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2次脑梗,因为喝多了它!致癌、毁血管、发胖,很多人还每天吃!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常青藤会客室”——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最近有这么一则新闻:
武汉的唐先生平时最喜欢喝各种饮料,很少喝白开水,26岁时就被查出了三高,甚至还发生了一次大面积脑梗,幸亏抢救及时才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后他很快忘记了医生的叮嘱,还是整天拿饮料当水喝,结果前段时间再次突发脑梗,虽然又一次被抢救回来,却落下了肢体无力和吞咽障碍的后遗症。
医生介绍,像他这样年轻的患者,四年内发生两次脑梗是非常少见的,而原因就和他喝过多的含糖饮料有关。
类似的案例不止这一起,去年夏天,江西的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居然也突发脑梗,医生判断和他总熬夜以及爱喝饮料关系密切。
糖之危害
甚于吸烟,堪比毒品
爱喝含糖饮料,只是摄入糖分的一种途径,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含有很高的糖分。而糖能带来甜蜜感,甚至让人们吃“上瘾”。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过23个国家的人口死亡原因,就得出一个令世人惊讶的“嗜糖之害,甚于吸烟”的结论。
这项调查还提示,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
在去年2月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砂糖的毒性真相》。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
“糖瘾是双重作用。
一方面,糖分影响体内荷尔蒙,使大脑无法发出饱腹的讯号,越吃越多吃上瘾,肚子饱了都还想继续吃;
另一方面,糖对体内激素的影响,还表现在会使大脑不间断发出要摄入糖分的讯号,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
结果就是,越吃越上瘾,越上瘾越吃,最终吃出很多身体上的毛病。
1口糖和19种病的关系
致癌、毁血管、发胖…
近年来,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吃糖的危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到。2008年,有调查显示,每个中国人在这一年里吃下了19.6公斤的糖,相当于每天吃了50克糖。
与30年前相比,中国人的糖摄入量整整上升了5倍。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这项调查还提示,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并提出了“戒糖”的口号。
一般我们认为,高盐饮食和高血压紧密相关,然而美国心脏病杂志曾发文称,高糖饮食也会引发高血压。高血糖水平作用于下丘脑的某个关键部位,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进食大量糖或碳水化合物,会消耗体内大量钙、镁、钠等,体内钙的不足使肌肉硬化和张力减弱,调节血压的机制紊乱,大量钙被中和,又能让骨骼脱钙而出现骨质疏松症。
甜食中的糖分在人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维生素B1帮忙,并降低体内钙的含量。维生素B1对视神经有养护作用,其含量的高低会影响到视神经的状态。而钙是眼部组织的“保护器”。经常大量进食甜食,眼睛不仅易疲劳,还会助长近视。
“我平时不怎么吃糖”
不!你是吃了很多隐形糖
看到这儿,很多人确实明白些糖吃过多的危害了,但是还会在暗中庆幸“我平时不怎么吃糖!”
但实际上,你可能不是直接吃的糖,而是吃了很多隐形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
其实我们每天不知不觉摄入的糖量早已超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如,喝一罐330毫升的可乐,就能摄入约35克的糖;喝一瓶430毫升的果汁,就摄入约45克的糖;几块甜饼干含糖约10克;吃100克雪糕,其中可能就有近20克的糖……
在正常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之外,我们吃零食、吃甜点,喝奶茶、可乐、果汁,这些食物中都隐藏着大量的糖类。
控糖,刻不容缓!
不直接吃糖,识破隐形糖!
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活动的主要能量来自于糖,我们离不开糖类!但是,任何事都有个限度,凡事超过了就过犹不及。
除了尽量少的直接吃糖,有一些减糖、限糖,识破隐形糖的方法,送给到大家:
少喝甜饮料、乳酸菌饮料;
少喝果汁,尽量吃新鲜水果,因为水果榨成汁后,大量的营养都被破坏了,喝果汁就等于喝糖水;
每天吃甜食限制在50克以内,比如喝了一瓶可乐或者吃了一小块蛋糕后,就不要再吃其他的甜味食品了;
喝牛奶、咖啡、豆浆时尽量不放糖;
购买饮品、食物时多看配料表,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蜂蜜和玉米糖浆都属糖类,越是排在食物配料表前边的成分,其含量就越高;
打着“低糖”和“无糖”标签的食物,尤其要要注意;
烹饪时少做红烧、糖醋之类需要大量放糖的菜肴,饮食清淡,还有番茄酱、烧烤汁之类的调味品,含糖量也是比较高的,要控制用量。
想不到,这甜蜜的糖,里面真的包裹着无数颗隐形且致命的炸弹!
从今天开始,少吃糖、远离糖,并把文章发给更多朋友,让更多人远离“糖衣炮弹”的伤害!
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北京卫视《养生堂》、人民网健康、新浪健康、健康时报、39健康网。
您的分享 价值连城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公众号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常青藤会客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