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阵发性哭闹呕吐,需警惕肠套叠!
很多人都听说过“肠套叠”这个疾病,也知道这是一种儿科急腹症,但究竟什么是肠套叠?
什么是肠套叠?
所谓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在肠蠕动的作用下,像袖套一样套入了相邻部分的肠管,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造成肠梗阻。
该病多发生于4~10月龄的宝宝,但1~2岁的孩子也比较常见。男婴发病高于女婴。由于患儿年纪小,不能表达,往往会耽误病情。
肠套叠超声征象
引起肠套叠的病因有哪些?
单纯肠套叠发生时,凹入的肠段会使血管受压,使静脉血和淋巴液发生郁积,致使肠壁肿胀,甚至肠粘膜破裂,造成出血。如果套叠持续时间久,肠子水肿更厉害,会套叠夹得更紧,进而演变成肠子坏死、破裂、造成腹膜炎,甚至休克、死亡。
肠套叠的危险性在于,两段套叠在一起的肠管相互压迫,若超过48小时,肠管血液循环就会受阻,可能发生肠坏死,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既然问题如此严重,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肠套叠的常见症状,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注意,以便及时诊治,不延误病情。
临床发病症状及表现有哪些?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阵发性腹痛、呕吐和血便。初发肠套叠时,肠管部分梗阻,随着肠道蠕动,宝宝开始感觉阵发性的腹部绞痛,伴有呕吐。
宝宝烦躁不安,身体屈曲,因不能用语言表达而一阵阵哭闹。像这样阵发性哭闹,因在腹痛发作时,突然剧烈哭闹,表情痛苦,和平时的哭闹不一样,所以一定要细心留意观察,同时可能还有脸色苍白、额头冒汗。这一阵肠蠕动过去之后,疼痛消失,宝宝又开始进食、睡眠、玩耍如常。只是过不了多久,往往十几分钟,肠蠕动引起的疼痛再次来袭,宝宝再次哭闹、呕吐,任妈妈们如何安抚也不起作用。
出现呕吐时,最初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可带有草绿色的胆汁,甚至吐出有粪臭味的液体;排出果酱样稀血便;有时肚子上可触摸到包块,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要及早就诊同时可能还有脸色苍白、额头冒汗。
上述症状有规律地出现,并可能因病情进展而加重。此外,随着病情进展,套叠的肠管出血,与消化液混合,宝宝则可排出草莓果酱一样的血便,甚至是暗红色的血水。此时如仍未就医,就很容易发展为肠坏死,进而导致腹膜炎,危及生命。
掌握了这些关键的观察点,肯定有疑问:这么严重的急症,平时有没有好的预防方法呢?
遗憾的是,大部分肠套叠找不到直接病因,宝宝们所患的多是我们在医学上所说的“特发性肠套叠”。
可能的病因有:
1、腹泻、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
2、进食过多、辅食添加不合理加重肠道负担,诱发肠蠕动紊乱;
3、消化系统对某种食物过敏而致功能失调;
4、某些病毒感染等。所以,平常护理宝宝时,妈妈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饮食卫生,进食需定量,添加辅食不可操之过急,避免进食生冷、寒凉食品,注意孩子腹部保暖,发生腹泻、便秘时及时就诊。
发生肠套叠时,如何治疗?
急性肠套叠早期(发病24小时以内,或24~48小时但一般情况较好者),常由放射科医生进行保守的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即从肛门将空气缓缓注入大肠中,维持一定压力,将套入肠管慢慢推回原处,如果不顺利,可以结合手法按揉复位,此治疗方法效果立竿见影,对患儿损伤小,住院疗程短,甚至门急诊就可以。需要提醒家长,空气灌肠治疗肠套叠早期复位成功率为 80%~90% 左右, 2%~4% 有复发的可能性,如果拖得越久越难复位成功。
肠套叠的发生往往悄无声息,一旦发病又来势凶猛,但一般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治,治疗效果往往还是令人满意的。无论采用空气灌肠还是手术,治愈后都有肠套叠复发的可能,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平时对宝宝温柔耐心的观察与护理。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减轻肠套叠的危害。对于频繁发生阵发性哭闹(尤其是出现不让碰肚子等情况)、同时有呕吐的宝宝,家长要想到可能发生肠套叠,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