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研究生对北邮、南邮研究生跳楼自杀的反思
【南邮】
1月25日上午9点,南京市新模范马路66号,南京邮电大学综合科研大楼,计算机学院研三的学生蒋某从9楼一坠而下,结束了自己25岁的生命。就在自杀前夕,小蒋曾在QQ上向自己的一位朋友倾诉:“好伤心”、“最近好孤独”。朋友追问他为何,他回复说:“因为导师不让毕业”,“就是快死的感觉。”
根据初步调查,南京邮电大学研究决定:取消张某的硕士生导师资格,停止其一切教职活动并接受学校进一步调查。
【北邮】
姓名:孙腾霄
性别:男
籍贯:山东
终年:24岁
去世时间:2015年12月17日
去世原因:跳楼自杀
【反思】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却接二连三看到这样的新闻,让人心痛不已。两个年轻的生命,在最美的年华抑郁地选择了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知道当他们如枯蝶一般从耸立却冰冷无情的高楼上一跃而下,在空中“舞动”的那一瞬间,是否有一丝害怕或是对人世间的留恋?一起读书、玩耍的同学,温柔的女友还有那年迈却以自己为荣的父母……这一切都在那一瞬间戛然而止,变作黑白的记忆定格在这一个异常凄冷的冬季。
痛定思痛,我们希望不再发生如此悲剧,因为太沉重。可是在心痛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笔者以一名研究生的身份从导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进行思考,如有不当,还请指正。
首先,从导师方面。
唐代韩愈曾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这个职业做的最为恰当的定义和解释。所谓“传道”,就是传播各种道理,做人之道、为学之道等等。所谓“授业”,即教授学业、业务知识。所谓“解惑”,即解答各种困惑。如果说“授业”和“解惑”是从知识和方法的角度对学生的帮助,那么“传道”则是从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熏陶和指导。而纵观我们当代教育中的现状,由于应试考试的旧习导致学校只单方面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不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导致了学生成为残缺的人——只有知识而无思想,只有技能而无涵养,只知竞争而缺乏一颗善良的心(当然也不全是这样的)……为此,经常有这样的新闻:一群学生打一个女生、甚至扒光衣服,以及众所周知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等。
我们在为此等事件感到震惊的同时,一方面都会十分痛恨那些残暴的学生,可怜那些遭到戕害的学生,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多少人会认为:这些残暴的学生实际也是受害者呢?——他们肯定也不想成为一个如此狠毒残暴的人,是环境是社会让他们成为这个样子。当然,社会环境还是外部原因,他们自己的选择才是内部原因,不可否认,内因是主要的根本原因,他们自己的行为需要他们自己负责,而且是需要严厉谴责的。但是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想方设法撇清自己应有的责任——对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所以外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非常欣赏台湾的一位美学家蒋勋,在听他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我触动颇深。那是在他讲到贾政的小妾、贾环和贾探春的生母赵姨娘的时候,说赵姨娘虽然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人,但她也是那个环境下的产物,其实也应是令人感到同情的,曹雪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令人感动。当然也有国内学者批评蒋勋,说他讲的《红楼梦》是毒。我不太恰当的认为,国内学者做学术需要向欧美学习深刻、创新,需要向日本学习严谨,也需要向台湾学习情怀。
当然,现在国内学术界不缺乏理论知识渊博且深刻的学者,但为何缺乏大师呢?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情怀——一颗慈悲之心。或许这也可以理解,因为理论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而情怀则需要的是丰富敏感的感性思维。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教授,经常被所带的硕士生、博士生称为“老板”——一个多么没有人文关怀的名称,“老板”本来是京剧中的一个名词,后来一些腕比较大的演员被称为老板,而且在外面做买卖、做生意,慢慢的就把做买卖的商人称为老板了。可见,与“老板”最密切的是经济利益,这个称呼充满了铜臭的味道。而很多学生喜欢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多半是因为跟着老师做项目,可以得到一点经济报酬。当他们美滋滋的称自己导师为“老板”的时候,我其实是非常同情他们的。而与冷冰冰的“老板”相比,“导师”这个称呼多么亲切、多么有人情味,它由“导”和“师”两个部分组成,说明它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还是人生的导向。导师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生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般把硕士研究生简称为研究生,而把博士研究生称为博士生)不应仅仅从业务课这方面进行教授,还应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必要时也需要从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当然不可能说让导师成为业务课、心理辅导的全能人才,而是强调导师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哪怕一点点的建议或关怀,都可以让学生心中感到温暖。就像我的导师张老师,偶尔会自己下厨做顿饭,招待我们几个学生,这让我们现在回想起来还心中倍感温暖。因为作为导师,你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有温度有思想的人,不是你的研究项目。而很多导师,由于忙着自己的研究项目,很少与自己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交流沟通,有人说导师不找你,你可以主动找导师嘛,可是要明白一个事实,即在导师—学生的关系上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导师明显处于主导地位,有些胆子小的学生怕打扰导师,不敢主动联系导师的情况也是常见的。所以,如果导师太忙,没有空闲带研究生,干脆就不要带了,因为既然你带研究生会得到一些报酬,就应该对得起国家给你的这些报酬。这是忙的一类导师,还有一类导师本身自己就有问题,要么学术功底不到,要么只会自己研究学术而不擅长带研究生,更有甚者是导师的作风颇有问题,与学生搞暧昧关系……这只能是学校在选定研究生导师的时候制定严格的选择标准并严格执行。由于这些事情,国家也出台力一些措施,比如教育部2014年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划出高校教师禁行的“红七条”等。
总之,导师是培养祖国人才的重要资源,不能只求导师的数量,而不注重导师的质量:学术能力、思想修养、人格魅力等都应该是严格要求的。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网友们每次谈“教授”时只当是一个笑话——“叫兽”。
