的核试验事业而长眠在这里的先辈们。于是,泪水又一次涌了出来,含辛茹苦抚养我成人的母亲,寄我以厚望的老师和同学们,给我勇气和力量的先辈们,此刻,你们是否也同我一起,侧耳倾听罗布泊这震惊寰宇的雷霆,用心灵感受着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的辉煌和壮美?耳畔,又响起一代伟人邓小平那语重心长的话语:“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