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言·呓语——2015心柯随想录
2015年悄悄过去,回首这一年的历程,我经历了从保定到北京的地点转换,也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只是,没有变的是自己最初的梦想——对美的追寻。
美向何处寻?人们四处寻找美却不得。这让我想起一首禅意盎然的小诗:“四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实际上,美和春一样,就在如梅一样平常的生活中。这一年来我一直努力实践的事情就是:“在生活中发现哲学、发现美”。哲学,强调的是理性,唯有有深度的思考才会深刻。美,强调的是感性,唯有活泼泼的身体感受才会丰富。人,理应是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为此,我留心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遇到美好的景色便停下脚步仔细体味一番,并用手机拍照以备“卧游”之需;并且,留心社会生活,对一些事件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比如对黄晓明和屠呦呦之比较写下了《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尊重》,对明星吸毒事件写下了《明星吸毒与身体思考》等。
2015年过去了,我们的梦想不会离去。
2016年来了,我们的梦想依然在路上。
-------------------------------------------------------------------------------
下面是笔者2015年在平常的所感、所想、所思,现摘录如下。然而“曲终人不见,化作彩云飞,非笔墨之所可求也”,这些“笔墨”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希望能在“笔墨之外”即每一句话中体味出岁月的一瓣心香,感受人生之悲欣交集。
2015年12月26日
【执念】中国好多电影最后都把矛盾根源归结为“执念”。比如西游降魔,捉妖记,以及今天的寻龙诀。或许,中国人的“执念”正如柏拉图的理式,是心中永恒的追求,可望不可即。追求执念,让人拥有无穷力量,乃至迷失自我。放下执念,心却敞亮,少了欲求,却才真切体会到何为人生。人如浮萍,飘摇不定,一心寻求寄托。却不知,无寄,无处不寄。一如“你寄心柯”,“你”只是不定的无限罢了。
2015年12月26日
【芈月传之道】《芈月传》中讲秦国因实施商鞅变法而国力大盛,最后吞并他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的统一国家。商鞅乃法家,推行奖惩分明之法,是适应时代潮流的,顺应了时代潮流,故秦成就了霸业。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诸子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如果说法家是崇今,那么道家、儒家、墨家则是尊古了,当然尊古并非泥古,并且尊古角度也有不同。道家和墨家尊的是尧舜禹时代之古,或曰上古,道家提倡的是无为而不为,让人回归自然,人爱的是自然本性,是一种宇宙哲学;墨家虽也崇尚古,但爱的不是自然,而是所有人,即“兼爱”,不分等级贫富贵贱,爱一切人,必然导致劫富济贫,发展为以后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精神。儒家尊的是周朝的礼乐制度即中古,不是以上古的氏族为基础,而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即强调的是“家”,儒家之“仁”即“二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不能一视同仁,要先爱君王之人(大人),再爱臣民之人(小人),先爱自己亲近之人(近人),再爱疏远之人(远人),所以儒家这种仁而爱人、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传统是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封建统治的。概而言之,道家之宇宙自然、儒家之家国一体、墨家之兼爱侠义、法家之制度秩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道、墨、儒尊古,法崇今,顺应时代潮流的秦国尚法崇今成就霸业,但又迅速在农民起义中呜呼灭亡。看来,维持统治不能只崇今而废古。汉代之初修养生息,遵循道家无为而治,后又独尊儒术,并是在秦国制度体制(法家)的基础上,至此中国主要的思想道、儒、法形成一个共生的有机整体(墨家沦为民间的侠客精神)。这也表明,与时俱进的同时,扬弃地继承传统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了传统,就没有了根,没有了根,何以立足?
