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撷英】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的城镇体系——民建这样说

2017-03-16 中国民主建国会

编者按


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闭幕。

全国两会期间,民建代表、委员围绕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积极发声,其中不乏绕梁余音。小编将会分期采撷菁华呈现给各位读者,敬请期待!

本期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民建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建言。如何治疗大城市病?请看民建开出的药方。



近期国家住房建设部公布了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打造特色小镇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民建中央提交了要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集体提案。


民建中央关于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提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国家住房建设部近期公布了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打造特色小镇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但特色小镇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对特色小镇内涵认识不深,定位不明晰;产业定位同质化,特色不鲜明;市场动员困难,政策扶持不到位;资源要素瓶颈难突破,建设推进难等。

  为此,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做好建设规划。着力提高各级政府和小镇创建主体对特色小镇理念与产业内涵的认识,以战略性、前瞻性思维谋划、规划小镇建设。引导地方科学做好特色小镇规划,根据产业、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差异化建设模式,对已经谋划在建的特色小镇,认真分析规划吻合度,进行优化完善。注重旅游、生态、文化功能与产业的融合。

  2.挖掘自身特点,找准产业特色定位。应有前瞻性视角,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深挖产业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对地域相近、产业相同、定位相似的小镇择优选择,避免同质竞争,要在细分领域占领制高点。以补短板思维,优化产业生态圈,打造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3.完善推进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服务、市场运作”,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把握小镇创建节奏,分梯度逐步推进,避免平均主义和摊大饼式推进。集合资源要素,重点建设示范小镇,尽快发挥引领作用。优化考核机制,轻数量、重质量,以功能融合与综合效益作为主要考评标准。同时做好宣传推广。

  4.因地制宜,加强要素配套。一是立足产业基础,盘活土地存量。小镇建设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坚持集约用地,创新用地政策,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挂钩制度。二是围绕小镇需求,制定特色人才政策。同步做好人才规划,强化高校人才支撑,注重工匠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多层次培养小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三是创新融资方式,落地做实PPP融资模式、PPP合作模式等,研究设立特色小镇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和杠杆放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吴晓青委员:治理大城市病要“大小兼顾、协同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吴晓青(资料图)

 “虽然我们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病,但是还是要看到,我国大城市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大城市病,是为了促进大城市更好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吴晓青说。

  吴晓青曾经担任环保部副部长,环境问题是他观察大城市病的重要视角。“环境、交通等到了‘天花板’,已经成了制约部分大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有的大城市,单位面积的污染物排放数倍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吴晓青看来,我国的大城市病源于大城市的过快发展。“大城市产业过度集中,功能定位不清,还对中小城市造成了虹吸效应。去年我们民建中央就中小城市发展作了调研,我很奇怪地发现,从1997年到2014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31.91%提高到54.77%,城市数量却从668个降至654个。经济发展,城镇化率提高,城市数量却不增反降,这种变化与国际趋势恰恰相反。人口、资源都集中到了大城市,大城市消化不良,自然要生病。”

  “我们应该转变城市发展思路和模式。做好城市发展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各类城市的功能和定位,划定生态红线,确立产业负面清单,明确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吴晓青建议。

  “在大城市内部,要以环境、交通为突破口,加快做好对大城市病的治理。当然,治理大城市病,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大城市。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通过疏解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促进大城市部分功能、产业向周边的中小城市转移,发展新生中小城市。让各类城市各得其所,协同发展。”吴晓青说。

(封面图片为吴晓青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资料图。)


张兆安代表:四项举措有效疏解“大城市病”根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资料图)

   “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城镇化进度加快。在这其中,出现了大城市病。”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如是表示,大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交通拥堵、住房昂贵、环境恶化、城市排污、社会治理等一系列矛盾的产生。

  “集中起来归纳成这么一句话:城市人口增长超过原来城市的容量。根子就在于城市的承载能量与人口增长不匹配。”张兆安代表说。

  事实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口、环保、安全等新一轮的压力纷至沓来,国内不少大城市都患上了“堵车、污染、内涝、房贵”等“大城市病”。对此,“限”成为一些城市的普遍做法,但似乎并不奏效。如何有机疏散大城市?治理大城市病之病根?

  张兆安代表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使整个中国范围形成比较科学的城镇体系。特大、大型、中小城市,包括镇,要有比较合理的结构配置; 全国城市要有个合理布局。现在特大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相对较少。这对人口流动、布局带来失恒; 在中西部地区,要适当发展一些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要做到产业融合,解决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问题。这对个人、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都有益处; 解决好大城市病要多管齐下。从城市规划、角度、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要知道:城市发展是有极限的,以此逐渐解决大城市病。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将对特大城市病起到化解作用。使人口分流,让非核心功能得到疏解。”张兆安代表列举,比如现在北京在做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上海在做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

  “解决大城市病就是要从区域联动发展,和全国的统筹协调发展这个角度比较好。”张兆安代表强调。



点击下方标题,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两会快递】民建代表、委员就社会、民生问题的建言

【两会快递】回归文化自信  唱响唐宋诗魂——民建代表委员这样说

让真情大义吹散“求人之风”

激活戏曲遗产 创造时代经典

郝明金:培育发展新生中小城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