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只想认识些心智成熟的人,三观没那么重要

凡不易 少记笔记 2020-01-05

全文 3146 字,读完仅需 7 分钟

在当下这个大谈特谈原生家庭影响的大环境里,三观也是高频词汇,交朋友或者处对象都追求三观一致,三观都不一致,怎么能够相处呢?


即便大家对三观并不陌生,我还是想重申下,三观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越长大,越觉得三观并非独立存在的概念,是互相影响和成就的。在当下网络环境下,三观更像一个筐,装的东西越来越多。


我曾经也信奉过「三观一致,才能交朋友」,此时此刻观之,那是因为当时我的心智不够成熟,认识不到世界的复杂多元。借此,说说我理解的心智成熟是什么样的,进一步阐述三观真的没那么重要。


01

敬畏我所未知的

类比,是我们人类认识未知事物一个有力的工具,但并非人人都能用好。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类比来向他人介绍一个未知事物,或者通过类比去了解一个未知事物。用好了类比,能够迅速的了解一个未知的全新事物, 2006 年,我第一次听说 QQ 空间时,还并不知道它是何物,当朋友说它类似一本网上日记本,能够写你想写的文字,我瞬间就懂了,这是基于我当时并不知道 blog 这个词的背景,若我知道 blog ,或许就不需要去类比,而直接通过 blog 这个定义就能大概获知这个未知事物,这也就是类比和分类定义的区别。


但,问题往往就出在类比上,我们对未知敬远少于畏。大放厥词为未知事物下定论的人比比皆是,特别是年长之人,常说诸如「这不就是个传销嘛,骗人的」,他不想甚至不敢去了解内里,仅看点皮毛,就言之凿凿给一个他未知的事物来一类比,下一定论。这般处事的人只是年长的吗?我看并不是,不分年龄、性别、地域,都有大量这类人,这类人尤其爱炫耀自己经验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能错?」,用既往经验,判断未知新事物,这里面往往还与偏见伴生,地域黑就是其中一种,不了解,却以偏见待之。


对待未知事物,既结合过往经验,又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学习,而不是一上来就下定论、盖帽子,是心智成熟的表现之一。相比于过去,现在要了解一个未知事物,是相当容易的,有时动动手指就能做到,即使如此,依然很多人做不到。


02

包容同我不一样的

当我从井底走出来,发现头顶这片天不过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时,我被未知世界给迷住了,与此同时,我知道世界是多元的。网络上的「三观正与不正」背后暗示的就是「和我一样与不一样」,借此,我想说三观并没那么重要。


文明社会有法制,对错、原则都有定论,这类不在探讨之列。生活中有大量的事物是没定论的,同我不一样,无处不在。政见不一、信仰不一、爱好不一、口味不一等等,这些不一组成了这个多元的世界。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不能包容这种不一,我就亲耳听过某个广东人评价湘菜——最没烹饪技巧,一通辣椒掩盖了食物不新鲜,哪有粤菜好,他既不敬畏未知事物,也不包容不一样。


在网络上混的时间越久,越不欲与人争执,这不是所谓的「佛系」和「无所谓」了,我依旧很在乎真理和事实,这是因为两个原因,对于既有定论的事,网络上是难以说服他人的,所以我佩服坚持不懈在网络上做科普的那些博主,对于未有定论之事,我更不会去争执,不存在孰是孰非。举一个特别有争议的例子——中医药,在我这里,其实是有定论的,就不应该存在所谓黑与粉之争,我依旧尊重大部分所谓「中医粉」,并能与之为友,但我无心去在网络上说服他人。


世界之大,人人都一样,那该多无趣。一个无神论者同一个基督徒难道不能成为朋友么?持历史是在无限重复观点的消极主义者和持历史是在不断进步的积极主义者不能成为朋友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三观大多时候都没那么重要,世界上没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更没三观同我完全一样的人,认识和包容不一样,才更重要,这也是心智成熟的表现之一。


03

不轻易评价他人(贴标签)

知乎群众大概是整个中文互联网最喜欢评价的一群人了,遍地都是「如何评价 XX 」的问题和长篇大论的答案。背后、匿名评价他人不用说很下作,但我们当面也不宜轻易评价,要么流于虚伪,要么就不得要领。