2015年12月25日
【风】“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所谓正声雅乐(不确切地类比相当于今日之京剧)。“颂”是祭祀时用的舞曲歌辞(相当于今日国家举行仪式典礼的固定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等)。“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相当于河北梆子、豫剧、川剧等)。“风”有两种寓意:一是自然之风,这自然之风影响着各地区的气候以及劳作,今日之风更有除霾之功效。二是社会之风,指的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地方统治者的喜恶习惯,地方百姓通过地方之“风”来表达对地方统治者的褒或贬,所以最高统治者可以通过采集地方之“风”来了解当地政治情况。正如中纪委最近的新闻《“绰号”见“民心”》讲通过了解各地百姓给当地官员起的绰号(如“李拆城”“季挖挖”等)来顺藤摸瓜查贪官,虽然只是绰号,但作用与古代之“风”是一样的。总之,正是“风”让自然界活动起来从而充满无限生气,也是“风”让社会矛盾得以显现推动了社会发展。
2015年12月24日
儿时的风,呼呼,呼呼,只在梦里刮。
清澈的眸,羞涩的脸。
雪白的球鞋,调皮的脚印。
还有,不那么沉重的呼吸。
『心柯写于后青春时代』
2015年12月23日
越是浮华,越需沉静。 越是热闹,越想孤独。 越是绝望,越要乐观。 越是诱惑,越得守住自己真实的内心。 任凭岁月迁延,我只祈求能真实地欢笑与流泪。 或许我是自私的,可我不想要一个虚伪的自己。 万古一月。人生,只此一回。 「心柯写于而立边上」
2015年12月06日
萨义德说:“知识分子总是处于孤寂与结盟之间”。孤寂,应该指的是知识分子的个人世界,因为知识分子不喜欢随大流,而是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结盟,应该指的是知识分子的公共世界,在这里知识分子可以就公共事件的观点寻找合伙人。随着政治的稳定以及强大,现代知识分子已经沦落为政治势利或经济集团的传声筒或寄生虫。萨义德希望知识分子能葆有尖锐的批判意识,时时保持警醒,“永远不让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定成俗的观念带着走”。萨义德充满悲情地说:这样的知识分子“虽然不使人特别受欢迎,却是因而更丰富”。回归当前社会,处处提倡“正能量”或许也有弊端:它让人被表象的浮华和感动所蒙蔽,在所谓的幸福和梦想中自愿放弃了争夺权利与民主的意识和勇气。
2015年12月06日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由于破损等各种原因有许多含混不清之处,引起了研究者们长久的大量争论。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作者的异议以及内容的含混,形成蔚为壮观的红学。这足以说明,不确定性是造就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确定性使得读者更能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从而赋予作品生命力。同时,不确定性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说明人们已经注意到不确定性的价值。
2015年12月04日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不是与社会脱离的所谓现代“哲学家”——纯粹思想,而是把宇宙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很少在室内,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活动的,享受与人交流的乐趣。我很赞赏这种做法,所以我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就是“在生活中发现哲学、发现美。”哲学是理性思考,美是感性体验。人生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通过理性可以让人透过纷繁的表象发现其背后的本质、道理去理解生活,通过感性可以让人培养一种身体敏感性和丰富性去热爱生活。之于生活,因为理解,所以深刻;因为热爱,所以感动。
2015年12月03日
之前看过《港囧》。昨天晚上看了《夏洛特烦恼》,有一个场景让我特别感动,就是夏洛回到高中教室的那一瞬间。因为对于自己来说,再也回不去了。我问学生,如果让你们回到小学或初中,你们会有什么改变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还是肯定的。另,通过比较《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我作了如下思考:两者都是披着追梦外衣的梦幻破灭者。正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处可走”。或许,正是因为“无处可走”,所以才甘(不得不)心接受现实吧。两个电影都在笑料外表下有着悲剧的实质。
2015年11月30日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个特点,就是突破有限的、孤立的象,通往无限的、整体的道,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其内蕴着对世俗的超越(出世)与对生命的热爱(入世)。
2015年11月25日
人最终会是变的。“我是谁”是一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是开放的,变化的。我的“此在”只是一个暂时的、特殊的存在,我只有一个我的“本质”,却有无数个我的“变体”。
2015年11月25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是禅宗语,是说个人经历的事情自己才有感受。一,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切身感受,同时实践是指向外在的,所以也突出了个体之间的交往性。二,由于这种感受是自己的,别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它又强调了个体的内在性与隐私性。 「如人食蜜,中边皆甜」这句话也是佛教语,是说教义是完整的,不论首尾还是中部都是经典。引申来讲:一,它强调了整体性,这是目的,即强调佛教教义作为整体的经典性。二,它同时指出了“中”和“边”,这是手段,即通过强调“中”和“边”这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向了整体。甘苦众人皆知,然能分辨其中与边者,则少之又少。真懂者,应能食盐而知咸外之味,食蜜当品甜外之道。
