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日报:老年人进入智能社会ABC

医疗养老就关注→ 常青藤会客室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常青藤会客室”——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详情请见:


对于智能设备,老人们往往有种又爱又怕的情绪。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相应的设备、软件要适当降低使用门槛,多一些人性化的开发、设计;而对于家庭、社会来说,当老人前来询问如何使用智能设备时,应多一些耐心和细心,用心解说,教会他们这些实用的小技巧。
第一,教老年人如何打开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都需要在手机屏面上设置密码,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要让他们使用易记的六位数字作为密码,方便使用时及时打开屏面进行操作。
第二,如何下载常用的软件。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主要使用的是微信、支付宝和新闻浏览器之类的软件,可以教他们如何接入wifi,如何搜索所需要的软件,正确下载并安装在手机桌面上。要提醒老年人,验证码无论如何不能告诉别人,不要随便下载不了解的东西。
第三,如何正确使用智能手机。老人们可以先学会使用微信和微信视频,便于和亲人、朋友及老同事聊天。外出时,尽量不使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流量,因为那样价格较高。也要学会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方便购物和缴费,但切记不要泄露密码。学会拍照也很不错,因为可以用视频代替文字,外出时很方便就可以把看到的精彩场面及时记录下来。
第四,学会利用网络收看新闻。网上新闻很多,内容五花八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入正规网站观看。如果收到别人从网上发来的不明网址和链接,切记不要随便点击,防止上当受骗。

不少老人学会了手机上网,不仅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填补了退休生活的时间空白。为人子女,看到长辈找回快乐、满足,必定也是安心、幸福的。

互联网时代的“老年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单从年龄的层面上说,其实只存在三种人,即已经变老的人、即将变老的人和终将变老的人。老年,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一段路,这段路上的风景你想不看都不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周大新


扫码点餐、线上挂号、网购车票,滴滴出行……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让生活越来越方便的同时,却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隔开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也在两代人的情感交流中增添了一层文化隔膜
网络时代,老人在掉队
“唉,又不停!”
无论69岁的退休工人刘平贤怎样拼命地挥手,一辆辆挂着空车的出租车却像熟视无睹一般,从他的眼前疾驰而过,迅速地消失在了视线里。一直站在路边等车的刘平贤讪讪地放下了手臂。
满街都是挂着空车的出租车,但却招不来一辆车,这样的事情,刘平贤已经记不得经历了几次了。老刘心里清楚,司机们已经在手机上接了订单,所以没法载他一程。谁让自己不会使用那些打车软件呢?所以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站在街头碰运气。
烈日炎炎下,刘平贤就这样沿着江东中路边走边回头,等了将近四十分钟,才顺利地坐进了一辆出租车。长舒一口气的他,内心极为沮丧,他觉得抛下他的不只是那一辆辆出租车,而是这个时代。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类似刘平贤这样的遭遇,每天都在上演。
看着江苏省人民医院入口处一排“刷码”机器,76岁的张德宏有点儿懵。因为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大爷已有半年没来医院了,等再次出现在这里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弄不懂“规则”了。戴口罩、测体温、出示健康码……看着身边的年轻人刷着手机鱼贯而入,张大爷站在一旁手足无措。他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健康码,好在一旁的工作人员主动上前帮忙,引导他去一旁手动填写纸质表格,才顺利地进入了医院。
上一层门诊大厅,一站式自助服务区内,导诊员们被老年患者层层包围着,张大爷凑上前去,想跟着学学。上一回来医院,是儿子陪着的,儿子告诉他:医院的一系列检查、就诊以及取药的单据需要自助机打印,并且详细教授了操作步骤。张大爷当时记住了,可隔段时间又忘了。“真是老了,跟不上趟了!”在机器前,他琢磨了半天没看懂,最终只能无奈地回到排着长队的人工窗口。
像刘平贤和张德宏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在中国有2.54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科技的不断进步,尽管带来了便捷服务,也隐隐让老年人有了被世界抛在身后的感觉,成为了庞大而沉默的“边缘人”。
“有的时候,真觉得自己寸步难行。”62岁的刘女士在智能时代处处碰壁。几年前,为了帮儿子带孩子,她从老家“迁徙”到了南京。相比农村,大城市里人多车多,她不轻易出门,只去过一次紫金山,还是孩子开车带她去的。这之后就只能在家门口附近转转,活动半径不敢超过五公里。“哪儿也不认识,导航、打车都不会。就连出去吃饭,都要扫码支付。”有那么几次,刘女士曾尝试一个人坐地铁溜达,可地铁里出口复杂、指示牌众多,令她晕头转向。更多的时候,她只能窝在家里,带带孩子,做做家务,日子单调而枯燥。

