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给我们上了一堂艺术学课
——对电影《百鸟朝凤》中艺术问题的思考
张心柯
电影《百鸟朝凤》可谓是近几年来,在电影商业化、拼凑化、娱乐化等趋势发展中的一个良心之作。如果其他以营利、消遣娱乐为目的的电影可以被称为“商品”,那么《百鸟朝凤》被称为是一个“艺术品”则是当之无愧的。从形式上讲,《百鸟朝凤》的拍摄画面优美而充满乡土气息,让笔者仿佛回到了童年时的家乡,倍感亲切。从内容上讲,《百鸟朝凤》的主题思想是关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但从开头到结尾,电影还同时涉及了许多艺术问题,简直是给我们上了一堂艺术学的大课。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电影《百鸟朝凤》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关于艺术问题的思考。
一、艺术创作论
·1.天分 PK 工夫·
电影开头,是讲两个小孩游天鸣和蓝玉一前一后来到水庄找唢呐王焦三爷拜师学习吹唢呐。通过测试,焦三爷了解了两个孩子学习唢呐的不同资质:蓝玉要比天鸣更有天分。所以,在开始的时候,焦三爷经常让蓝玉跟着焦家班出活,而天鸣只能下地干活;在给了蓝玉一支唢呐并打算教他学习吹唢呐的时候,并没有给天鸣唢呐。大体上来看,蓝玉是有学习唢呐天分的,只是缺了一颗恒心,用电影中的原话就是蓝玉“性子太野”,比如在天鸣一心想学唢呐的时候,蓝玉却还关注着天鸣的妹妹、还吸烟……而较于蓝玉的天分,天鸣似乎有点笨了,可是他不辜负父亲与师傅的期望,尤其是电影前部分焦师傅让天鸣拿着一根芦苇管儿去河边吸水的场景,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大雨倾盆,天鸣一直在勤奋地练习,正是这勤奋与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天鸣最终学有所成,并取得师傅的信赖。
这个电影情节中的艺术问题可以归结为艺术创作中的先天与后天或者说天分与工夫的问题。艺术创作中天分与工夫哪个更重要呢?古今中外不同的艺术家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说李白的诗歌是天才的创造,是后人无法企及的神来之笔,那么杜甫的诗歌就是后天勤奋学习的结果,正如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样。同时,如果说李白的诗歌是无规矩可循的破旧,那么杜甫的诗歌可谓是有规矩的立新,所以后人学诗只能学杜诗。总之,我们不能说在艺术创作中先天与后天、天分与工夫哪个更重要,而关键在于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人是如何对待天分与勤奋的。如果一个人天生有才,但没有恒心、不肯下工夫,最后也只能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江郎才尽。如果一个人天赋不好,但能持之以恒的去学习,相信他最后也一定能取得成功。当然,如果一个人既有天分,又肯下工夫,那么他肯定能在艺术创作中取得巨大的成功。正如一句俗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个人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2. 师法自然PK人工技巧·
电影名字叫作《百鸟朝凤》,虽然电影中并没有完整地演奏过这首曲子,但焦师傅和天鸣在一片树林中模仿各种鸟叫的声音的场景却让我记忆深刻。不用说他们模仿的鸟叫声非常逼真,让我更觉难堪的是我们现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又能知道或者叫的出几种鸟类的名字呢?孔子说学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我们固然可以通过书本去认识大自然,但是更根本的办法还应该是去亲近、拥抱大自然。我们从大自然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的启发,比如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根据鱼类发明了潜水艇等等,还有艺术创作的灵感与规律。
这个电影情节中的艺术问题可以归结为师法自然的重要性。明代王履在《华山图序》中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以及孟浩然的“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这些都表明了艺术创作中师法自然的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师法自然并不是西方文艺理论中柏拉图的“模仿说”,师法自然应该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指艺术创作要学习自然的样子,这是表面的,浅层的;另一个是指艺术创作要学习自然的创作规律,这是内在的,深层的。这样看来,一般认为的与师法自然相对的“人工技巧”,并不是绝对的与师法自然相对立,因为在师法自然的过程就突出了人即艺术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个层次强调人的“看”,而不同的观看方法与观看角度会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姑且不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观看视角对观看效果影响的显而易见性,我们更是可以通过对比中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方法来看到人的身体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影响。众所周知,西方绘画强调的是“焦点透视法”,即绘画表现的是通过某一个固定的焦点去看的效果,达芬奇的绘画《最后的晚餐》就是焦点透视法绘画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绘画多是没有一个固定焦点的散点透视法,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通过散点透视法为我们描绘了北宋汴京的繁华场面。第二个层次强调人的思考,即人要学习自然的创作规律,规律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需要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思考。
