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
全文共计 2545 字,读完全文约需 6 分钟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呀,一哥们在聚会散场后回家路上问我。
对呀,什么时候呢?我哥们的基底还是乐观主义的,他认定能获得世俗成功,剩下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或许,我这一辈子都等不到那一天,但不会因此放弃往前走的步伐,毕竟世俗成功不是生活唯一的目标。借这个作为引子,聊下通过互联网赚钱。
一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创造了一批世界 500 强的企业,Google 、腾讯、阿里巴巴等等,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互联网直接成为了一大批个人的致富工具,经常会听到身边人无比惊讶的说到认识的谁利用微信发发朋友圈就月入过万、建微信群卖东西月入几万等等,对此,我知道是怎么回事。
互联网并不是一开始就创造各种财富神话的,在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危机里,如果不是中国移动出了个 SP (就是用诺基亚手机时代经常动不动就扣费的那些服务),可能就没今天的腾讯,就没我在这个平台对你 BB 了。互联网靠什么赚钱?这是家人朋友经常会问我的一个问题,现在的互联网服务如此多样,但盈利的方式依旧不外乎那么几种,数字广告、游戏、电商、直接收费,最后一个比较特殊,本是软件行业的常规盈利方式,比如微软的 Windows 和 Office 至今收费,在 PC 互联网时代的很长时间里,能做到直接收费的互联网公司极少,腾讯的 QQ 秀和各种钻收费是极为难得的个例,那个年代可是盗版软件、电影、音乐、影印电子书横行的,几乎没谁愿意为上个网直接付费,只有游戏和电商例外。
二
互联网生意本质是个流量生意,流量高,广告价值高, PC 互联网时代里,通过互联网赚钱的个人是做什么的?做网站(个人站点、软件下载站、电影下载站等),hao123的李兴平就是如此致富的,大富小富的不计其数,美国现在不少个人博客(blog,也叫网志)月入过万,就是靠谷歌的广告。破解软件,其中最厉害的是各种做 Ghost 系统的,打包预装一堆软件收取开发者佣金,最后被微软告了。早期开网站也不少“个体户”,开发 Windows 软件是大神才能做的,这是一些常规的,还有大量做黑产灰产的,开发病毒、流氓软件挣钱,违法行为,不要去碰。
iPhone 的发布开启了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少人通过开发 Android 和 iOS 系统的 App 养活自己,这是 Apple 和 Google 公司带来的机会,这是 PC 时代开发软件想都不敢想的好环境,现在 Windows 和 MacOS 都试图建立像手机端的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一样的集中分发应用商城,但效果都不理想。09年微博的出现,给一批大 V 带来了赚钱的机会,2012年微信发布,2014年提出“内容创业”的概念,持续至今,创造了各种赚钱的机会,微商(有赞商城的开发企业都上市了)、写公众号、建群分销等等。但本质上依旧是广告、电商、游戏。另外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等内容平台都将对作者进行现金赞赏的功能作为标配,读者可以对喜欢的作者进行现金投票。
三
凯文·凯利提出过一个理论——对于创造者来说,找到一千个愿意为你付费的铁杆粉丝就可以糊口活下去。大概正是基于此,有一个叫做知识星球(之前叫小密圈)的平台诞生了,用于建立收费的私密群。我刚发现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拿出来聊聊,来自我关注的一个个人公众号。
挺有意思的,我连自家有多少钱都不知道,因为互联网,我却能得知一个陌生人的收入构成,知识星球的规则是这样的,收取 5 % 的服务费,即圈主能获得 7900 * 199 * 95 % ,接近 150 w 的收入,这个收入就是影响力+工具升级后的结果。
我喜欢的王小峰老师写了很多年博客,没从博客直接挣到过什么钱,但他写的文章比太多通过公众号挣大钱的作者写得好,窦文涛和崔永元都说过,他们接一个广告代言高达几百万上千万,这是靠工资需要挣几十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就坦言过月薪不到一万五,这还是名气如此大的主持人和导演,普通人工资更是难以企及。影响力带来的收入比如广告和咨询费,和薪酬是两种评价体系,前者类似于流量收入,影响力大转化率高,这就是我不屑于参与 diss 艺人比科学家收入高的讨论,只要在收入合法的前提下,艺人比科学家收入高是正常的,需要反思的是国家财政在科学家身上更多投入。
四
从得到推出收费专栏开始,开启了知识付费的大混战,各路平台都搞知识付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不喜欢这个名词,买书、上课都是为知识、学习付费,这不是什么稀罕事。实际上目前所谓的知识付费可分为两类——付费买网络课程和信息,前者我们不陌生,从小到大上学都是要付费的,信息的价值认定则是由获取者认定的,同样的信息有些人看来一文不值,有些人获得了价值连城,某种程度,网络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有影响力的大 V 收粉丝智商税,割韭菜,争议就是来源于此,信息不对称从来都是生意。
知识星球这种私密社群收费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内容(所谓干货),也在于人脉资源,圈主将付费者现实生活接触不到的牛人汇聚到一起,可直接对话,对接资源,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冯大辉说过一个段子,一人第一年炒股亏了十几万,第二年亏了六十几万,第三年教人炒股赚了一千万,这个段子在这场知识付费浪潮里特别有现实意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比如朋友圈不断刷屏的各类课程。互联网是个增效器,能够连接的人多,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解决了生源问题,移动支付的普及,解决了付款难的问题。我对待知识付费以及在线教育,总的来说是看好的,其中当然有没啥能力就会忽悠开课赚钱的,但平台方请来不少我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比如清华北大的名师来讲课,我是愿意付费的。学习成果更多地是由学习者反复练习才能呈现的,学习必须付出成本。
通过互联网赚钱,即所谓的网赚,有太多可说的,还有收费一千多一人的知识星球私密群专门介绍各种玩法,对你有没有用呢,自行判断,我是没加。我能说的是,每一个用户量超大的平台都肯定有机会赚钱,如淘宝、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总之别干违法的事,这是底线。
回到前面,工具摆在这,谁都能用,但不是谁都能用好,别小看影响力的建立过程,更别嫉妒、怨恨,俗话说别只看到贼吃肉,没看贼挨打。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所在领域积攒经验教训,成为专家,才是正途,若同时输出内容,将经验教训传授给后来者,积攒一点影响力也是锦上添花。
中国互联网是残缺的,如果你对及时获取全面的信息有需求的话,用好 Google 和维基百科是最基本的(一劳永逸的科学上网指南),彻底放弃百度、搜狗、 bing 等搜索和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同时进行主题阅读,是了解一个新领域最高效可行的方式,远比听忽悠上个网络课程要好。
说了这么多,我到底什么时候能赚大钱,出人头地呢?据说个税起征点从 3500 调至 5000 ,我可怜的工资又能多一点点了,今天晚饭加个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