人是多么复杂的存在,相伴几十年的亲人、朋友,都不一定能够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我何以有自信去评价一个初识的人呢,我是天生有识人之慧么?人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的,至死或许都不一定能够盖棺定论,这也是为什么评价历史人物往往需要百年之隔才能给个近乎公允的评价。


大部分人评价他人,并不追求中肯与公允,就是带着偏见和私愤,一逞口舌之快。我所见稍有成就之人,都是不轻易评价他人的心智成熟之辈。


04

破除虚妄的优越感

今日在豆瓣上看一广播,大意是观某三十来岁女士,一看言谈及气质,就是只读言情小说之人,她竟然经常上豆瓣,认为豆瓣有这么多肤浅之人,对此十分失望。


上面的广播,不值我加以评价,不过是个很好的案例。优越感与鄙视链是相互依存的,生活中的鄙视链无处不在,人人都可能成为某鄙视链的顶端,又可能处在某鄙视链的底部。几乎方方面面都存在这样的鄙视链,看英美剧的瞧不起看国产剧的,看文艺电影的瞧不起看商业大片的,听欧美摇滚的看不起听抖音神曲的。


像丘吉尔那类极端种族歧视和持有种族优越感的人,不在讨论之列。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是社会地位、财富、地域、学历等产生的优越感和鄙视链,其中最诡异的鄙视链来自上面的例子,内核逻辑是审美,在这里,我表明观点,我不认同审美是没高低的,审美是有基准线和高低的。但是,审美高或者说好的人,有优越感从而鄙视审美差的人,这于我们何益?


更重要的是,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听什么歌,任何一项都不足以形成对一个人的完整认识,审美高低既是生活的选择,也是自我的选择,完全不足以构成优越感。在豆瓣上有几百上千相同书影音爱好的友邻,现实生活中见面不见得能聊得来,所以我对社交网站的共同爱好这个设定,深深表示怀疑。


优越感是相当难以破除的,即便是历史上居功至伟的人物,都多会陷入到虚妄的优越感中而不自知。但我认为,至少破除浅层次的优越感,是心智成熟的必要条件


05

不卑不亢,具备共情能力

我们在小事上共情能力往往特别强,在网上看别家小孩受委屈,比如前几天织里童装模特妞妞,宝妈们心疼不已,这说明大多人还是有基本共情能力的。但,一旦跨越种族、国别,这种共情能力往往就不生效了。


 上世纪末的 1999 年美国轰炸南斯拉夫的中国大使馆,反美游行,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时隔两年,2001 年「 9·11 事件」爆发,不乏幸灾乐祸,拍手称好者。诸如此类的事,同样发生在日本面临灾难之时, 2011 年日本国内史上最大地震爆发,网络上一片叫好。恐怖主义和地震是全人类共同的灾难,这与过往毫无关系,此时的共情是最基本的「善」。


不卑不亢是极难的,这份优雅是需要环境和时间积淀的,不得不承认,我目前还做不到。

06

正视自己,自我肯定

心智成熟之人毕竟不是全部,我们不去轻易评价他人,却往往生活在各种他人评价中,不轻易被他人负面评价所影响,不依赖他人正面评价获得肯定及动力,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认知、评价体系,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原动力。


十几、二十岁是人一生中最期望肯定,消除孤独感的年纪,我从这一路走过来,非常清楚此中心路历程,十分艰辛,所幸,慢慢快把这段路走完了。


一方面,这个过程是一场自我修炼,另一方面,也需要获知正确的信息,从小到大,我们的社会都崇尚外向性格,有意无意对内向性格予以贬斥,这让生来内向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够优秀的,实则不然,内向、外向都是中性词,各有优劣,这个困扰了我 N 多年。


说来有趣,我读书那会因为没手机,还有一种叫做同学录的东西,给同学写过一句话——愿你再往后的岁月里拥有独立人格,估摸着是从哪个地方抄来的。现在想来,大概心智成熟之人即有独立人格。


如此大的话题,寥寥数语自然不能道尽,录下生活中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勉励自己成为一个心智成熟之人。


推荐阅读

2019年3月总结-记录是我们这辈人的使命

记一次封号经历

聊聊微信

我对香港数字生活的一些观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