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英 | 马云真敢讲!创新者应该有边界吗?
文 | 杨国英
财经暖男 | 只说有用的
开篇说一声包涵,近期广告有点多,有点妨碍阅读了。
当然了,反过来想,没有广告,写作者的动力又何在呢?广告多一点,作者和编者,只会更坚持,更用心。
这两天,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演讲,绝对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科技圈与金融圈几乎为此打起了群架。
这绝对是一场口水恶仗!
对马云的许多观点,比如,“巴塞尔比较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最早的当铺”等等,中国金融圈竖起了专业主义的大旗,逐条予以驳斥。
而科技圈,则在这场口水恶仗中,充当了创新者和创新捍卫者的角色,他们自认是创新的前行者,而对方则是创新的阻碍者。
这样的争论,是鸡同鸭讲,可能永远也争不出个所以然,争论双方,基本是视对方为平行世界的对象。
驳斥马云观点的金融人士,有没有合理的成份?
当然有,金融当然是要监管的,而且相比其他行业,还是需要强监管的。
假如没有巴塞尔协议,那还得了,那就不是印钞如纸了,而是印钞如水了,想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怎么来的,还不仅仅是监管松了一些而已。
但是,马云观点的本身,有没有合理的成份?
当然有!
金融,要不要创新?当然要!传统的金融制度,要不要改革?当然要!传统的金融力量,要不要重组?当然也要!
如此辩论,自说自话,扯来扯去,是永远触及不到矛盾核心的。
驳斥马云的,都是具象的,都是专业性的,都是结合当下现状的。
而马云的观点,则是抽象的,是方向性的理念性的,是意指未来的。
所以,如果要讨论,就应该讨论金融创新的边界和底限,这样的讨论,才是建设性的。当然,事实也证明,这一次所谓的金融传统派与创新派之间的较量,才仅仅是第一回合,试探一下舆情而已!
说到金融创新的边界和底限,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其实就是社会伦理问题——之于个人,是个人的隐私保护,之于社会,是社会结构的稳定。
这是我一直为之担忧的,也是我写今天这篇短文的原因。
隐私保护,这个今天就不讨论了,我整体倾向于“不过度强调隐私保护”。
今天,我想说一说大数据对社会结构稳定的挑战,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危机。
大数据生成、算法研究,这是创新,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大数据应用,没有边界的大数据应用,我觉得是有问题的。比如,应用领域的边界,在基因、人脑等领域的过度应用,这涉不涉及到社会伦理。
再比如,应用组织的边界,今天,如果一家商业机构,掌握了尽可能多的人和物的数据,这从理论上讲,这家商业机构进军任何一个商业领域,都是具有排它性优势的,何况,大数据优势是具有自我强化功能的,所谓的强者恒强。
今天,数据正在连接一切,但是,连接不能由单一机构主导,更不能让单一机构主导连接一切,否则,这样的商业机构,所呈现的,还是商业力量本身吗?否则,这样的商业机构,在其益发庞大时,其他商业机构还有空间吗?
一个稳定的社会,要有平衡,要有制衡!
而今天,与历史上的任何时段相比,互联网组织无疑拥有更多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目前还是受到行政力量制约的。
但是,边界在哪?这个需要厘清!
边界在哪?哪些领域鼓励创新,哪些领域不可涉足一步?哪些组织有必要及时“瘦身”?
哎,这注定是一个焦虑的时代:
当你回归传统,传统已不再纯粹;
当你拥抱未来,未来又暗藏风险!
且行且思,且行且珍惜
下方是我的工作微信,工作忙读者多,不可能做到随时互动。但添加后你可以:1、一探朋友圈私货2、有事及时找到我们3、楼市、股市等投资机会交流。可能涉及付费咨询,另议
终身学习,思考致富!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