代际隔阂,文化鸿沟在深化
“你太笨了,就这么难吗?!”因为教母亲使用手机,在省级机关工作的张凡和母亲吵了多次。她不能理解,“查找无线网络”这么简单的操作,已经重复教了很多遍,可母亲还是不会。张凡觉得母亲态度不认真,但母亲也是一肚子委屈,明明很认真地在学习,可就是记不住。最后,母亲觉得自己被嫌弃,一甩膀子不学了,母女俩不欢而散。
在媒体人谢女士的眼里,80岁的老母亲保守而固执。她抱怨说,因为母亲拒绝使用智能手机,她甚至连快递也没法给她寄。因为快递员都把快递放进智能柜,随后发送提取码,让收货人自己去取。“有的时候,我要给她买点东西表表孝心,只能先寄给老家其他亲戚,再让亲戚转交给她。”
年轻人眼中,用智能手机扫码、使用社交软件,是一件能轻松搞定的事。但事实上,老年人受年龄、知识和技能所限,很难快速掌握当下的新媒体技术。武汉大学互联网全龄化实践队发布的《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时遇到困难的老人比例超过了八成。他们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必要的科技和互联网知识;学不会智能设备和应用的复杂操作;年龄渐长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内心恐惧、抗拒;缺少学习的机会和场所等。
80后邹进是江苏银行兴化分行的客户经理,过去两年里,由于银行网点推行网上智能化,整个营业厅砍掉了近一半的人工柜台,所以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柜台就成了她日常的主要工作。邹进不止一次被办业务的老人搞到“崩溃”:“动作不按指令来,密码一遍又一遍地输错。”由于观念不同,老人们连银行里最基本的ATM机都不愿意使用,总害怕“钱被盗”、“卡被吞”, “老人们在ATM机上输密码,就像趟地雷似的紧张,生怕按错。还有的老人会小心翼翼地把密码记在一张纸上,每次存钱的时候都带上,后来纸丢了,密码忘了,又只能重新设置。”有的时候,这些行动迟缓、表达不清的老人,不免遭到其他等待者的抱怨,这让邹进心里泛起阵阵酸楚,“我们启用智能化设备,追求的是方便和快捷,但没想到,却给很多老人带来了排斥和歧视。”
在互联网发达的社会中,尊敬老人、尊敬老年智慧等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缺乏话语权的老人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即使在家庭中,也隐约有了被边缘化的趋势。
“嘀”,看着自己11岁的小孙女娴熟地划着手机,立刻就扫码了一辆共享单车,50后退休教师宋先生心里既感慨又失落。宋先生教书育人了一辈子,自认为学习和接受能力尚算可以,平时微信用得也挺溜,可碰到手机支付、共享单车这类流程稍微复杂一点的操作,他还需要向孙女“请教”。宋先生感慨地说:“我们刚学会了微信,年轻人又学会了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好不容易看到赶上时代的希望,结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现了。”
67岁的汪月梅,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做早饭,然后送孙子孙女上幼儿园、回家烧饭打扫卫生,下午接完孙子孙女再烧晚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两眼一睁,忙到天黑。”每天晚上,儿子女儿都回家了,但却是汪月梅感觉最失落的时间,“忙碌了一天,本想和孩子们说说话,但他们回来总是对着手机,一句话也不说,感觉我是个局外人。” 儿子女儿有时候劝她,夏天太热别总往菜场跑,用手机下单直接把食材送到家中就行了。可汪月梅不听,照例出门去菜场,她感慨,“年龄大了,有时候真的挺孤独的,出门逛逛超市和菜场、排排队也是一种消遣,有时候碰上老熟人,一起交流交流,其实挺好啊!”
“姜还是老的辣”,这是中国民间的一句俗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历岁月沧桑的爷爷奶奶,看待事情要比年轻人透彻,更有经验,面对儿孙们的请教和提问,老人们往往会给出智慧的答案。而当下社会,年轻一代只要花几分钟上网搜索,便可以得到铺天盖地的答案。老人们仿佛失去了“一言九鼎”的权威,退处家庭关系中的末端位置,从而更加孤立。南京师范大学发展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谭顶良认为,“在家庭中失去了权威性的老人,可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导致他们的内心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文化反哺 带着老年人融入生活
早上八点半,金陵老年大学智能手机班的教室里座无虚席。81岁的李小立戴着老花镜,正襟危坐在教室第一排,他一手拿着手机,一手记录着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负责上课的老师专门制作了通俗易懂的课件,从安装手机应用到扫码点餐,从网购车票到预防网络诈骗,一一进行讲解示范。
