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老年人投资理财“乱花丛中”擦亮眼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亚太养老产业力量联盟”——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除了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近年来高额借款、高息理财也成为老年人受骗的重灾区。目前民间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形式复杂,部分理财产品的销售实际上是以金融创新为名掩盖金融风险、进行制度套利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有的理财项目子虚乌有、凭空捏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携手中国老龄协会,推出老年人消费投资权益保护特别策划《守护老年人权益,托起“最美夕阳红”》,推出第五期《老年人投资理财“乱花丛中”擦亮眼》。本期嘉宾: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燕绥,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卢明生,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晓颖。
央广网北京7月2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现在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不少人有一些闲钱,可能愿意选择投资理财,这个不分年龄段,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朋友。但是投资理财的专业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充分了解就贸然下手,会加大风险。
从监管层面来说,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来保障普通投资者的权益。比如,作为“资管新规”的配套实施细则,银保监会去年9月底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对银行理财作出了更为细化和明确的规定。新规降低单只理财产品销售起点,单只公募理财产品销售起点由原来的5万元降到了1万元。对于“降低门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这说明投资者和市场双方对公募理财产品风险的承受能力都在增强。
新规还规定个人首次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在银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和面签。此外,规定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私募理财产品销售上,引入不少于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在赵锡军看来,这也主要基于对普通投资者风险防控的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正式出台的新规中,对银行理财作了限定,只适用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非保本理财产品为真正意义上的资管产品,保本理财产品按照是否挂钩衍生产品,可以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应分别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管理。”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这也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正式回归到资管新规的监管框架中。
为了最大程度保障普通投资者的权益,相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目前有一个新的问题:许多民间投资项目、理财产品出现,往往打着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旗号,实际上是骗取投资人钱财,又因为老年人普遍对相关领域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心地善良,往往容易信任这些“满嘴跑火车”的非法机构的推销人员,导致上当受骗。种类繁多、形式复杂的民间理财产品中,有一些实际上是以金融创新为名掩盖了金融风险、进行制度套利;更有甚者,项目、产品子虚乌有、凭空捏造。
来源:央广网.老年人投资理财“乱花丛中”擦亮眼
保健品洗脑式营销如何坑害老年人
近年来,大家对保健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部分保健品生产商、经营者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以“洗脑”式营销坑害老年人。同时,保健品的营销手段和销售途径更是花样百出,有的甚至处于监管盲区,对老年人欺骗性、危害性极大。老年人亟需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和健康观。
经济之声《天天315》携手中国老龄协会推出老年人消费投资权益保护特别策划《守护老年人权益,托起“最美夕阳红”》,今天推出第三期《保健品洗脑式营销,如何坑害老年人》。
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提到保健品大家都不陌生,不少保健产品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帮助,但保健品需要正确使用,一定要符合科学理论,不能依赖保健品。
除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保健品之外,还有一些所谓的保健品,夸大自身功效,甚至虚假宣传,以“洗脑”式营销坑害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同时,保健品也在不断“变形”,营销手段和销售途径花样翻新,有的已经在打法律的擦边球,对不少老年消费者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9年第二号消费提示就是针对保健品消费的,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保健品能治病的忽悠。《天天315》节目2018年度最受关注的消费热点中,排在第四位的也是“保健品宣传,什么都敢说”。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一些不合规“保健品”的宣传有相似之处,比如通过夸张广告语、“健康讲座”“免费赠送”等为噱头,实际上是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与老年人相关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比如去年10月,按照公安部统一指挥部署,在安徽、浙江、上海、四川等地公安机关配合下,江苏公安机关捣毁了一家公司化运作、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犯罪集团。
一些厂商称“健康投资”回报丰厚,只要购买公司保健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种种丰厚赠品,更诱人的是可以获得公司的原始股。
一些老年朋友说,这些保健品的销售员对我可亲啦,我觉得是真心的关心我,所以愿意买他们介绍的产品;也有老年朋友说,我知道有些产品夸大功效,但是他们来推销,还能陪我说说话,我愿意买!
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发现,网上报道的有关保健品的相关案例不少,目前涉案产品大约有235项。这些产品有的声称能增强老年人的免疫力,具有“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有的说对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都有好处,更多的是声称包治百病、通经活络、治疗疑难杂症功效奇特等。
比如今年4月,武汉警方就打掉一个特大保健品诈骗犯罪团伙,这个团伙将5块钱的廉价食品,包装成所谓的“高级特效药”,再以近5000元的价格向老年人推销。
再介绍几个案例,2014年12月,无锡市公安局破获一起假药案,抓获28人。猪饲料加上药粉,裹上胶囊,就成了降低血糖的保健食品“金杞胶囊”“玉黄丸”。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一盒成本不足10元,然而卖给销售人员的价格却达到98元/盒,而销售人员卖给民众高达398元/盒。从2008年至案发时,他们一直在生产这一保健食品,并在全国销售,涉案值可能接近10亿元之多。
2018年6月6日,台州警方通报了一起涉案金额达16亿元的“毒保健品案”,两名卖家利用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向糖尿病患者销售基因口服胰岛素II代、苦瓜养胰素、粮田葛芪参胶囊、龙参等降糖保健品。经鉴定这些保健品含有格列本脲等降糖西药成分,也就是非法添加了有毒有害物质。
2018年4月吉林市警方成功破获的一起跨6省,涉案金额2100余万元的特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据侦查,自2015年至2018年1月,分别向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北京、山东、江苏、四川等地销售“降压溶脂三代”“降糖养胰素”“藏方风痛宁”等经过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保健食品3200余件,涉案价值2100余万元,非法获利500余万元。
所以大家在购买保健品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包括生产商、资质、成分、功效等,千万不要做出“拍脑袋决定”。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种类不少,背后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一方面监管力度有待提升、违法成本较低、打击违法取证难。不过人们也应当注意到,随着大家养身保健需求的增加,对养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还需要提高,社会上存在劣币驱逐良币、正规老年服务市场主体不足的情况;同时,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问题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当然,老年人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调整观念,进一步增强自身辨识能力,通过科学方法强身健体。
来源央广网.保健品洗脑式营销如何坑害老年人
▲
END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北大研修班 |
右下方“在看”就是赞赏
右上角“分享”也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