2015年11月22日
听说,北京下雪了。于是,与雪相关的记忆泛滥决堤:小学,我在山东的雪地上写字。大学,我在石家庄的雪地上和同学嬉戏追逐。研究生,我在保定的雪地上匆匆而过竟无心赏雪…或许,早已过了踏雪寻梅的年纪,可是我依旧执着着那份诗意的憧憬。用心体会走过的每段旅程,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故事和回忆。北京,你会给我怎样的故事和回忆呢?我不敢期待,只有踽踽独行。
2015年11月18日
【身体美学与性虐待】SM即性虐待的创新之处,是把性的欢愉从生殖崇拜(传统的性欢愉建立在生殖器的基础上)转到无性欢愉(鞭打、锁铐等),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对传统生殖中心主义(生殖霸权)的反叛。但它的不足在于性虐待的欢愉只是简单粗暴的行为,而且从文化深层看也不是什么创新,中世纪神对人的鞭挞,人匍匐在神的脚下就是性虐待的传统方式。对于某些所谓“不正常”的行为,其实背后有复杂的文化内涵。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全面把握。
2015年11月18日
中国艺术中的“形神”“形意”等之论,可看作人之身体与精神之论在艺术文化中的影射。古人谈艺术,不论是艺术创造,亦或艺术欣赏,都离不开这两个矛盾。不论是绘画,还是书法,论精神有“神”“韵”“意”“气”等,论身体则有“骨、肉、筋、血、毛”等。而理想的中国艺术精神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儒道互补的。不仅中国,西方亦是如此,维特根斯坦就指出身体的感受对艺术欣赏的影响作用,比如身体感受形成我们审美愉悦的媒介中心,而动觉感受可以让人在艺术欣赏中获得更大的丰富性、强烈性以及敏感性等。可见,身体与艺术息息相关,而且值得挖掘的内涵颇多。这也是身体美学理应关注的一个焦点。
2015年11月16日
【身体与冲突】巴黎的恐怖袭击让世人震惊,于是乎很多人开始理性分析恐怖袭击的文化等原因。可是恐怖袭击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如果恐怖份子听你的理性分析,早就天下太平了。所以理性逻辑是无法解决种族、宗教冲突的,既然如此,就要换一种角度了,要从身体等非理性因素去思考如何才能缓和这些种族、宗教、政治冲突。舒斯特曼在《哲学实践》等著作中对此有所论述。
2015年11月12日
源律禅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要不要用功。 慧海:“当然要用功”。 源律:“如何用功?” 慧海:“饥来即食,困来即眠。” 源律:“所有人都这样,有何不同?” 慧海:“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由此看来,禅宗既不是神秘的怪邪之说,也非可望不可即的彼岸天国。禅宗就是普通的生活,而且是最简单的生活,即做什么事的时候就专心做什么事,不可三心二意。这与西方现象学美学所谓“回到事物本身去”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将禅宗美学之道应用的最好的商业品牌就是日本的“無印良品”,专注物品的本来面貌和功用,把物品向顾客“敞开”,通过“去蔽”走向“澄明”(海德格尔语)。正所谓“大道至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2015年11月09日
昨夜梦醒,举目阒寂,叹岁月之悠悠,思故人而涕下。乃悟生之离,死之别俱人生矣。唯奋发进取,唯珍之惜之。
2015年11月07日
殘夢無意留,翳翳慘淡收。
雨后尋詩意,散落一地秋。
2015年11月06日
喜欢雪,喜欢雪的宁静,你听,雪虽无声,却传来陶潜“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的心声,于我心有戚戚焉。喜欢雪,喜欢雪的智慧,你看,雪之华,精之灵,似乎蝶舞翩跹,似乎柳絮因风而起,它在谢道韫温热的心田融化成一股追求个性实现自我的力量。
2015年11月05日
双11的符号象征意义已经完全由情感意义层面的光棍节,转换为经济消费层面上的购物节。前者是内在的,精神的,情感的,失落的,是对爱情的渴望;后者是外在的,物质的,消费的,疯狂的,是对物质的贪婪。一方面,单身的人太多,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开放,对单身已见怪不怪,因此光棍已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另一方面,网购的兴起,使人们购物更加便利,网商为了刺激消费,搞打折活动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网购无罪,可是购买的欲望无限,是值得警惕反思的。在关注外在物质消费享受的同时,不要让自己的内心之精神家园一如干涸龟裂的大地。
2015年10月29日
龙湖无龙栖,京郊不是冀。
一片秋冬心,着眼即寒意。
2015年10月22日
有时候,只有当你走到终点,再回过头去看你走过的路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到达终点时的兴奋和快乐,远比不上这个过程中的自信与自卑、焦虑与渴望的反复无常。而也只有那些顶住压力又看轻压力的人,才能收获最终的成功。澄怀,坐忘,斋静,全身心去努力吧。人生终究不能十全十美,有得便有失。一切都是缘。尽力而为。
2015年10月21日
艺术品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它不仅是审美的,还和文化、政治、宗教、性别、经济等息息相关。艺术品的外在形式(能指)与其在文化背景中的意义(所指)共同形成了该艺术品的在场。艺术从来不是单纯审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只不过是某些人的装腔作势或不得志时的聊以自慰。
2015年10月19日
《读周臣小隐图》
春泉和天籁,小隐寄高士。
童子频频扫,岂为迎客来?
