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 |地理学: 热爱地球,感受地学之美——思政教育融入地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全过程,做严谨又温暖的“最美课堂”。这于老师们而言,既是要求又是期愿,更表达了初心。不断探索思政与教学的融合策略,是老师们践行初心的过程,亦饱含了坚持。思政融入教学,并非一定宏大且凸显,更多是于细微处并在言行中,“课程思政启育记”系列专题独为老师打造,只为记录育人过程,抓住细微言行,讲述探索经历,分享实践所得,呈现课堂最美、最暖的样子。




本期经验,来自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数老师的课堂,分享地学课程的课堂育人探索。


王 数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主讲课程:《地质与地貌学》、《地质学基础》等5门课程

“地质与地貌学”、“地质与地貌学实习”、“地质学基础”、“应用地质地貌与土地资源”是土地学院、资环学院和园艺学院3个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每年有大约200名学生上课。不论是哪一门地学课程,虽然教学对象和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与我们居住的地球息息相关,与生态文明相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

一门课程,具有育人功能,一名教师,有责任做引领者。作为地学课程教师,除传授相关的地学知识外,还要发挥其他的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01 仁爱之心,呵护学生


立德树人,教师很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力求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有仁爱之心,关爱学生。我曾在大课上谈到学生们要注意身体健康之类的话,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身体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常会因为晚睡而次日早上不吃早餐,长此以往很不利于身体健康。有时很心疼孩子们,希望督促他们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要加强锻炼、打好基础。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开始有语言问题,因此对他们应该更有耐心,多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02 爱护地球,倡导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地学课程的教学中,自然地把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环境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用动画、视频和照片以及一些故事等不同方式,倡导绿色地球、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从本质上说就是地质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讲授相关章节内容时,应有意识的联系到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让学生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03 壮美山河,抒发爱国情怀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由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特点决定了地学课程与大自然密切相关。作为地学教师必须经常去野外吸取大自然的精华,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从而才能使课程教学常教常新。通过专程考察一些典型地区的地质、地貌景观,或通过参加有关会议等顺便考察其周边的地质地貌现象,如贵州赤水和河南云台山、嵩山,都是我国典型的地质与地貌现象分布地,将考察收集到的素材通过小视频和制作的课件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效果非常直观、有效。


习丹霞地貌

贵州赤水的丹霞地貌,是因为赤水红石野谷景区以红色蜂窝状的丹霞壁画石刻长廊为特色景观,与其他地方的丹霞地貌不同,那如佛、如蛙、如虎等各种奇形异状,千姿百态的红石与桫椤,清澈见底的溪泉瀑布,仿佛把人带到原始、幽静的侏罗纪时代。那里作为中国丹霞世界遗产地、中国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天然铸成的龟、龙、虎等丹霞奇观可谓是鬼斧神工。

赤水蜂窝状丹霞壁画及斜层理


赤水丹霞金蟾吉祥物


探地质公园

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处,是一个以峡谷河流地貌和山体景观为主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区内地质遗迹丰富、景色奇丽、地貌景观极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园内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台梯叠的"云台地貌"景观,是以构造作用为主,与自然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观,如红石峡黑龙王庙断层,是地貌类型中的新类型,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又具有典型性。


云台山红石峡黑龙王庙断层


品中岳崖岩

中岳嵩山的“书册崖”是嵩山石英岩地貌标志性景观之一。距今约18亿年前,嵩山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嵩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英砂岩经过变质作用变成石英岩,原本水平状的岩层变为直立状,貌似一本即将打开的地质史书。


嵩山书册崖(石英岩)


2019年正值我们伟大祖国成立70周年,这年8月底我在去云台山、嵩山的途中,到处都能听到“我和我的祖国”那熟悉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当置身于祖国美丽山川的时候,真有一种词作家张藜老师创作时的心境,那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2019年秋季授课中,把这些典型山川照片制成课件,以“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既是很好的爱国教育素材,又能让学生们分享到我多次的考察的成果,让学生们在教室里就能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04 文化融入,相得益彰


在课程相关内容讲授时,适时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会让学生精力更集中。如在讲岩石风化的影响因素时,联系到中国四大石窟的岩性及风化特点。四大石窟的岩性分别是:洛阳龙门石窟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大同云冈石窟的砂岩,敦煌莫高窟的砾岩夹砂岩,麦积山石窟的第三纪紫红、砖红色砂砾岩。其中始凿于北魏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大卢舍那佛像龛群雕,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大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种极富情感质态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

雕刻在碳酸盐岩中的洛阳龙门石窟


祥和的大卢舍那佛像

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保留完好的群雕表明洛阳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抗风化能力较强,表明了其内因岩性为石灰岩及白云岩,外因主要为降雨量不大(年降雨量600mm左右)的特点,从而才给后人留下了有名且清晰的龙门石窟。通过考察时录制的一些短视频和照片制作的课件,能让学生们对岩石风化的影响因素加深印象。以此类推,其他几个石窟的岩性及外界条件同样影响到风化特征。




05 名人效应,精神永存


在讲课中,还可以通过名人的故事,如旅行家徐霞客的有关事迹,让同学们在学习徐霞客精神的同时获取知识,印象深刻。如徐霞客在游浙江天台山石梁瀑布时,为了搞清岩石的分布状况,在瀑布上方宽不足尺、长约7m的石梁上,竟走了3次,梁下有空洞长约10m,高约2m,在此情况下,他还弯腰下探,说是“惊恐万状”!另外,徐霞客也是世界上考察喀斯特地貌的杰出先驱,比欧洲从事同类科考研究的地理学家还要早。以前在讲授有关喀斯特地貌内容时,只是单纯地说明化学风化过程,而现在再讲此内容,则先通过下面这个小故事说明徐霞客在考察过程中的认真和仔细。

徐霞客曾多次游历杭州,他仔细考察了距西湖不远处飞来峰“石芽”的生长状况,从地表开始,再深入到地下溶洞仔细考察。发现溶洞外部形状是“峰尽骨露,石皆嵌空玲珑”;内部形状是“骈列三洞。洞俱透漏穿错,不作深沓之状”,实际上是高处泥盆系石英砂岩,在这里转变为低处石炭系石灰岩,前者形成的土层厚而后者经过溶蚀后土层不易恢复,所以就“骨露”了。

他准确地描述了石灰岩溶洞发育及其形态特征,以及岩石的风化状况。徐霞客这种实事求是、不畏艰险、科学探索、一丝不苟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学考察的第一手资料。





06 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直以来,不断尝试、深化教学改革,致力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地学课程本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思政融入地学教学过程,在地学课程中探寻艺术性的改进。此外,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在线分享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灵活学习;而线下,合理调整“课堂”的地点,室内教学与野外现场学习相结合,力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实验室内观察、野外实习,让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归纳能力、推断能力提高,野外实习过程中,还有意识地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

总之,在授课时自然而然的把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其中,并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文化元素,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以名人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勤于思考,从而达到课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姜蔺

供稿: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数

责任编辑:徐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