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美育课在行动:如春在花,如盐化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是每一个高校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美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曾以“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他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浸入到课程中,是我们美育课程组积极探索的方向。



一、明确教学目标,丰富课程内容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高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根据文件要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寻美育课程与思政教学同频共振的途径与模式,寻找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完成美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努力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美育课程组经过一次次的集体打磨,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整体设计,制定了美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

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内容,充分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使得学生了解艺术文化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将美育课程润物细无声地讲出了“思政味儿”。教师采用互动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堂问答、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组织形式,努力实现师生双向有效互动,把思想和知识纳入到互动教学中,增强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特色课程介绍


《摄影技术》

授课教师:程向新,冷姣仪

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数字摄影操作技能实践练习,使学生了解并增强对数码摄影艺术、数码摄影美学的认识。掌握数码摄影技术知识,提高艺术审美的水准和艺术化的数字摄影操作技能,具有创新形象思维能力。


《走向蔚蓝——音乐鉴赏》

授课教师:罗群

以蓝色为主线,欣赏中外经典音乐名作为课程内容,带领学生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与丰富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观,并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

授课教师:房蕾蕾

以我国传统音乐的四类: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为基础,尽可能全面的介绍不同的音乐品种,本着既通俗又专业的原则,让同学们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




美育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基础课、通识课、思政课、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继承发扬“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的校训,把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作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团结、向上、务实、创新”的美育文化氛围,在一体化实施推进过程中,既体现了专业思政的特点,又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独立性和教师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改革课堂模式,改造课堂教学,进行价值本位的有效转移,即从以知识、技能为本转移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生命活力和生命的光彩。也就是要求由过去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转为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段练、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




三、成果展示




1.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必备条件,它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美育课程教师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与个人德行,多角度、全方面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课程思政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形成了融洽的亦师亦友的师生氛围,每学期美育课程教师的学生评教率均保持在94分以上。

2.作品展示









信息来源:山东交通学院教务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