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上课死磕到底,这位老师绝了!

为国育才的 南京邮电大学 2022-11-10

“大家能正常听见我的声音吗?”

“是否能接收到画面?”

“可以看到今天实验的仪器吗?”

在评论区看到学生们肯定的答复后

王增旭老师开始了

他今天的第一节物理实验课

疫情反复,所有课程转为线上教学。即使是必须要动手参与的《物理实验》,学生不得不由“实践者”暂时转为“观察者”。王增旭老师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在工作日每天往返于家和学校,坚持到实验室操作仪器,直播上课。

王老师操作实验仪器

严谨较真,守住实验课堂的底线

空荡荡的教室里,老师授课的声音更为清晰,90分钟后,王老师似乎还对课上学生的互动反应意犹未尽,挂着笑容结束了早上的课程。“教书都快二十年了,我有时上课还是会紧张。”王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面对着屏幕,虽然看不到同学们的眼神,但我仍然希望他们能够专注地听讲,所以我经常请同学们发言,调动课堂氛围。”

王老师正在直播上课

“虽然目前接触到的原理比较简单,但是我仍然认为还是需要来实验室,边直播操作,边给学生讲解。因为无论是学生还是我自己,在实操过程中难免因为仪器问题、操作失误等出现很多的突发情况,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是‘意外的收获’,我们老师能够就此带领学生先排查再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此外,为了避免上线的教学内容出现硬伤,也为了扩展教学内容,我查阅了很多教科书和知网上的教学研究论文,对于一些教材上说的不太明白的地方做了深入的公式推导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自己的教研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王老师一直以来都秉持着“行胜于言”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不仅《物理实验》这门课程需要动手实验,任何一门课的学习都应该付诸实践。只有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才能够真正掌握。

由于疫情的原因自2021年秋季学期《物理实验》课程14周的课程只有八周的线下的教学时间,王老师利用晚上和周三下午的时间把所有的班级缺课的实验都补上了。眼见总没有动手来得实,很多学生来到实验室操作,因为不熟悉,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情况,王老师都会先用简明易理解的方式讲授理论知识,再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去实验,在试错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困难的实验,他也会予以细致的帮助。每次上“电表改装”这个让学生最头疼的实验时,上午九点多开始的课,有时候要等到下午一点多,最后一个学生合格地完成实验,离开实验室,王老师才匆匆赶到食堂吃饭,然后继续下午的课。

王老师所带班级的同学说道:“王老师非常严谨认真,我们很认同来实验室再补做一次实验,也都很喜欢和王老师一起做实验。”王老师负责任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每一位同学,同时也有着很严格的标准,王老师坦言:“有些学生交上来的数据都是正确合理的,但是问他们几个很简单的操作问题,还是会发现漏洞。”学生在实验结果验收时的“小机灵”被他一眼看破,但王老师还是循循善诱,耐心地帮助学生正确操作仪器,测量出结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老师一直坚守着实践教学的底线,严谨较真,持之以恒。

深耕慕课,开启实验教学新篇章

对于一门实验性质的课程,线上教学无疑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而王老师早已有了相对全面的“应对之策”。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王增旭老师作为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在2018年就发布了《大学物理实验》线上课程,并且一直在对平台进行更新维护。

“物理实验这门课程如果没有认真预习,将很难深入。”王老师充分利用MOOC平台与直播教学“双管齐下”,每节实验课前,王老师会在“慕课堂”发布预习作业,通过平台反馈能够了解到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即使没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接触,也能够大致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疑惑,帮助他在直播的课堂里设置讲解的重点和互动环节。

同学们可以在慕课平台上自主学习,附有实操视频的理论课以及相应习题、测试,有效帮助学生充分消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学生们谈起王老师的实验课时说到:“即使是线上上课,我们也很有真切感,王老师多元化的传授方式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实验,也为后期的补做实验提供了便利。

除了慕课,王老师早就萌生了做虚拟仿真实验的想法。自2020年年初就开发项目,希望能实现学生们在电脑上通过点击鼠标等操作看到现实实验中连接导线、调节仪表等2D或3D的仿真实验画面,线上教学的开展使得这个项目的思路与目标不断完善。王老师的团队为了促进物理实验课程有更好的线上教学效果,从最早的基于LabVIEW的虚拟仿真惠斯通电桥,双臂电桥实验等,到如今用Unity 3D开发的虚拟电表改装等实验,陆续有6个实验完成了开发和试用。 从只涉及力学的相关实验,不断增加电学、光学、近代物理学,能够基本满足线上教学在预习、教学、仿真实验等方面的需求。如今,部分虚拟仿真项目已经在王老师的课堂投入使用,收到不少学生的良好反馈。

改装电表虚拟仿真实验展示
电位差计实验虚拟仿真仪器

温暖包容,“我的办公室永远敞开”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前夕,王老师项目组的李文韬想改动一个项目的程序,可是因为保存不当丢失了一段代码,正当他自责不已时,求助了王老师。可一看时间,已经接近晚上十点了,王老师也已经回家,“收到我的信息后,王老师竟然马上就开车回学校,把文件找出来发给我。”收到文件的震惊与喜悦让李文韬记忆犹新。在学生们看来,王老师深夜在学校与学生“并肩作战”已是常事,温暖包容的性格也一直影响着学生们。 

(王老师指导学生修改项目)

周六周日甚至其他节假日,本应休息的时间,学生们也能经常捕捉到王增旭老师在办公室工作的身影,让学生们感到意外和敬佩的同时,还会有一丝惭愧,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当同学们在周末学习遇到困难时,完全不需要等到周一见到老师才能解决,王老师的办公室一直敞开,随时都可以找到他,大大提升了学生们项目推进的效率。

在共事多年的同事陈伟老师眼中,王增旭老师是“做的比说的多”,他平日几乎总是在最后一个结束授课,周末也总到办公室钻研。慕课课程主要由他维护,还有着深藏不露的视频剪辑、配音技能,将录制的课程做到最流畅、最周全,高效服务更多师生。

育人为天职,教研为本分

潜心治学,持之以恒

疫情阴霾下

平凡的微光更闪耀

为南邮的“王老师们”点赞!

文案 | 陈彦彤 韩旻倩

采访 | 陈彦彤 韩旻倩 戴亦心

视频 | 仲启瑞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仲启瑞

编辑 | 吕若瑶

责编 | 饶清强

点亮“在看”,为严谨较真的王老师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