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率先将社区养老刚性指标写入法条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常青藤会客室”——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详情: 北京大学康养产业领军人才研修班第III期 开始报名啦~~~
详情:专业聚焦,同频共振---北京大学医疗产业领军人才研修班报名中
来源:搜狐网
15章、110条,今天(30日)表决通过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是今年市人大表决通过的最“厚实”条例之一。作为一部综合性立法,《条例》涵盖了养老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浓缩了上海“大城养老”40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所得,被业界视为一部引领本市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法”。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条例》进一步巩固了上海“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同时也涵纳了一系列创新性、前瞻性探索,以期助力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探出一条养老服务新路。特别是《条例》明确:“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应当不低于常住人口每千人四十平方米”。“将具体指标写入《条例》,就是为了让百姓更有获得感,便于在执法检查时有据可依。” 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应雪云这样表示。
在此前多次实地调研过程中,不少市人大代表反映,全市不同区在服务半径、空间体量上的差异,造成了各方对于养老服务感受度产生偏差。比如,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难挖空间,地广人稀的郊区又面临布点难题。对照《条例》要求,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陈跃斌表示,上海将在“十四五”期间更均衡地在全市范围内布局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发展中心城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农村互助性养老品牌,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品质养老。
《条例》还体现出今年以来民生领域立法的共性特点——明确“第一责任”和“兜底责任”。《条例》明确,“区人民政府承担本行政区域养老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从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扶持保障措施到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均由区政府承担主体责任,有力推动紧迫问题迅速解决。
养老服务既是大民生,也是大产业。为更好地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边界,《条例》专辟一章谈“养老产业促进”,重点标注了部分细分产业。其中,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养老、养老社区等均在其中。
延伸阅读老龄社会与数字时代同行,怎样消弭“数字鸿沟”?
从随申码到预约挂号,在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当下,习惯传统生活方式的老年人发现自己屡屡“碰壁”。交通出行、看病就医、消费支付……对很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应用,到了不少老年人这儿就是一道坎儿,怎么都跨都太难了、好费劲。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使用电子支付仅51%。对不少老人来说,与数字化时代同步汹涌而来,还有一种因“跟不上节奏”而产生的脱节感、失落感。今天(30日)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明确,“保留并完善传统服务方式;推广应用符合老年人需求特点的智能信息服务”。
不少老人受限于认知能力、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因素,尚未完全适应智能设备。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应雪云认为:“期待更多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能面向老年人开设专门课程,通过‘数字扫盲’跨过数字鸿沟,让他们享受幸福便利的晚年生活。”
保留传统方式
“等一等”走得慢的老年人
每个人都年轻过,但并非所有人都老过。
当身体机能一天天退化,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变得不同。健康码、预约看病、扫码点餐……这些对于年轻人而言极为方便的“扫一扫”,却让部分老年人感到一种“别扭”甚至“恐慌”……甚至于,一些长期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偶尔出门前,都要事先做好“心理建设”,让护理员们先“培训”好自己,方能安心出门。
比如看病挂号,许多老人就担心自己的社保卡被机器设备“吞吃”“多扣钱”等,对这些自助服务终端“退避三舍”,而宁愿去人工窗口排长队。市人大代表刘新宇在调研中发现,对智能设备存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占相当大比例。这其中另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智能服务终端的交互界面对老年人而言还不够“友好”。因为自助操作步骤较多,部分环节还会与智能手机产生交互,如果没有他人帮助,很少有老年人能靠慢慢自我摸索而实现独立、有效地使用终端。
为此,专家们呼吁,社会进步发展一定要为老年人预留绿色通道。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市人大代表屠涵英仔细研读后认为,该方案的核心就在于“鼓励人们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也尽可能保留传统方式”。譬如,保留传统纸质凭证、人工服务、专设老年人服务通道等。在她看来,这些政策所传递出的是更有温度、更包容的城市服务。
“救命神器”的背后
一套服务体系有序运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鸿沟,就是一种信息障碍。面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怎样才能让老年人从容、无忧地接驳数字生活?这考量的是各方的智慧。
此次审议通过的《条例》明确,在为老年人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时,要满足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
今年初,市民政局联合市经济信息化委公布首批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介绍说,“这是为了鼓励更多企业以场景应用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真正以‘赋能’为前提的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爱等更细分应用养老服务场景的出现,也能让更多企业知晓“老人需要什么”。
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一款小小的智能水表冲上热搜榜单,并被近4亿人点赞、评论。因为嵌入了智能元件,再普通不过的水表也成了“救命神器”。独居老人家中超过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水表便会向系统发出警示,居委工作人员便会上门查看具体情况。智能水表能救命的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养老服务体系与现代化城市数字治理体系的科学接驳与完善。在政府、企业、社区多方合力下,不善用科技的老年人也能感受到由数字播散的温暖与关怀。
“数字扫盲”成社会课题
让老年人无障碍共享信息
老年人“数字扫盲”是一个社会课题。应雪云认为,政府应当作出制度性安排,让他们能无障碍共享信息化成果。《条例》中也明确,要将老年教育延伸到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服务;探索建立市区联动的信息化平台,并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积极养老。
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沪上最早一批探索帮助老年人“触网”的民非组织。早在十年前,该中心负责人吴含章就意识到,这其中藏着大量需求。“那时候我们主要面向对网络感兴趣的老年人,教会他们如何上网。”十年后的今天,为更好地帮助老年人接驳数字生活,他们正集中全市各部门及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充分盘活资源,以更丰富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数字扫盲”。他留意到,“探索建立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储蓄”被写入《条例》之中。在他看来,政府部门牵头试点时间银行,可以激发较年轻的老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帮助身边更多高龄老人。
您的分享 价值连城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公众号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常青藤会客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