2015年10月09日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你如何理解? 我的理解:前者所谓“自以为画”,是说画者把自己和画当做不同的主客体,人是人,画是画,人一直想如何把画画好,则不能专心于画画这一事上了。而后者“意不在于画”,是说人并没有一直想如何画,而是专心于画画这件事上,人与画不再是不同的主客体,而是人与画合二为一了。当然这并非说画画不需要思考如何去画,而应该是在下笔之前就构思好,是在手中之竹前要有“胸中之竹”,这也是张彦远和王维都强调的“意在笔先”“意存笔先”。实际上,张彦远的这句话,也可以让我们想到《庄子.田子方》中“解衣磅礴”的“真画者”,即作画时完全沉浸于作画这件事上,而不是在身体或画上分心。不同的是,张彦远强调的不要在画(客体)上分心,《庄子》强调的是不要在身体(主体)上分心。总之,这里强调的是具有丰富内蕴精神的艺术往往是艺术家与艺术的生命融合,而不是左一笔右一画的修修补补或粉饰雕琢。伟大的艺术应该体现一种内在的生气,哪怕形式上有些许残缺。
2015年10月06日
一般来说,自秦汉时起,中国古代雕塑可分为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两大类,但西汉时的霍去病墓石雕群却突出于二者之外,自成一体,它除了具备汉代艺术雄厚浑朴的艺术风格外,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因地制宜”,即霍幕象征祁连山,这里的马,牛,虎等动物石雕与“祁连山”形成一个和谐的体系,体现了“祁连山”水草肥美,六畜蕃息的特点。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现代城市美学中提倡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追求相一致。在现代城市中,有些建筑设计师只把自己的建筑当做主体,虽然设计得很好,但却不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显得突兀搞怪。真正的建筑设计师应该把建筑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毕竟建筑也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也是环境中的一个部分,它不是唯一主体,而是“主体间性”的一方。怪不得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可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相媲美,因为它的整体构造体现了和谐的建筑美学、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2015年10月06日
【爱与自由】翻开久违的日记本,时间停止在2013年,看到日记本上的一句话:爱一个人太深,那个人会恨你。仔细想想,这句话说得蛮有道理。为什么爱一个人太深,那个人会恨你呢?因为如果爱一个人太深,往往会想完全占有对方,把对方的身体当做自己的身体,却把自己的心当做对方的心。然而,却忘记了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这样就会给对方一种压力,也让对方失去了自由空间,所以才会恨你。以前,也曾认为爱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当然,这种爱情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人向往之,却难得。现在看来,如果把这种境界看做是一个圆形——完美,更实在的爱情或许应该是两道平行线:互相依赖——只有两条线才是平行线,只有两个人交心才是爱情;又互相独立——两条线各有各的延伸方向,两个人各有各有独立空间:经济独立,思想独立。
2015年9月19日
咫尺天涯,千里之外
黑暗笼罩下的夜
是否也有一朵孤独的灵魂
恋着,念着
那昏黄美丽的过往
2015年9月18日
《捉妖记》拍得不错。看得感动哭了。其实,哪里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呢?只不过是人们无法容忍与自己不同的个体罢了,所以才会想尽办法消灭与自己不同的个体,即使他者并不对主体造成威胁,就像种族歧视,女性歧视,同性恋歧视等。主流文化不应歧视或者排斥亚文化,而应是自信地去包容。这样世界才能是丰富多彩的,才不会因同一化而变得单一枯燥。世界因同样的梦而强大,也会因不同的梦而美丽。就像美与丑,共同性与差异性也是互相依存的。一个主体的存在,只能存在在另一个主体(主体间性,而非歧视性“客体”)的存在。
2015年9月13日
是人在牧羊,还是羊在牧人?羊自由自在地吃草走动,而人却为了自己的财产(羊)不得不束缚在这片土地上。由此可知,真正的自由必须等到私有财产的消失。——读《瓦尔登湖》有感
2015年9月11日
《春闺》
绿窗晓霁惊香梦, 落花飞尽悄无声。
画楼夜雨滴檐碎, 春闺深处愁正浓。
2015年9月10日
~夜读《忆云词》~
秋雨簌簌添凉意,
暗蛰无语夜闃寂。
雕来冷屏囫囵话,
相思梦随凉月去。
2015年9月10日
《乙未年教师节赠云林》
石门秋雨诗意浓, 雁传尺素寄心声。
云林一枝遥相望, 几分期许几分空?
