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人

其他

第三届“汉代图像研究青年论坛” 将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

第三届“汉代图像研究青年论坛”将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汉代图像研究青年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共同发起的学术研讨活动,每两年一届。论坛秉承打破学科壁垒,激荡观念,视域交融,材料共享的美好期愿,邀请艺术学、考古、历史等专业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就汉代图像相关的学术前沿问题展开讨论。论坛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相关学术成果已经在多种核心刊物发表,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力。第三届论坛将于2023年5月20至21日,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鼓楼校区)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制度、观念及其表征”,希望以汉代图像材料为纽带,推动了汉代物质文化与制度、观念流变的探讨;与会青年学者25人,评议专家6人;此外,还邀请了三场考古发掘新成果的内部报告。除内部报告外,本次论坛将线上同步直播。论坛具体议程及直播信息将于开幕前一周发布,敬请关注。评议嘉宾NJU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民俗是我们最基本的日常经验。有人聚集的地方,就一定有风俗和约定俗成的种种习惯,而这就是民俗的基本内容。民俗自古就有,很多的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民俗学所研究的,就是长期流传的民俗。作为一个现代学科,民俗学的历史并没有像自己的研究对象那样悠久,它的开端是一八一二年,源自一部举世皆知的儿童读物—《格林童话》的诞生。从时间上看,虽然民俗学从十九世纪初期就确立下来,但是它的价值和独立性一直以来都遭受着诸多质疑、挑战甚至否定。人们往往认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民间故事,是幼稚的谜语、错漏百出的谚语、日常的饮食或者愚昧的民间信仰等,都是过去的和过时的,似乎并不值得研究。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在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民俗学都处于岌岌可危或者极度萎缩的状态。例如,在美国,原本师资雄厚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系,如今已经完全萎缩;而全美目前实力最强的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系,也早已与民族音乐学专业合并。许多学校的民俗学面临着专业停止招生或者被取消、研究经费大幅削减等问题,因此,它们无奈选择并入人类学系和英语系等专业,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学科独立性。为什么民俗学的发展如此艰难呢?二00四年,时任美国民俗学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兰·邓迪斯(AlanDundes)教授,在当年美国民俗学会年会的会长致辞中说道,民俗学的衰落是因为它缺乏一种叫作“宏大理论”(grandtheory)的东西。什么是宏大理论呢?就是那些诸如精神分析学说或者结构主义等,可以超越学科、民族和语境的特殊性,对世间万物和现象都具有普遍解释效力的知识。在邓迪斯的观念中,只有创造出对其他学科同样具有价值的宏大理论,民俗学才有可能不被质疑和淘汰。不过,对于这样的一种奢望,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宾夕法尼亚大学犹太裔民俗学教授丹·本-阿莫斯(DanBen-Amos)就表现得非常悲观,他说:“民俗学者非常热衷于引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是自身的理论和方法却又最少被其他学科的学者所涉及和应用。”为什么民俗学的观点往往被人忽视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认为民俗是无用的流俗观念:如果民俗没有价值,研究它的学问自然也是没有价值的。那么民俗或者民俗学究竟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呢?民俗学者的悲观和焦虑情绪在这本由韦斯·希尔(WesHill)写作的《民俗学是如何塑造现当代艺术的:后批判美学史》(二0一六年)这里,应该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它从艺术理论和美学的角度为民俗学的学科意义和价值背书,认为民俗学的观念与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更准确地说,是现代和当代)艺术实践活动的路径和方向,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让包括民俗学者在内的所有人为之振奋,开始重新思考民俗和民俗学的意义和价值。希尔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呢?作为研究艺术史和美学出身的学者,希尔首先接触到的是康德美学,深谙康德关于审美无功利性的讨论,这似乎是每一个受过美学训练的学者的必修课。但是,他同样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康德对于审美经验的判断并不是唯一的认识路径,与康德几乎生活于同一时期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和民族主义的旗手赫尔德,其实在早期对于德国民俗的关注中指出了另外一条通往艺术经验的康庄大道。希尔在“康德与赫尔德”章节的讨论中认为,康德创造了一种将审美经验与现实生活相互分离的艺术体验和价值判断标准,认为不可以用俗世的价值与功能评判、把握以天才和灵感为基础的艺术创作经验或者受众对于“美”的体验,“美”应该是一种完全脱离既定日常目的和价值的愉悦或者说可以升华至道德的感知体验。但是,有着明确政治目的和国家意识的赫尔德则通过对民俗的关注,表达了一种将艺术与生活进行关联的取向。康德和赫尔德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歧,非常类似于中国文艺界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讨论。当时,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语丝”派与梁实秋、郁达夫为代表的“现代评论”派的主要不同,便是:究竟是“为生活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很显然,“为生活而艺术”契合赫尔德有关文艺的社会功能的思考,而“为艺术而艺术”反映了康德审美判断中逃离现实世界的无功利倾向。实际上,在这里,隐藏在有关艺术功能的讨论之下的核心问题,是艺术的边界。依照康德的观点,当人们创造之物承担了自身之外的社会功能,那么便不可成为纯粹的艺术,这种有关审美的无功利性认识,最终指向了唯美主义的道路。当我们关注艺术介入社会的功能时,艺术的边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其实,赫尔德及其追随者如海涅和波德莱尔等,都在试图挣脱当时主流观念对于“艺术”的认识,非常关注那些原本不属于艺术范畴的、来自底层的民俗和非西方社会的“异物”(bizarre),认为它们具有无可置疑的审美价值,从而拓宽了艺术的范围。在深入民间进行探访后(如格林兄弟),或者在早期旅行者、传教士、殖民者及人类学家的记录中,这些来自底层和异域的什物从一开始便是日常或者仪式生活中具有现实功能的造物,它们并不符合康德对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认识。从对于这些外来之物的审美认知和接纳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艺术边界的流动性和模糊性,先前关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相互分离和割裂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我们抛弃了。艺术史家与艺术理论家阿瑟·丹托(ArthurDanto)曾说,艺术边界的拓展,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区隔的消除,为一些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和可能。Parallel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美藏在泥土中,让我痴迷——檀国大学戚振宇博士陶艺作品微展

