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一刻间的庄严” 请您收下这份功课 | BOXES 新展剧透
The Majesty of the Moment
2021.12.21 - 2022.02.16
12月21日,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将为大家重磅呈现由鲁明军策展,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标志人物徐震®的大型个展“一刻间的庄严”。作品采用多样化的媒介,展览由徐震®的平面、雕塑和装置类作品组成。
展览秉承着徐震®一贯的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的幽默,将人类文化史中不断出现的符号与形式提炼、并置、交融。对于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时期、领域的经验的冲突、对话与共生的探索,正是徐震®近年来艺术创作的重要课题。
离展览开幕只有不到一周,全新展览尚未揭幕,这个展览又会为观众带来怎样的艺术盛宴?各位敬请期待!
艺术家介绍
01
艺术家、策划人、没顶公司创始人。生于1977年,徐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策划、组织和推广工作至今,已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知名度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标志人物。
2001年,时年24岁的徐震凭借作品《彩虹》入选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2009年,徐震宣布停止以个体艺术家身份创作,并成立“没顶公司”,以挑战、刷新艺术创作与文化生产的固有模式。2013年,徐震凭借品牌“徐震”,再次颠覆公众对当代艺术的认知。
徐震专卖店
代表作品
02
徐震的创作非常广泛,包括装置、摄影、影像和行为等。其作品并非只是以述行的倾向来表达,还具有着很强的概念意义,在多重的主题和事件里有着强烈透彻的叙事性。徐震常常非常直接地使用“身体”——艺术家自己的或社会的——作为象征性的素材,以一种想要挑战权威的恶作剧情绪,把艺术家个人的独特体验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姿态反映在其作品中。
1. “激情” 系列
“激情”这一系列表面看似抽象表现主义⻛格的绘画既是智能社交媒体的衍生物,也是日常网络生活的表征。它们的底本源自一项伟大的发明——手机截屏。所有的画面都是由我们每天不断在转发的手机聊天内容和各种裁切、涂抹过的截屏——转译而来。
艺术家在绘画时保留了“裁切”的结构,有的能看到“头像”,有的则没有,抽表式的自由书写将聊天时的各种情绪淋漓尽致地倾注在画面中。此时,绘画正是对于这一精神状况的激烈反应,更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释放和排解。在此,抽象表现主义亦找到了新的战场和动力。艺术家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对抗和消解这一无法规避的数据化现实。
这些超大画幅的“手机截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神圣感。此系列绘画开启了大数据时代下绘画的新方向,它既保留了绘画的秩序,但同时,也彻底摧毁了——或完全不顾——绘画的秩序。
2. “永生” 系列
“永生”是徐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系列之一,曾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艺术活动中展出。系列的基本素材来自古代雕塑,通过东西经典文化碰撞的格局将全球文明置于更为宽阔的视野,也因此呈现出东方传统与西方近代文化对当下生活的历史性影响。两种视觉经验的并置为人们提供对历史文化若即若离的感官感受,作品在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古代、抽象与具象之间,利用形式与美学的拉锯缔造出经典的永恒瞬间。
徐震®,《永生–释尊涅槃像、垂死的高卢人、法尔内塞赫拉克勒斯、夜、昼、好色之徒和酒神女祭司、克里斯托弗·德的陵墓雕塑、受伤的阿喀琉斯、波斯战士、跳舞的农牧之神、蹲着的阿弗洛狄忒、那耳喀索斯、垂死的斯巴达、坠落的伊卡洛斯、河、克罗托那的米罗》,2016–2017,复合矿物材料、矿物颜料、不锈钢,550 x 1800 x 360 cm
维多利亚州立美术馆三年展 (NGV Triennial) 展览现场,2017,墨尔本
徐震®,《欧洲千手古典雕塑》,2014-2015,矿物复合材料、矿物颜料、不锈钢,260 x 390 x 1500 cm
徐震®个展:“徐震艺术大展” 展览现场,龙美术馆,2015,上海
徐震®,《永生-北齐贴金彩绘菩萨、唐朝曲阳城站立佛像、北齐彩绘菩萨像、唐朝天龙山坐佛像、北齐彩绘佛像、唐朝天龙山石窟坐佛第4位、帕台农神庙东翼》,2013-2014,玻璃纤维混凝土,大理石颗粒,砂岩颗粒,石灰石颗粒,上色粉条,钢筋,矿物颜料,1522 x 110 x 464 cm (含底座)
3. “进化” 系列
“进化”系列由“永生”系列发展而来,它们都扎根于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素材,并始终关注全球化之下的文化立异。二者的不同在于,“进化”系列跳脱经典文化的范围,将创作的触角扩散到亚文化与文化边缘地带的原始艺术。在令人欣喜的感官体验背后,徐震呈现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认知转变——链接的便捷性与知识获取途径被不断增加之后,形成的复杂质变。
徐震®,《进化-唐彩绘侍女木俑、Bini 面具》,2017,复合矿物材料、不锈钢、矿物颜料、金箔,400 x 100 x 100 cm