2015年9月07日
看雕塑艺术,想起小时候玩的一种东西,名字记不清了,叫什么模。就是用胶泥烧制而成的各种原型,上面有西游记等故事或动物的图案。我们再去挖来胶泥,用模子印,然后再晒干,上面就有图案了。这种玩具,现在几乎找不到了。想想现在的孩子,也怪可怜的,除了玩电脑就是玩手机。
2015年8月20日
七夕,是相聚节还是分手节,众说纷纭。说相聚,因为这是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聚,应该是欢乐甜蜜的;说分手,因为牛郎和织女相聚后紧接着是长期的异地恋,所以充满悲伤和愁绪。这也可见事物都是相对的,是具有两面性的,关键在我们如何去看待它们。乐观的人看到的是“金风玉露一相逢”时的“胜却人间无数”;悲观的人看到的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分离时的“泣涕零如雨”。乐观与悲观也不是绝对的好坏之分,殊不知“乐极生悲”“祸兮福倚”,前者是及时享乐的乐天派,后者是居安思危的未雨绸缪。所以,关于七夕,它的关键不应在是相聚还是分离,而应是爱情的忠贞与恒久——在浮躁的当今社会,爱情不再是纯贞美好的理想而成为一种快餐或游戏。殊不知,你也许是喜欢,但不一定是爱。所以,爱——请不要轻易说出口。
2015年8月19日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通俗的理解,是说古代人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过得娇妻和财富。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功利了。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之人身上自有一种独特的书香气质,读书的人精神熠熠,不读书的人木讷呆滞,读书的人才情相善,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这就是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颜如玉”并非美女,而是读书之人自己的面容如玉。读书的人收获颇丰,看世间百态,品多味人生,身在床榻便可“游心游目”,这难道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么?不读书的人,即便家财万贯,也不过是“粪土”一堆,难以充实那空虚无聊的人生,这就是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里的“黄金屋”并非在外实在的财富,而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2015年7月27日
不知何时,竟喜欢上了听雨。古人有诗云:留得残荷听雨声。于我说来,那也是一种享受吧!雨声时而急,时而缓,不似涛声松响,却也确乎是一种天籁。较于嘈杂的车声以及商场里的叫卖声,雨声让我知道自己仍在大自然之中。我有一个梦想,手撑一把雨伞,漫步江南园林,在雨雾氤氲中听雨打残荷,品悲欣人生。
2015年7月25日
当下的电影也正在走向碎片化,很少再是由一个完整的故事组成,而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比如《道士下山》。这并不是说不好,而是表明现代生活方式让现代人正逐渐失去耐心,人们已经没有耐心花费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去欣赏优雅舒缓的昆曲,而是习惯了几分钟一首的流行歌曲,人们也没有耐心去拿起一本书去阅读,而是拿起手机浏览一条条不知真假的新闻标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快节奏的文化产品,快节奏的文化产品更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这些都是向西方学习的后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本身具有的优雅和从容,使得她们在现代生活中更加珍贵,她们应以一种新方式走进国人的生活,为塑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应有的作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应是与生活融合的艺术,有她作为艺术的独立性,同时又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而又塑造生活。
2015年7月18日
放慢脚步,发现身边的美。
2015年7月07日
多数书中都对永明体、宫体、上官体等诗加以批判,认为这类诗只是“竞采浮艳”“雕虫小技”,有的虽然强调不能全盘否定这类诗,但认为那种空虚、专注形式的方面需要否定。我感觉,这些书都是事先设定了某种价值观念,认为只专注形式是不对的,要反映现实。其实,这并不是客观地去看文学的发展史。不论是诗歌,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艺术自身的发展(强调形式),一个是艺术之于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内容)。艺术的发展往往受制于这两个方面,不同时期受二者的影响程度不同,便呈现出重形式或重内容的不同特征。所以,大多数书上对那些强调形式的艺术阶段的批评,其实是混淆了上述两个方面。我们不应全都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去对艺术的发展指手画脚,凭什么艺术必须要反映现实?凭什么那些为了弥补“空虚”,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就是低劣艺术?艺术自身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它自身的客观价值,并结合人类的需要而发展变化。艺术,是人的艺术。艺术一方面属于它自身,另一方面属于人的生活,两个方面要客观、全面、联系的看。
2015年6月20日
