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从三句用典看习近平用人之道
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讲到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使用时,引用了三句经典名句。我们看看其中闪耀着怎样的用人之道?
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
——回答了党外人才“从哪里来”的问题
这句经典出自北宋苏辙《王悆光禄传》,意在强调“得到人才”是“为政兴政”的关键。习近平把它用在党外代表人士身上,究竟意在何为?
这要从现实说起。目前,党外代表人士不同程度存在源头萎缩、渠道变窄、基数偏小等问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储备明显不足。过去是“千里挑一、百里挑一”,现在是“几十里挑一、十几里挑一”,有的地方甚至还“拿着帽子找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党外代表人士源头不足、补养渠道不畅,甚至还有中途流失的现象。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为培养一批同党亲密合作、可堪重用的党外代表人士涵养水源。另一方面,要开阔选人视野,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归国留学人员等“体制外”人才纳入视野,有针对性地物色培养一批优秀党外代表人士。
一句话,党内人才、党外人才都是党和国家的人才,都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果不具备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合作共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合作共事的根基就不牢靠。这种理念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
——指明了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路径
这句经典出自北宋林逋的《省心录》,大意是“对树有所培养,它就会根深本固,枝繁叶茂,长成栋梁之材”,借以说明培养人才的重要。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人才成长既靠个人努力,更靠组织培养。组织培养和植树造林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立马见效,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组织培养,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加强政治培养上下功夫,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二是在适应履职需要上下功夫,通过学习考察、挂职锻炼、交流任职和多岗位历练等多种方式,丰富经历阅历,提高本领才干。只有把培养这个基础性工作做扎实了,党外代表人士的拔尖人才才会越聚越多,更多的优秀党外干部才能脱颖而出,成长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
——澄清了选用党外干部的认识误区
这句经典出自《国语》,本意是栋梁必须粗壮才能承受住巨大的压力。比喻只有成长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可以担任重要职务。
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多层面的经历,没有多岗位的锻炼,没有把你放到那个位子上,恐怕“神仙”也不行。正如习大大强调,领导能力是要经过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历练而成的,这是干部成长的规律,党内党外概莫能外。
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为了发挥作用。不安排、不使用、不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经受锻炼,就难以发挥作用。但有的同志认为党外干部水平低、不能安排,选配他们进班子是凑结构,占了位子挑不起担子;有的认为领导班子没位子、不好安排,党内干部还安排不过来,哪有位置安排党外干部。这些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还是“清一色”思想在作祟。1954年,毛泽东专门讲过这个问题,“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三句用典,充分展示了执政党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视野、甘为发展育人才的胸怀、善为事业用人才的气魄,充分体现了对党外人士的信任和期望,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用人之道。
文/感言
本文系独家原创,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号“统战新语(tongzhanxinyu)”,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