Ton”设计比赛并获银奖。2020年受邀参加韩国“第9届南原国际陶艺创作营”。作品收藏情况:作品《却月壶》被湖北美术学院收藏;作品《行》系列3被檀国大学收藏。
2021年2月21日
其他

青年艺术家|韩国檀国大学余晖博士陶艺毕业展

김혁수---------------------------------------对话艺术家问1,能否谈谈这次毕业展作品的创作观念?Can
2021年1月31日
其他

《文艺研究》2020年总目录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暨《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2020年12月16日
其他

汤因比:行走在亚洲古文明的“摇篮”和“坟场”

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片亚洲高原地区,一直是上演人类历史重大事件的舞台,永远需要历史学家的关注,也一直强烈地吸引着我。——汤因比
2020年11月28日
其他

京师美学·青年学术工作坊第一期在京举行

第一场对话以中国美学为主要范畴,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马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易冬冬,对谈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张子尧、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刘维邦。
2019年12月2日
其他

悼念!著名宗教考古艺术研究专家胡文和先生去世

胡文和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沉潜笃学,几十年来,一心钻研巴蜀宗教考古艺术,为我们树立了治学的榜样。他的去世,是中国宗教考古艺术研究的重要损失,也让我们痛失良师益友。
2018年11月21日
其他

公告 |《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约稿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了调整了的新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在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中,艺术学理论名列之首,成为艺术学的基础学科。
2018年8月1日
其他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

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并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现将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予以公布,共24项。
2018年7月21日
其他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不设不施——自然之美

相信这仅是艺术上生动的一例,在其他一些春秋青铜纹饰中也可以看出这种新境界的信息。
2017年9月13日
其他

【艺术关键词】国际哥特主义

通常被称作国际哥特式的,是1375—1425年期间流行于西欧的哥特艺术的一个优美的变体。但无论是哥特艺术还是国际哥特主义,都以其强调装饰、图案和色彩为特征。
2017年9月11日
其他

中国文化报:以文化自觉促进艺术自觉

作者:张心柯,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原文发表于《中国文化报》
2017年8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薛永年:艺术史研究不应忽视艺术本身

记者:书画鉴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文学、历史、建筑、服饰、风俗、地理等等都是研究时必不可少的参照,还需研究者具备一定的书画实践能力,学习门槛就会比较高,对年轻学者有什么建议?
2017年8月22日
其他