生命在于找寻。 找寻什么,生命便呈现什么。
向美而生—— 我把生命当作 一场追寻美的修行。
2015年6月11日
发现中国大陆电视剧的主角基本都是女的,男主角则处在相对次要的地位。《武则天》里的武媚娘;《花千骨》里的花千骨;《抓住彩虹的男人》名字的主语虽然是“男人”,但更主要的还是“彩虹”;《虎妈猫爸》里虎妈赵薇明显比猫爸更重要。——不论电视剧,还是现实中,女性更容易处在被观看的地位。男性(现实的和剧中的)作为观看者是主体,女性(现实的和剧中的)作为被观看者则成为被动的客体。女性观看者(现实的)则通过把自己想象成女性主角(虚幻的主体)弥补了现实中作为客体的心理缺憾。
2015年6月07日
陈旧的照片
留下丝丝岁月的痕迹
温存的温度
我用手心
把流年记忆带到天涯
2015年5月31日
佛陀开悟,是经过苦修之后的解脱,他懂得了真正的觉悟不能从对身体的苦修或对身体欲望的放纵获得,而是苦修与放纵之间的一条道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这种平常心,是要放弃自我中心,而平等地看待天地万物、以平常心看待生、老、病、死,看待缘来缘散。真正的觉悟是放弃执妄,获得一片宁静。从佛陀的思想中我们发现,这种觉悟渗透着后现代主义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生活性,它不像传统西方思想那样追求一种片面的深刻,不是把人当作思维的动物,而是把人当作人——活泼泼的人。
2015年5月26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悔伤,孝之始也”《孝经》,这是中国人的身体观,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从属于集体的特点。而福柯却将西方文化中人的个体性之极限再次延伸,他认为“权力围绕着生命,沿着生命的过程建立自己的支点;死亡是权力的极限,是摆脱权力的瞬间;死亡成了存在最秘密、最私有的一点。……自杀使人们在治理生命权力的边缘和缝隙之中看到了个人、私有的死亡权力。”(《性意识史》福柯)中国人的身体从属于父母、家庭乃至国家,更看重其集体性,这也是为何中国社会中大龄未婚者、不生育家庭等受到歧视的原因。西方人则充分注重身体的个体性,结婚与否、生育与否完全是自己的选择,会受到他人的尊重。福柯甚至认为自杀也是自我的权力。当然,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一个人身体的最理想状态应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越文明的社会越充分尊重个体性,个体性受到社会尊重也会回报社会。反之,越是野蛮落后的社会越压抑人的个体性(就像奴隶那样只能服从主人)而强调统治阶级的权威,这样也激起了个体的反叛。
2015年5月25日
很少晚上出门,可是夏天的夜晚更让人觉舒适。退却一天的燥热,晚风带来一丝惬意。想起大学暑假做过一次酒店传菜生,每天晚上九点半下班后就到外面的马路旁边坐会儿。那个酒店在石家庄广安大街。很久没有去广安大街了。那里也有点与青春有关的记忆,和老毕、大毛在地下中心线吃过饭,去游戏厅玩跑车游戏我老碰车......又到了毕业的季节,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哭了,同学还老拿“我要喝果汁”开我玩笑……感谢过去的青葱岁月,经历过苦楚才会成长,而当那些苦楚成为回忆的时候也成为珍贵的甜蜜。
2015年5月22日
任何事物,若只局限于所谓的纯粹自我之中必将走向衰弱。没有絕對的纯粹,纯粹的作用在于使事物认识自身并走向自觉,这于事物本身是有利的。而事物毕竟与外界联系起来,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延续需要与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艺术,宗教,皆是如此。既不能失去自我(作为主体),又不能孤立隔绝(作为他者)。
2015年5月14日
绘画作品本身对于所摆放的地点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完全由摆放地点的影响力来影响其自身。”可见,一件东西是艺术还是非艺术,是很复杂的,不仅仅由这个事物本身来决定,还被它的外界环境所制约,也就是被迪基所谓的“艺术界”所制约着。如果杜尚的《泉》不是摆在艺术博物馆里,那顶多也就是一个签了名的小便池。
2015年5月13日
【塞尚/苹.果/欲望】塞尚喜欢画苹果,各种各样的苹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解读的话,苹果或许代表了一种本能的欲望。1.从艺术家角度来说,塞尚曾经得到过他所暗恋的女孩小左拉的一篮苹果,所以苹果对于塞尚来说是有某种感情的。2.从希腊神话角度来说,金苹果的故事里帕里斯放弃权力和智慧,而追求爱情,为了美女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另外亚当和夏娃所偷吃的禁果也是苹果,所以苹果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情欲。3.从对观众影响的角度来说,范冰冰主演的电影《苹果》是苹果,而不是梨、香蕉等其他水果,虽然是女主角“刘苹果”的简称,但这不仅仅是名字的简称这么简单,或许也是因为苹果更能代表人类的本能情欲,因为“果”与“裸”仅仅是一层衣服的差别。总之,苹果藉由艺术成为现代美学性慾升华的梦想。
2015年5月11日
盛夏里 有光年的影 记忆 总是最温柔的所在
2015年5月11日
【儿童天赋与艺术才能】如果说儿童通常有艺术天赋,但他却不是一个艺术家。因为他的才能可以主宰他,但他却不可以主宰他的才能。同时,“艺术家并非来自他们艺术上的稚嫩时期,而是来自他们与外界成熟艺术的冲突中。”——《解读艺术》
2015年5月06日
声无哀乐,人有喜悲。同一首曲子,昨日心情抑郁,听来更觉悲凉凄凄;今日心情平和,听来便觉幽远阒寂。正如雍门周为孟尝君鼓琴,以乐为代表的艺术只是起了一个促动的作用。悲喜自在人心。
2015年4月20日
