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批评观

田川流 艺术学人 2018-10-05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批评观


西方艺术批评,是与西方美学思考和美学理论发展同步伴随的,源始于古希腊,中经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时期、启蒙运动直到近现代乃至当代,历时两千余年。西方艺术批评的理论及观点往往是包含在艺术家、哲学家、美学理论家的美学及哲学理论当中。西方艺术批评理论更注重理论的分析,尤其是对艺术本体的评判总结,往往形成系统的、严密的理论体系。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文化艺术成果。艺术高度发展,促使了艺术批评的发展。希腊的艺术,无论是史诗、抒情诗或悲剧,还是神庙建筑、雕塑、绘画等都给人以平实、朴素、简洁、明确的感觉,这是希腊人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古希腊艺术显现的特征是与他们所崇尚的哲学、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的,而这些是思想也就是对具体艺术的评价标准,即包含着艺术批评的准则。

 

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经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完整的发展脉络,其中艺术批评也逐步从散见的观点向系统的理论发展。

 

公元前5~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及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主要从自然科学观点来探讨评价艺术,他们试图从繁杂的自然及艺术现象中找出统一的准则,依次去评价、衡量一切。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艺术及美学问题,从此希腊美学理论乃至整个西方艺术领域开始从自然科学的观点转用社会科学的观点看待研究美学,这标志着一个重大转变。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中,苏格拉底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这也是古希腊艺术家一直遵循的创作原则;苏格拉底还认为,艺术可以表现人的心灵,在艺术创作中,心灵美应当和形体美统一,这样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来。

 

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的时代。柏拉图从文艺对现实的关系和文艺的社会功用两方面出发,提出自己对艺术的评判观点。柏拉图认识到文艺在培育人的灵魂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的文艺仅仅停留在远离真实的本体,即他所谓的艺术与真理隔三层,加之又亵渎神明,败坏社会等级的天赋性及其德性,因而得出文艺给人的不是真理,文艺对人发生伤风败俗的影响的结论,从而对此持强烈批判态度。他之所以持极端的立场,在于他认为文艺要为社会服务,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艺术的标准,因此他坚持把诗人和艺术家列为理想国的六等公民。他认为以荷马等为代表的传统文艺,出于其模仿的本性,破坏了理想国的立国之本,不符合他的政治标准。柏拉图是西方明确地把政治教育效果定做文艺评价标准的第一人,其影响极为深远。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等理论著作,被誉为欧洲文艺思想界的“法典”。亚里士多德在论诗与其他艺术时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艺术反映现实,而且注重把握其内在的特质和规律,认为诗比历史更有哲学意义,文艺追求相似而比原物更美,艺术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反映了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本质。这是欧洲古代模仿说的最高表现,具有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评论诗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坚持有机整体的观念,依据这一观念,他断定悲剧是希腊文艺中的最高形式。艺术创造要“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要求“动作或情节的整一”,这是后来“三一律”的始端。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既合道德标准,又合逻辑标准,这才是符合艺术标准。


 贺拉斯

贺拉斯是罗马帝国初期著名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思想主要见于其《书信集》中的《致皮所书》和《上奥古斯都书》。他主张形成以希腊文艺为典范而又有具有罗马民族特色的新型文艺,开创一种能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诗风。他关于诗的理论及标准体现为三大原则,即借鉴原则、合式原则和合理原则。“借鉴原则”是“朋友,请你日日夜夜夜揣摩希腊典籍”,但在遵循传统的同时“创新要贯彻始终”。“合式原则”是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感,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要得当,性格刻画要合乎类型特点,以及台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总之,一切要皆有法度规矩。“合理原则”规定的是艺术内容,要求内容或情节合情合理。他认为一部好的艺术品应该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能做到“寓教于乐”。

 

朗基努斯的著作《论崇高》被称为古代文艺批评的优秀典范。朗基努斯通过史诗、抒情诗、悲剧、哲学、历史、雄辩等各种具有崇高风格题材的作品的具体分析,讨论了艺术中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崇高,不仅分析了崇高的客观属性,而且从审美主体的方面探讨了崇高的心理特征,从而首次使崇高以一种修辞风格上升为一个普遍性的美学范畴。在评论艺术创作规律上,朗基努斯认为,作家创作需要热情,要有崇高的思想和崇高的热情,才能创造出崇高的意境。此外,朗基努斯更加明确了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即严肃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感情、崇高的风格这三者必须统一起来。


选自田川流主编《艺术批评学》

END


艺术学人·理论百家

 孙晓霞:艺术学的“去美学化”倾向辨析

 沈语冰:艺术媒介性与物性的临界点

 李心峰:中国艺术的“大通”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

 彭   锋: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

 周计武:当代艺术及其美学阐释的危机

 王瑞芸:各自的“杜尚”

 王廷信:艺术理论如何面对日趋复杂的艺术现象

 高建平:技术进步中艺术的处境

 王一川:以艺术批评为“志业”

 朱青生:艺术的本质是突破限制

 侯样祥:谁是“大师”?“大师”是谁?

 朱良志:真水无香

 孙伟科:红楼奥义隐千寻

 张晶: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应有美学自信


艺术学人·艺苑精华

张健旺:跟刘梦溪先生读书的日子

张健旺:谈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思想

薄清江:艺术中的人文情怀

张心柯:艺术,让人成为人

张心柯:致考博学子的一封信

卿清:谈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

王谦:我的考博心路

陈漫之:王维与莫奈

黄勤:东吴才女,水墨翩翩

王谦:谦谦君子,志怀高远

陈漫之:漫之绘画作品欣赏

李立山:李立山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高斯琦:心中的苏东坡

刘彦明:刘彦明山水绘画作品欣赏







             艺 术 学 人,游 心 游 目。

——一个高品质艺术与学术平台

编辑:张心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