综上,师法自然的主体是人,所以师法自然与人工技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优秀的艺术创作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正如电影中焦师傅和天鸣在树林中模仿众鸟叫声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学习自然,还要综合运用身体的各种技巧以及借助外在事物(比如树叶)。
老子说:“大巧若拙”,为我们道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精髓,即中国艺术强调艺术创作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开始的“无巧”,到后天学习后的“有巧”,再到技巧炉火纯青之后的“无巧‚”,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如果说从“无巧”到“有巧”是一个量的变化,那么从“有巧”到“无巧‚”则是一个质的变化。“无巧‚”并非真的“没有技巧”,而是技巧隐去表现为“拙”的自然。所以,师法自然除了上述学习样子和规律两个层次,还可以指艺术品应该隐去繁缛的人工之巧,表现出真切生意又活泼泼的自然性,正所谓“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二、艺术作用论
·艺术的作用·
在传声礼上,焦师傅选下一任班主的时候说了几句话,主要是说唢呐对于无双镇人的重要性,即“咱这黄河岸上不能没有唢呐”。那么唢呐对于这一方百姓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焦师傅指出了唢呐的几个用途:一,婚丧嫁娶的时候需要唢呐闹闹;二,平时干活累了可以听听唢呐解乏、娱乐;三,只有德高望重的死者才能享受“百鸟朝凤”,这是唢呐对人物的道德评价作用。
或许,现代人尤其是城里人无法体会到以前农村人的生活,经济落后的农村中精神文化资源更是贫乏,农村人只有在举行各种仪式(婚丧嫁娶、百日百岁等)的时候才会请戏班子热闹热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喜欢看戏的原因之一吧:以前看一场戏是很困难的事,所以现在才觉得很珍贵。就像以前人们过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吃到肉饺子,所以现在还有很多老人把吃饺子当作一件大事。因此,唢呐在无双镇这片土地上具有一种作为精神文化资源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它的作用可以从一下四个角度来说明:
从生活角度讲,平时干活累了的时候听听唢呐可以解乏、娱乐,这是唢呐的休闲娱乐的作用。
从仪式角度讲,婚丧嫁娶的时候通过唢呐闹闹,可以增强仪式感,一方面,不论是婚礼还是丧礼,通过吹唢呐闹闹可以让其他人知晓,既可以作为一对新人的宣言(婚礼),也可以引起乡人对逝者的怀念(丧礼)。另一方面,吹唢呐也可以营造一种欢乐(婚礼)或悲哀(丧礼)的氛围。这是唢呐的仪式作用。
从道德评价角度讲,正如电影中讲唢呐分为四台、八台的不同等级,人的身份、财富不同可以享受不同的规格(这有点类似于封建社会中君主与臣子在住房、座驾、服饰、吃食等的不同等级规格),最重要的是“百鸟朝凤”的唢呐曲子只能由德高望重的人享受,而不管你的地位高低与财富多少。正如金庄的查村长去世的时候,他的子孙请求焦师傅奏一曲“百鸟朝凤”,焦师傅却认为查村长的德行不配。而在窦村长的丧礼上,焦师傅讲了窦村长为国为民做的大义之事,并亲自提出让天鸣为窦村长吹一曲“百鸟朝凤”。可见,唢呐在百姓中还有着引人向善的道德评价作用。
从群体符号角度讲,唢呐是无双镇以及黄河岸边不能少的,因为唢呐在这片土地上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融入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人们的血肉之中。从某种角度讲,唢呐已经成为这个群体的一个符号象征,正如其他地方有二胡、有古筝、有马头琴,而无双镇有唢呐。它已成为黄河岸人们的一种群体认同和归属的符号象征。这是唢呐的群体符号的功能。
看完电影中唢呐这个具体的民间艺术形式的作用,我们再简单谈谈作为整体的艺术的作用。这是一个大的话题,因为艺术的作用有很多。从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可以看出,艺术不仅仅与个体生活相关,还与社会、科学、宗教、政治等等关系密切。总体来说,历史上艺术的作用可以分为两派:一,为艺术而艺术。二,为人生而艺术。前者可以认为是艺术对自我的作用,后者可以认为是艺术对外界的作用。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先生提倡的“通律论”的艺术那样,前者可以与艺术的自律相关,后者可以与艺术的他律相关,二者的结合即“通律论”的艺术才是最全面的。也就是说,艺术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艺术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艺术可以为外界所利用从而达到某种非艺术的目的,包括生活、社会、科学、宗教、政治等等。
三、艺术发展论
·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