艺术如何介入生活

这里是艺术与学术高端平台,让我们一起见证艺术与学术的力量!
2017年8月20日
其他

读书札记 |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首先,这本书名为《艺术的故事》,之前还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译名为《艺术发展史》,相比之下,《艺术的故事》更合适。一方面英文名本来就是
2017年8月18日
其他

书山有路勤为径,无限风光在险峰——记艺术学者李心峰研究员

是啊,书山有路勤为径,无限风光在险峰。李老师攀爬华山的经历和他获得的奇妙而珍贵的感受,不正是他在艺术学领域不懈探索、勇攀高峰的生动写照吗?
2017年8月14日
其他

艺术的真实,不仅仅是态度

前些天和朋友观看一位年轻画家的作品,期间我特别谈到了关于艺术创作中的真实问题。原本我想表达的是画家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事实上,如若把艺术的真实作为一个问题去认识,绝非是态度本身那么简单。
2017年8月11日
其他

郑工:把美术放到社会整体背景下研究

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所有的下乡知青都很兴奋,以为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虽然事后看,我们的命运还是带有被选择色彩,但在当时,我认为我终于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而我最想选的,就是人文学科和绘画。”
2017年8月7日
其他

谈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性质

这里是艺术与学术高端平台,让我们一起见证艺术与学术的力量!
2017年8月4日
其他

艺术思潮 | 观念艺术

河原温最著名的作品无疑是“今日”系列,这位居住于纽约的艺术家在全世界创造了标志性的“日期画作”,遵循他每到一地的当地日期、语言习惯。当艺术家身处没有拉丁字母顺序时,他会使用世界语代替。
2017年8月1日
其他

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期当代艺术学美学论坛综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孙伟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刘永明、孙晓霞,《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王伟,研究生院石中琪、林敬和([意]Enrico
2017年7月31日
其他

拓荒者朱乐耕

“春天了,家里好几种竹子都出来了,你看竹子把坚硬的土顶开,那生命的顽强,太伟大了,你会得到启示,它会告诉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没事的时候,他就喜欢静静地观察它们,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常常让他感到震撼。
2017年7月28日
其他

吕品田 | 为当代社会理想造型

“写实”概念可从不同角度理解。此处,我把“写实”理解为一种“创作方法”,并由此讨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价值取向问题。
2017年7月24日
其他

丁亚平心中的文学、影视风景

治史应当尊重经典,在前辈的基础上去再发现、再建构,用加法,整合而不是解构的方法,用继续发展的、挑战的态度而不是随意用非学术的、市场的、时髦的东西去取代它。电影学者的目光是一支笔。
2017年7月18日
其他

“葛宇路”当然可以是艺术

众所周知,我们一般所说的“艺术”是西方近现代才出现的概念,意思是“美的艺术”(fine
2017年7月14日
其他

高斯琦:善护念,善用其心——谈匠心

《庄子,达生》中一典故,“佝偻承蜩”:“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2017年7月6日
其他

朱良志 | 撕开时间之皮

醇士所描写的“幽绝处”,乃是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可用佛学香象渡河截断众流来比之。醇士的这个世界是“迥绝”的,“迥”说其远,是对“时史”的超越;
2017年7月5日
其他

艺术社会学的三种范式与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构

Rossetto)博士、以及来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部分工作人员、访问学者及在读研究生等参加了论坛。
2017年6月27日
其他

李心峰:从战士到学者——我的四十年从学之路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2017年6月26日
其他

没有艺术实践的艺术理论是否成立?

编者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苑博士论坛”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自发组织的学术活动,该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研究方向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学术修养和水平。”
2017年6月16日
其他

李新风:我的高考 我的七七

“您不让我去我也得去!您要是不让我去部队,那我就去西藏支边!我的申请书都写好了!我明天就交给学校!”我的眼睛紧紧盯着母亲,放下这句狠话。
2017年6月8日
其他

史广信 | 中国往事

我断断续续一直在画这类的东西,我很怀旧,对旧的东西很有感觉。老照片也好,老视频也好,总觉得它并不久远,就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这种感觉特别强烈,所以一直关注这个题材。——史广信
2017年6月5日
其他