其次,从学生方面。
正如“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两起悲剧的诞生不能完全归因于导师,还有学生自己的原因。
第一,是社会环境导致的压力过大,比如这两位跳楼的研究生都是因为延期毕业以及工作的问题而选择轻生的。在现代,社会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是无法改变的,既然你改变不了社会,就改变自己吧。要学会释放压力,可以是与别人聊天,一吐自己心中的不快;可以是听音乐,做运动等等,哪怕是睡个懒觉,偷个懒,这都不是什么大事,之前就有外国科学家研究称“无聊”对于人的生命也是有意义的,是一种休养生息。所以,你可以发个呆,让大脑一片空白,不去想任何事情,不去想竞争,不去想工作,不去想房子、车子……这不是在鼓动大家失去奋斗的动力,而是说当自己压力大的时候如何去释放压力,因为人生就像一条路,我们不可能一个劲的鼓足劲往前冲,而是需要休息,需要享受的。正如老子所说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们偶尔的空闲、发呆、懒散、无所事事,并不是虚度光阴,而是为走更远得人生路储存能量。何况,人生只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吗?需要我们马不停蹄似的努力、奋斗吗?甚至所谓的“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吗?恐怕不是吧。美国散文家、诗人克里斯托弗·莫利说:“There is only one success --- to be able to spend your life in your own way.”是啊,人生不是比赛——谁跑得快、谁跑的远,人生是一段特殊的旅程,在这里“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以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对于论文来说,抄袭是坚决杜绝的,但也不必非要求个创新,尤其是对于文科来说。记得我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一位导师说他在北大毕业答辩的时候,他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说:你们博士毕业论文,就是练练手,不可能有什么创新,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的确,文科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阐释前人的思想,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换了一个角度阐释而已。这也如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之说,西方诞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诞生力老庄、孔子,印度诞生了释迦摩尼,后人所做的研究不管是多么深奥、独特都可以从这些轴心人物的思想中或多或少的得到体现。那我们该如何做呢?我觉得也不能太消极,而是多读书,多思考,这样才能发现相对新的角度和学术点,总之要下功夫,还要有思考,联系我们现在的社会的一些独特的实际特点,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想想,是不是压力减轻力不少?看看窗外的阳光,看看过往的行人,喝一杯咖啡或一杯茶,吃一块蛋糕或一个水果,听“雨打残荷”,看云卷与舒,听父母一顿唠叨,和朋友一阵嬉闹,买一件喜欢的衣服,看一场电影,睡个懒觉,闻一朵花香,收一捧落叶……原来,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原来,生活就是如此美好。
第二,得失心太重与人物标签化。从新闻报道看,北京邮电大学的这位同学自小就非常优秀,“每每考试都是第一”,“硕果累累”……报道很大篇幅都在说这位同学的优秀,让读者看后更觉惋惜。反过来想想,是不是这些成绩、这些赞美也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呢?当一个人被标签化为优秀的时候,他就不容易承受失败、挫折的打击,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一直是优秀的,怎么能失败呢?另外也是怕周围其他人说三道四吧。在这里,说明了一点问题,就是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受到一点打击、挫折就选择了轻生,这从近年的报道就可以看到:新浪网:初中生被老师批评后跳楼自杀;新华网:传扬州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跳楼 不治身亡。所以,这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家庭和学校应该适当给学生进行“受挫教育”,让学生体验失败感和受挫感。让每个孩子明白,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很正常的,要用平常心对待。
这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段讲日本的教育视频:一个小学生胆战心惊地问老师为什么对他们那么严厉,老师说:“你们能想象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比我对你们做的更加过分,……重要的是,当你们遇到这些事的时候,要掌握对应的忍耐力和解决方法……”我并不是说要像这位日本老师一样一定要严厉,那么学生以后遇到更严厉的人就不怕了,老师完全可以非常和蔼可亲,当然该严肃的时候还得严肃起来。我在这里不提倡日本这种以毒攻毒似的的方法,因为老师的严厉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应付更加的严厉,但倘若对方给你的不是更加的严厉,而是缠绵的温柔呢?所以,我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禅宗式的平常心,以平常心看待成功和失败,以平常心看待宠与辱,以平常看待得与失。当然,再次强调这不是渲染一种不争不抢的和事老式的做法,因为竞争是存在的,你若不努力,便会被淘汰。我强调的是,在竞争、奋斗的过程中要有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心态。也就是说,是人在掌握竞争,而不是竞争掌握人,人不能为了竞争而竞争,不能在竞争中迷失自己,不能成为一种被竞争、成功、失败、挫折异化的人。
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在应试教育、竞争压力普遍存在的社会,人们只强调像狮子一样去争夺猎物,而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生存,而是因为生活。
愿那些陨落的年轻的生命能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警醒和反思,愿悲剧不再上演。
谢谢你,还有耐心看完一篇如此冗长的文章。
愿你我安好。
作者:张心柯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是今天的下午3点多,早上中午没吃什么东西,只喝了一杯咖啡,然后开始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照片除了前两张新闻,其他都是我自己平时拍的,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风景,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温暖和正能量,让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朋友都能对生活和人生有一点新的认识。
2016.2.1于北京归心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