如果说前面关于艺术问题的思考只是电影中某些片段表现出来的,那么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则是整个电影的中心所在。前部分是拜师学艺、学有所成,接下来就讲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唢呐在内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或者说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这里也可以借鉴李心峰研究员关于艺术的“自律论”与“他律论”的研究范式,将唢呐(这里指代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同)在传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自律的层面,即唢呐这种艺术以及唢呐匠的自身发展。这里涉及到(1)唢呐曲子的多样化与丰富化问题。如果唢呐曲还停留在很久以前的样式,肯定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2)唢呐匠的生活需保障问题。当唢呐不再流行的时候,这些唢呐匠的生活也就不能得到基本保障更别说生活富足了,所以很多唢呐匠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唢呐匠的职业而去寻找其他的工作。这本也无可厚非,正如恩格斯指出“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在这个时候唢呐匠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焦师傅之所以选择天鸣作为接班人,就是看重了他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游家班的很多唢呐匠都进城谋生去了,而天鸣依旧不为他人的劝告所动,坚守着对师傅的誓言。这是电影中给我们的思考,天鸣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如何才能既维持自己的生存(最基本的)又能守住游家班?看来,固步自封是行不通,要么人饿死,要么游家班解散。这就需要考虑到艺术与外界的关系,即走向第二个层面。
二,他律的层面,唢呐的传承与发展,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不得不考虑到外界因素,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电影中为我们展现了唢呐在传承发展中遇到的三个问题:
(1)是社会观念的转变。这导致年轻人不再重视唢呐,在天鸣同学的婚礼上,连唢呐匠的“接师礼”都取消了,这表征了唢呐匠地位的降低,天鸣同学对他说“随便吹吹”就行,这说明的是年轻人对这门技艺的轻视。这与焦师傅口中的“从前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对坐在太师椅上的唢呐匠千恩万谢”形成巨大反差。那么,如何应对电影中的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是唢呐匠不能自己轻视自己,要把自己的技艺看成是一种本领,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人首先要有自尊,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其次,唢呐匠要在提高技艺的同时,联系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审美需求,适当作出创新。
(2)是外来文化艺术的挑战。电影中西洋乐队的出现,让天鸣的游家班很尴尬,这也象征着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个正面交锋。以前由于中国的落后,崇洋媚外的人很多,导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怪象,还可以从很多词语中见出端倪,比如以前把火柴叫做洋火,把自行车叫作洋车子,而如果某个人很时尚的话就可以说那个人很“洋气儿”。当然,是由于自我的匮乏才导致了自卑。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日益成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竞争是自我与他者的较量。首先,自我与他者是不同的个体,才能形成竞争,否则自我就是被同化、被包含于他者之中了,就谈不上竞争了,个体的独立自足性是前提。其次,自我不同与他者的根本原因不在与经济、物质,而在于自我的内在文化,在于自我的历史传统,因为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自我的优势就在于自我的不同,就在于自我不同于他者。所以,中国近几年来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做出了很多尝试与努力。
(3)是来自低俗文化的挤兑。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艺术的商品化、低俗化等,一些商家为了牟利,无所不用其极。电影中一位身穿暴露紧身裙的女子,边唱便扭,正迎合了某些观众的阴暗心理。这种低俗文化的涌现,不但占据优秀文化的市场份额,还给观众带了了不良影响。对于三俗(低俗、媚俗、庸俗)的东西,我们应坚决抵制反对。
当然,机遇与挑战是一把双刃剑,这三个问题是挑战的同时也给唢呐的发展带了机遇,“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是其自身发展的机遇,在此不再详述。
四、结论
《百鸟朝凤》里的艺术问题给予了我们很多思考,与其像百度百科中介绍的那样说这是一部“感情电影”,不如说她是一部“艺术电影”,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电影艺术”,因为她不仅给了我们视觉的享受,还给我们上了一堂艺术学的大课,让我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等问题给予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作者:张心柯,河北清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