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相拥,南邮迎来贵州支教地学生!
“她是支教地来的孩子。”在南京邮电大学2024级新生入学现场,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迎来了来自贵州支教地的学生杜姗妮。
从贵州省铜仁市到江苏省南京市有着十几个小时的旅程,杜姗妮一路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南邮求学,时隔3年又见到了研支团的学长学姐们。她灿烂地笑着,手上接过鲜花和信封,随着信件打开,熟悉的名字跃然纸上。
杜姗妮在迎新现场
远方来客,小镇女孩遇上知心人
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附近的乡村,也有许多留守儿童。杜姗妮便是其中的一员,就读于板场镇初级中学。
2021年,杜姗妮迎来了初三生活。那时的她并不是班里成绩靠前的学生,迷茫、焦虑伴随着她初中的时光。在一堂班会课上,几个年轻的面孔出现在讲台前,这是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老师们。
初中时的杜姗妮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们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与大家成长相伴的大山阻挡住了视野。”杜姗妮回忆起支教团成员讲课的模样。常年生活在乡镇的孩子们,没怎么出过远门,听到他们的讲述,憧憬着远方的世界。
杜姗妮的妹妹也是板场中学的学生,妹妹班上的支教老师商钰玲总是在路上和她笑着打招呼。那盈盈一笑如同盛开的花,在杜姗妮的心中绽放着。
就是这样一群“远方来客”,对同学们非常关心,不仅是学业的教授者,更是大家生活上的知心人。“当时我的升学压力很大,哥哥姐姐们总是来帮我理清压力的来源,默默关心着我,我也获得了更多的动力去学习。”杜姗妮感谢他们的关心与帮助。第23届研支团贵州分队的支教研究生们在这里教授语文、英语等学科,同时举办了多次生涯规划宣讲,让同学们放宽视野,看向人生更远的路。
“哥哥姐姐们去过很多地方,长大后我也爱上了旅行。在高中时,我曾代表学校出省参加比赛,假期时也规划着到附近的城市游玩。”在高考后的暑假,杜姗妮前往许多城市旅游,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光,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走入大山,她成为了他们的“家人”
一切的开始,始于2021年,商钰玲是第23届研支团贵州分队的队长。车颠簸着绕过一个又一个弯,这位在华北平原长大的姑娘未曾想过山坞间还藏着一个个小屋,住着还在上学的孩子们。
“我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有些乡镇距离县城要两个多小时。”初至大山,商钰玲参与了沿河团县委“自强寒门学子一帮一”助学项目。她和队友们走访了一户户人家,他们或是留守儿童,或是家中贫困。“我们初到时,有些孩子读书的意愿没有那么强,还有的对未来迷茫着,不知道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孩子们清澈的眼睛望向她,有些好奇她从哪里来,又疑惑着千里之外的城市是什么样。商钰玲温柔地分享着她成长的地方广袤而平坦,求学的地方有着厚重的历史……一个个理想破苗而出。
“自强寒门学子一帮一”助学项目中商钰玲和学生交流
在板场中学支教时,商钰玲教的是初二年级的英语,也给姗妮妹妹的班级带了一个多月的课,妹妹是英语课代表。“妹妹回到家后,总会和我分享商老师上课讲过的词汇短语和趣味英语小知识。”姐妹俩都很喜欢英语课,两人英语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
时间已经过了四年,商钰玲仍然记得同学们的面孔,回想起许多孩子从不敢举手发言的胆怯,到爱上发言、清晰表达的转变。
“我还记得讲到晚安‘Good night’这个短语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让大家睡觉前都和爸妈说一句‘Good night!’。”商钰玲回忆,“讲到这时,课堂一下沉寂了下来。”后来她才知道,班里过半学生的父母大都外出打工,平时都不在家。
商钰玲在给孩子们上英语课
她猛然意识到自己触碰了同学们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一瞬间的愣怔后,温柔地说道:“既然这样,那请宝贝们放学前都跟我说一句‘Good night’,好吗?”孩子们可爱的脸庞上又重现了笑脸。在那之后的每个夜晚,娃娃们都会主动和商姐姐说上一句“Good night!”,大家成为了“家人”,姗妮姐妹俩每晚也会互道“Good night”。
四年坚持,山脉隔不住腾飞的梦
在实践课堂上,同学们坐在实验室内,一个个手上拿着3D打印笔,挤出热融的彩色塑料,制作一朵朵绚丽的花。
今年1月,南邮研支团在板场中学举办了第二届“‘邮’梦星光,照亮‘黔’方”科技节。除3D打印体验外,科技手抄报、“鸡蛋撞地球”降落伞比赛、牙签承重比赛、趣味实验等活动让大家学会科学知识,体会科技的魅力。
板场镇初级中学第二届科技节
今年是南邮研支团到板场中学支教的第四年,杜姗妮来到南邮后,收到了来自研支团学长学姐们的信:“我们历届成员都希望有板中的学生能考来南邮,来实现那个‘南邮再见’的诺言。四年前我们埋下的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在四年后的今天开花结果。因为你的到来,我们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以你为榜样,只要努力,就可以到达梦想的彼岸!”
自2021年起,南邮研支团贵州分队结合服务地科普资源不足的现状,为支教学校搭建“邮梦科普屋”、打造“中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南京邮电大学分营‘背着资源包去支教’”、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等项目,为当地学生提供具有南邮特色的STEM资源包、“邮梦未来”励志宣讲,帮助孩子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希望的种子种下,大山里的梦在传承着。杜姗妮初中时的墙壁上挂着一条横幅——“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如今,她幸运地进入外国语学院学习。“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说地地道道外国语,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姗妮期待着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做一名人民教师,让母校变得更好。
初中时学习中的杜姗妮
见过支教团学姐学长们的那个夜晚,杜姗妮翻起了初中时的视频——稚嫩的她站在讲台前,大声地向同学们演讲,题目是《青春与梦齐飞》。青春与梦齐飞,支教的他们如同“造梦师”,编织出一个个梦想;大山中的她勇敢逐梦,将“造梦”变为自己的新梦想。
“你来自南京,我来自于贵州。我们相隔千里,有幸你读到这封信,我们有缘分。”今年在南邮举办的“秋灯情”中秋主题活动中,一封封来自大山里的信诉说着真挚祝福。
千里相隔,他们从南邮启程出征;大山来信,他们向往着远方的大学。一载又一载,又是一颗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文案|孙陈妮 毕莹莹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李若愚 牟 钰
校对 | 饶清强
责编 | 毕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