退休前,李小立是一名外科医生,在医院返聘十多年后,他彻底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在他的观念里,退休生活绝不是含饴弄孙、养花种菜,还需要认真学习新知识,努力跟上这个时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李老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手机操作,无论是购物、出行,还是读书社交,都能通过智能手机得以实现。手机班上一位张阿姨则表示,学手机不仅仅是学会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情感需要,她希望通过手机来加强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
智能手机课程在社区同样是热门。前段时间,南京尧化街道吴边社区“一路有你”老党员工作室为辖区老年居民开设了“七彩耄耋学堂——手机课堂”,社区全科社工们准备了具有实操性的教学培训素材,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推送等方式进行教学,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广泛欢迎。在不断地交流中,社区85后社工朱程程和很多老年人成为了“忘年交”,在她看来,大多数老年人乐于学习新技能,但往往反应慢、记忆力衰退、怕被骗、怕子女嫌弃,一直止步不前,“现在我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认可,内心很满足。”
谭顶良表示,除了公共服务给予老年人照顾之外,家庭中的代际支持和“文化反哺”也极为重要。“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根据文化传递方式的不同,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在家庭中,年轻一代的子女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应当积极地进行‘文化反哺’, 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的指导与辅助,更需要在情感上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实现文化和情感的双重破壁。”
“我花了一年时间,才教会母亲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她现在仍会连不上网络、误删各种app,但我都不厌其烦地帮她解决。”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说,“小时候,父母将我们带进了他们的世界,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走路、说话、写字……而现在的我们,也应当多一分理解和耐心,将父母带进我们的世界,带入这个万物互联的世界。”
预计到2025年,中国约有3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4.8亿。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给予老人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善意体恤,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当有的温度。而我们以何种态度待老年人,既决定了他们的现在,也决定了我们自己的未来。


更多推荐

实用干货:如何判断商业地产能否改成养老项目?(实例剖析)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建设指导标准》的通知

国务院将“社区养老服务”定为地产开发标配,康养产业迎来新机遇

优秀养老院院长经验分享:什么是最好的养老服务?如何实现?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规划及建设、运营指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社区嵌入式微型养老院设施设计和 服务标准(试行)

老人在养老院去世9年 家属竟毫不知情,养老机构要担责吗?(附视频)
       

您的分享   价值连城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公众号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常青藤会客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