贾磊磊:学者的使命是拒绝符号性死亡

“人格不独立,学术无价值。”贾磊磊说自己打年轻时,就有点“倒行逆施”,不爱人云亦云。比如他由学习文学转向研究电影,除个人喜爱电影外,也是对当时文学、文艺理论界一些老专家垄断学术话语权的反叛。
2017年6月2日
其他

王德芳:秀墨蕴德 芳华古雅

王德芳又很传统。她深爱传统艺术,认为继承传统不是空话,要俯下身深深扎根在历史的沃土里,同时抬起头观察、表现今天的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无愧于自我、时代和祖国。”
2017年5月30日
其他

跟刘梦溪先生读书的日子

先生问我是否看过《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我说看了。先生问看懂了吗?那本书我一个字一个字看了好几遍。为人能有一份狂气,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说看懂了。先生微笑了。先生能从文字中看到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东西。
2017年5月27日
其他

项阳: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

回顾学术之路,项阳说首先还得感谢改革开放,以及贵人相助,不然他可能仍然扎根“广阔天地”,或者在某个菜市场中卖菜(他从知青点招工到淄川区蔬菜公司,但未报到),又或者在淄博市文工团任演唱队员。
2017年5月24日
其他

李进书:携美而行

这里是艺术与学术高端平台,让我们一起见证艺术与学术的力量!
2017年5月21日
其他

王端廷: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

作为一个长期兼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研究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专业人员,本人试图从中西当代艺术比较的角度,依照世界文明的发展规律和人类艺术演变的内在逻辑,谈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初浅认识。
2017年5月19日
其他

陈丹青:吴冠中只是一个文艺青年

90年代末,熊先生去世了,赵先生至今仍在巴黎。他与吴先生均享高寿,不知哪位年龄更大。今晨得到吴先生辞世的消息,算起来,他是民国时期赴法画家而留在大陆的最后一位老人了。
2017年5月17日
其他

李一:一以贯之,回到原点

尽管李一擅章草,但如沈鹏先生所言,李一是“主张包容的”。“以我的认识,李一书路以碑为主,兼采简、帛、陶文等民间书艺,成就了现在的面貌——有着北方人的厚重、敦实,也参以圆浑、转折之处,显出他的风神。”
2017年5月15日
其他

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批评观

公元前5~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及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主要从自然科学观点来探讨评价艺术,他们试图从繁杂的自然及艺术现象中找出统一的准则,依次去评价、衡量一切。
2017年5月9日
其他

李修建:扇子的生活美学意蕴

学界基本认定,折扇源自日本,北宋时期经朝鲜传入中国。宋元时期,偶见使用折扇的记载,至明代永乐年间,统治者大行推广,折扇流布天下,渐取团扇而代之。小小的折扇,承载了东亚三国文化交往的史实。
2017年5月8日
其他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苑博士论坛第四期 | 李立山:书法与篆刻之美

今天我们论坛主题的探讨主要是“书法与篆刻之美”。书法与篆刻的共同的艺术载体为文字。文字之美包括文字和文辞两个角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心得谈一下我的粗浅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2017年5月3日
其他

许明:祁同伟,人民不欠你副省级

剧中祁厅长有权、势、钱,还有情人相伴、天伦可享,他没有选择收敛,副省级不是他的终极从政理想,也许连正省级都满足不了他的胃口。胜天半子的价值诉求,引其疯魔、终丧其良知。
2017年5月1日
其他

心柯説

(中国文化报2017-2-20理论评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办公室、求是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政协网、人民论坛网等平台转载)
2017年4月30日
其他

田青:佛教与中国文化

最后,田青教授期许藉由光中书院这样的文化平台,从此之后两岸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星云大师来大陆的次数越来越多,通过文化促进两岸的交流,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做贡献。
2017年4月28日
其他

张心柯:身体艺术学

“身体艺术学”的研究内容都包括什么呢?按照我们的构想,“身体艺术学”指的是从身体的维度去研究艺术学的学科,是身体学与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这样看的话,“身体艺术学”的研究内容或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017年4月26日
其他

话剧研究博士硕士参考书目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2、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2017年4月25日
其他

侯样祥:谁是“大师”?“大师”是谁?

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术研究界,还是佛教界,“大师”都被视为非同一般的崇高而神圣的称谓。我们甚至可以将它理解为专门用于极少数在生前与死后都得到广泛公认的“德艺双馨”式学者或僧人的谥号。
2017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