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欲“看朱熹与伊壁鸠鲁学派思想的异与同
人生,是一段不那么长的旅程。
悲欣交集,才是真实的生活。
文而化之,艺而游之。
但愿在这里,
你我,都能找回自己最虔诚的灵魂。
来源:文艺人生原创 作者:张心柯
人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朱熹答:“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还说“天理人欲,无硬底界。”
朱熹的思想,当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是让百姓知道,只要能吃饱,就不要有更多要求。朱熹的教导对于统治阶级肯定是无效的,否则就不会有《红楼梦》中那么讲究的饮食文化了。
朱熹
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动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区分上,前者是按照生存的要求建造(重复性,无目的),而后者则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创造性,有目的)。也就是说,朱熹的思想是把普通人定位在最基本的动物性上,不应该追求更多,从而压抑了人民为追求财富或自由的反抗性。
另外,西方的伊壁鸠鲁派区分了三种欲望:
1,自然的和必需的:渴饮饿食,并认为这是有智慧的人应该有的。
2,自然的而非必需的:名贵佳肴。
3,既非自然又非必需的:得到颂扬和为自己树立铜像。
(参考凌继尧《西方美学史》)
这种区分与上述朱熹的区分有所相似,但更有区别。相同的是,他们都认为饿了吃、渴了饮是自然的或者说是“天理”。不同的是,朱熹认为对美味的追求就不是“天理”了,而是“人欲”,是多余的,而伊壁鸠鲁派认为对“名贵佳肴”追求也是自然的但不是必需的,这就肯定了人超越动物性生存而去争取的权利。同时,伊壁鸠鲁派认为得到颂扬和树立铜像是既非自然又非必需的,这就讽刺了统治者的自我崇拜,因为普通百姓是无法也不去想得到这样的待遇的。
伊壁鸠鲁派创始人 伊壁鸠鲁
所以,朱熹的思想与伊壁鸠鲁派的思想虽有相似,但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是维护封建统治,一个是讽刺政治统治。
文艺人生 ID : Wenyi_rensheng
无文艺,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