“解/衣磅礴”与“佝偻者承蜩”《庄子》。在这两个故事中,身体都是作为隐蔽的身体而存在,作为一个不在场的背景,强调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忘掉身体、专心致志。这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之身体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可见,中国古典智慧博大精深,因为它总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与现在的思想联系起来。
2015年4月20日
“解衣磅礴”与“佝偻者承蜩”。在这两个故事中,身体都是作为隐藏的身体而存在,作为一个背景,强调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忘掉身体、专心致志。这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之身体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可见,中国古典智慧博大精深,因为它总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与现在的思想联系起来。当然它也有很多落后思想,但我们在看任何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去发现和学习它的优点,而不是总想着去找别人的缺点以证明自己的小聪明。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
2015年4月07日
每当谈到身体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好像在证明自己的纯洁——这恰恰说明了他在浮想联翩。就像前段时间《武媚娘传奇》的减胸风波。现代文化的悲哀就在于让人无法面对真实的身体——自己的,或他人的。当面对真实的身体的时候,遮遮掩掩,故作羞涩状,这何尝不是人的一种异化?我想,这应是人最初的异化——自我与身体分离,之后才有人的其他各种异化形式——物质,权力,美色等等。正因为有了自我与身体的分离这种异化,人才用物质和权力等来填充空虚的自我。试着注视自己的身体,接受自己的身体,慢慢的,或许你会找到最原初最真实最健康的自己。与此同时,你对待他人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2015年4月05日
我不仅喜欢花,也喜欢草、木、石、土,我喜欢大自然,因为它总是充满生命力。叶落知秋、花开知春,只是对因果关系的现象描述。而我说“一叶落而知春,一花开而见秋”,是因为我把大自然中的生命看做一种顺其自然的循环,叶虽然落了,但它融入土壤为下一个春天积蓄力量。而花,有开就有落,开是她的幸运,落是她的归宿,对于她来说,开抑或落,春抑或秋,都是幸福的。我们的生命亦是如此,喜是人生,苦也是人生,悲欣交集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2015年4月05日
一叶落而知春,一花开而见秋。
2015年4月04日
身体局部的裸露之所以引起哗然,仅仅因为人们已经忘记它们在过去原本是裸露的。而我们对裸体的尴尬也仅仅因为我们都降生在穿衣的社会,而忘记自己曾经的本来面目。衣服成为身体的延伸。这不是要鼓励回到原始状态,只是表明一个事实:社会能教我们把它设计出来的“真实”看成自然。——《人体的美学》
2015年4月04日
人生路,本来就诡谲难测,然而因为有梦想,你便勇敢前行。不害怕失败,不害怕苦难,因为对于人生来说,苦难与幸福一样可以充满花香。
2015年3月31日
所谓“见性成佛”,就是强调要认识自己的本性。这让我想到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一句箴言:Know yourself.二者殊途同归,都是教导人要去认识自己。虽然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包涵着人类最终极的智慧。人活着,就是时刻要找寻最原初最真实的自己,而不要迷失在花花世界的无尽欲望里。我们可以追求幸福,但不要被各种幸福束缚。
2015年3月30日
蒋勋说,成功的艺术家总是能在艺术中真实地表达自己,而他们的艺术也因此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如此看来,这与“回归事物本身”的禅宗生活是一致的。不管是通过禅还是艺术,人都是在找寻最真实的自己——这个大千世界里,唯一的自己。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以己之身心渡己之人生。
2015年3月21日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真切存在——那么安静,如入阒寂之林;那么踏实,如踏故乡之土——满满的全是感动。
2015年3月21日
世界往往 不是那么完美 你来到我的面前 却走不进我的内心 我看得到你的美丽 却不懂你的哀愁
2015年3月19日
人海深处 狂欢的是身体 寂寞的是灵魂 伸出手努力去触摸 纠缠,却无法靠近 只能在暗夜里感受 那一瓣温婉 如你
2015年3月18日
从身体角度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1,不合理之处。强调人的存在之维度是“思”,但完整的人是“思”与“身”的结合体。2,合理之处。强调“我”之思,而非“他人之思”,不管思想如何变化,我们的思想总是统一为我们“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而身体化自我场所为思想的这种统一提供了基础。
2015年3月17日
《棉·花·海》
是海。望不到边。
是花。思念绵延。
纯的如此干净。
忘却了前世今生。
2015年3月15日
我的世界很小 小到每一个物件 都可以让我想起一段往事 我的世界里人不多 来来往往 就那么几个
2015年3月12日
在这世界上
没有什么比孤独更恒久
我所在的
我热爱的
我最怀念的
还有
我所失去的
2015年2月14日