唐代彩绘仕女俑端庄秀丽的身姿与气度,展现了唐代强盛开放的社会风貌。女俑头戴西非布瓦民族面具,面目被遮蔽之后,透露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奇异与未来感。Bobo-Bwa面具极富几何感的视觉是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它也是布瓦民族对太阳的写照。它们在部落的农事庆典中由舞者佩戴,在夜晚围绕篝火起舞,为一年农业的丰收庆祝与喝彩。
徐震®,《进化-唐彩绘侍女木俑、Bwa Bobo面具》,2017,矿物复合材料、矿物颜料、不锈钢,88 x 50 x 195 cm
4. “工具” 系列
在“工具”系列中,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圆顶,全部被安上了当代生活中最常用的洗手液按压式瓶盖,从而将整个大教堂转变替换成了洗手液瓶,而观众也确实能从中按压出可供清洁的液体。西方古典建筑文化与全球化时代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奇妙的结合在一起,以幽默和戏谑的方式,对经典和当代进行了双重消解。
徐震®,《工具》,2020,树脂、漆,38 x 55 x 32 cm
5. 《基地》
《基地》是徐震®2021年全新创作的作品。观众将进入一个类手机商店的现场,看到每一台手机都在播放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容。我们每天都在通过手机使用、捕捉和处理信息的同时,算法和大数据不断在产生营销和操控我们的行为预期。越来越密集快速的信息提高我们的智性,也使个人来不及思考。在手机屏幕上,在我们的敲打键盘的手指上,信息经济和技术资本主义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生命时间。知觉、感性和欲望被我们当成了手机里的app,装进设备中,不断点开升级。
整个作品将一台台设备里的生活当成一个事实、事件和新的信息继续使用和宣布。今天,我们的爱、好奇和信念与我们的身体、行为和情感都变成了数据,如何更好地使用作为数据的我们,才将是日常生活的现实。
6.《“HELLO”》
《“Hello”》是徐震®2019年创作的体量庞大的自动雕塑作品,作品形态由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发展、演变而成。当观众步入展厅,看到古希腊神庙的柱子如同一条放大、变异的蛇一般撑满空间,盘踞在画廊展厅中,东张西望,似乎在跟观众点头致意。希腊柱象征着西方文明的渊源和基石。作品用经典的希腊柱的形态与蛇所具有的充满攻击性的生物姿态,唤起观众对经典文明的知觉和体验。当观众与生动的柯林斯式的柱头眼神相遇的刹那,也是与其代表着的深厚的历史与文明的相遇、彼此凝视,正如尼采所言“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在全球文明交融碰撞日益频繁的今天,作品构成了一个关于不同时空中的文明在当下相遇的现实和隐喻。
徐震®,《“Hello”》,2018-2019,机器人机械装置,泡沫聚丙乙烯,聚亚安酯泡沫,硅胶涂料,传感器,电控系统,350 x 600 x 800 cm
7. “天下” 系列
自2011年推出的“天下”系列油画作品,已经成为徐震®最具识别度的代表作品系列之一。
将油画颜料置于奶油裱花袋中,依循奶油蛋糕裱装程序制作——“天下”系列油画作品既保有了真实奶油的滑腻甜美,又因为视觉的密集、尺寸的夸张而呈现出虚假迷幻的景观。在充满权威感的作品名称下,“天下”折射出的是全球化享乐主义潮流下的狂欢。在让人五色目迷、口舌生津的密集奶油花之间,“天下”透露出一种材料与载体之间的微妙构成关系,层次和空间在此被巧妙的融入到绘画和行动的思考当中。奶油式的天下,或曰天下式的奶油,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忠实名状了一种愉悦、疯狂且感官主义的现实。
徐震®,《天下-2832MQ1881》(局部图),2018,布上油画,130 x 160 cm
徐震®,《天下-2832TV1903》,2019 ,布上油画、铝,250 x 180 cm
8. 《新》
《新》以明代德化窑祥云观音为原型,覆以渐变七彩形象。观音是中国最普遍的神祗,以女性的形象,无所不在无远弗届地提供庇佑。她是泛化了的慈悲符号和宗教现成品。徐震将数字信息化的彩色渐变效果和观音形象奇异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波普和观看经验。
9.《彩虹》
《彩虹》拍摄的是一个人的背部在背景配音的拍打声中慢慢变红的过程,然而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拍打者的出现。徐震以身体作为介质,挑战人类肉身所能承受的阈限;影像与音频指向相悖的事实,使得观众不得不重新审视图像的真实性及自身的观看经验。
徐震,《彩虹》,1998,录像,3’23’’
10.《喊》
“喊”(1998年),移动的观众背向镜头,直到被一声从后面的喊叫惊吓后才回头(一个在镜头后引人发笑的反应)。
徐震,《喊》,1998,单频录像,3’42’’
11.《8848-1.86》
爬上喜马拉雅山。
锯掉珠穆拉玛峰1.86cm高,把它运下山展览。
将这块石头放在特制的玻璃冰箱内保存。
纪录片拍摄了一帮人在珠穆拉玛峰上把它的山顶锯下来的过程。
徐震,《8848-1.86》,2005,单频录像,8’11’'
12.《饥饿的苏丹》
《饥饿的苏丹》(Starving of Sudan)是1994年普利策(Pulitzer Prize)摄影奖的获奖作品,作者卡文·卡特(Kevin Carter)在获奖后不久自杀。徐震的作品《饥饿的苏丹》用真实元素还原了照片中凝固的瞬间。其中,真实的秃鹰模型和小孩为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家从这个作品所引出的提问远远超越了简单的人类道德评判话语,也远非简单的图像学研究系统所能概括。真正需要追究的是,人们为什么要以利用视觉来建构和在适当的时间里重构其权力经验作借口?艺术家以再现的方式质疑了重构的目的——包括质疑自己的这件作品本身。
徐震,《饥饿的苏丹》,2008,装置、行为、录像、摄影,120 x 16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