前几天看了《重返20岁》感觉这个电影不错,但是现在仔细想想,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有点问题的。表面是在赞美母亲或着说女性的无私奉献精神——即使再过一次青春,也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奉献给丈夫、儿子,这是在向观众展示一个女性楷模形象——牺牲自己,奉献给家庭,而且还得心甘情愿。从女性主义的观点看,这是在将女性的家庭性、内在性、没有超越性的合法化与美化。而男性,则在女性的庇护下取得外在的超越性与胜利——她的丈夫为战争牺牲,她的儿子是重点大学教授。正如某位学者所说:“今天男性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男权社会的性别分工,以及女性必须把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养育子孙后代,以保证整个人类社会的延续与繁荣。”试想,如果电影在最后改为女主人公选择了与有情人的新生活,而不是去救自己的孙子也不再回到那个家庭,会不会遭到观众的唾骂?如果这样,这个电影就将成为一个女权主义的电影,是有自己独特精神、关注深刻的自由的思想的电影,而不是老套的大团圆似的电影模式。
2015年2月06日
我们的信念和态度往往是只习惯的结果,就像爱一个人,当分开时撕心裂肺的痛,觉得天要塌了,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也许,我们并不是真的离不开那个人了,只是习惯了有ta存在的生活,而一旦想到失去ta会感觉不适应。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并不是因为时间本身具有治愈的功能,而是因为是时间让自己习惯了没有ta存在的生活。时间可以形成一个习惯,也可以改变一个习惯,进而形成一个新的习惯。虽然如此,可是习惯留下的痕迹,将成为生命中永久的记忆——就像某个人,将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过客。我们在时间里爱恨情仇,我们在时间里青春,然后在时间里老去……
2015年2月04日
《色与盲》 把紫色當藍色 把粉色當白色 我用异样的眼光看顏色 却用一样的眼光看世界
2015年2月04日
肠胃不好的人,一方面可能是饮食习惯引起的,另一方面还有可能是由压抑的情绪在腹部长期积压而侵蚀腹部器官造成的。所以,当有肠胃病的时候一方面要改良饮食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定期采取一定方式去释放腹部压力,比如唱歌、大声呐喊等。总之,不要太“温和善良”了,有什么情绪不要总是压抑在自己身体内,所谓“泪水往自己肚里吞咽”“喜怒不形于色”并不是什么健康方式,比较有利的性格是“喜怒形于色”,高兴就笑,生气就怒,但同时不被这些情绪所束缚,不管是喜还是怒,很快就烟消云散。故从这个角度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存在一定不利的。我们可以为物喜,也可以为己悲,但这喜、这悲只是自己内心情绪的暂时外化,而不能被这些情绪所困住手脚以至无法自拔。又回到了那个“回到事物本身”的结论,回到你的身体、你的情绪本身。
2015年2月02日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将病人看做一个整体,综合调理,而不是西医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通过仪器看到的只是病,是出故障的某一个器官,而不是作为一个系统的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已经看到西医的不足,将身体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因为很多病背后都隐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好的医生不应该是运用医疗设备的能手,而应是在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把病人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死气沉沉的一个器官、一堆白骨或一摊肉。人类学上的治疗更是发掘了萨满法师们通过对病人意志控制从而重塑身心秩序的价值。
2015年2月02日
气大伤身。情感对于塑造我们的身体具有重要作用,那些负面心情(多愁善感等)固然可以体验一番,但不可沉溺于其中,否则会引起身体的变异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好的心情、乐观积极的心态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把秘钥。而要始终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也非易事,生活琐事繁多,难免会感觉疲惫厌倦,这就需要锻造一颗诗意的心灵来看生命、生活与人生了。如何才是诗意之心?自由,审美,不被外物束缚。
2015年2月01日
禅宗生活的精髓之一就是:该做什么的时候就专一做什么,顺性而为,不为他物分心。饿了就吃,不要边做其他事(看电视、玩手机、工作)边吃;困了就睡,不要想其他事做其他事;上厕所就专心上厕所,别玩手机打电话。放空心,无为;专注心,无为而无不为。回到事物本身,这是老庄哲学以及西方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不应仅仅只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更应是一种生活方式——回到身体本身,回到生活本身。
2015年1月04日
【读书】作为现代性主题根基的“人”具有三副面孔,即启蒙的理性主体性、非理性的意志主体性和市民社会中占有性的个体主体性。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内蕴经历了从霸道到衰微,再到解构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