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家彭懿的做书之道:一本精品图画书是这样打磨的

2016-07-04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彭懿为《巴夭人的孩子》拍摄了8000多张照片,随后,他选取了50张照片组成的书稿交到了台湾信谊编辑部。而在最终的成稿中,50张照片被删成了39张,与此同时,该书第一刷印量初定为8万册,后紧急追加6万册,首印共计14万册。在这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7月1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及绘本翻译者彭懿现身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并带来了“彭懿·聚焦影像里的爱《巴夭人的孩子》摄影原作百城联展”,展出了他在马来西亚仙本那拍摄的69幅作品。同时,彭懿老师还在现场开设了“一本摄影图画书是这样做出来的”主题讲座,不仅展现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背后的拍摄趣事,也让国内读者了解到了巴夭人孩子的真实生活和他们的快乐。



2015年5月,彭懿踏上了前往马来西亚仙本那的旅程,半个月后,他带着8000多张照片满载而归,并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巴夭人的孩子》的文字撰写及初稿排版工作。随后,这本由50张照片组成的书稿被交到了台湾信谊编辑部,并由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亲自操刀编辑。6个月之后,中国第一本以摄影作品来讲故事的图画书《巴夭人的孩子》宣告定稿:最终的成稿中,50张照片被删成了39张,其中,有三张彭懿最为钟爱的照片都被删掉了,半点影子也没留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858jfeg6&width=500&height=375&auto=0
信谊为《巴夭人的孩子》拍摄的宣传视频


那么,在这漫长的6个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巴夭人的孩子》第一刷印量初定为8万册,后紧急追加6万册,首印共计14万册?

 

彭懿:三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经验,

让我不满足于做一本摄影集


在展览上,彭懿这样说道自己的创作过程:


在马来西亚拍摄的时候,我只知道我要做一本讲述巴夭人的孩子的摄影图画书,可是这只是个想法,故事并没有成形。直到有一天,我立在船头,有几个字脱口而出,它顿时就活了过来,手舞足蹈地朝我扑了过来:“我们,我们,我们是巴夭人的孩子。” 那一刹那,我知道,一个美丽的故事成形了。




在这本图画书里,我试图以一个巴夭人孩子的视角与口吻,讲述一个巴夭人自己的真实故事,让我们的小读者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在这本书里,我要不带任何主观色彩,不居高临下,不以一个所谓的文明人的姿态来评说。


在这本摄影图画书的创作中,我一个人扮演了好几种角色:作者、画家、导演、剪辑师,还有摄影师——最要命的就是这个摄影师。我的版本中,我一共用了50张照片。 我不但从一个图画书创作者的立场出发,还从一个摄影师的立场出发,把我认为好的照片全部用了进去。 比如这一张:




为了拍这张照片,我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找到这样一片海域,要水草丰盈,还要中午11:45的阳光直射,才有这种水草晶莹剔透、小船宛如漂浮在空中的质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但被编辑无情地删掉了。

 

这样被删掉的照片,一共有三张。这每一张照片,都是我的孩子,删掉它们,就像活活把我的孩子掐死一样。当我听到编辑要把我那三张照片删掉时,我痛苦得都想抱着编辑一起跳海……


我写了一封长信,字字血,声声泪,咆哮,抗议——我都不记得我一生中写过这么长的信……


编辑们被我吓坏了,十天,没有一个人给我回信。这时候,有一个人发声了。有一个人优雅地、柔声细语地发声了。她一发声,套用我奶奶的一句东北话,就是:

 

瘪茄子了

顿时就瘪茄子了。


张杏如给彭懿的回信:


亲爱的彭懿:
  要给你写信,讨论编辑,成为一个艰难的任务,编辑们都噤若寒蝉。 
……这是你要在信谊出版的第一本书,也希望你出一本好的儿童书,我不得不戒慎以对。过去的年代里,我的理解,出版人一定有自己的出版哲学和理想,而今则古风已远、典范犹存。 ……写这么多,我希望你可以相信我想尽力把你的书做好的心意。如果你觉得我无法理解你或不同意我,那我也会因为尽力而无憾。这次能和你这样往返讨论,在某一个高度上相遇,也可说是做出版人的一种享受。你想想,有一个人可以和你讨论作品,而你不会生气或讨厌的人,其实也不多,不是吗?要不然你就只能面对一群静默。


面对50张照片的初稿,张杏如理出了这样的编辑思路:


编辑定位(这本书想带给孩子什么?)

1、一本给孩子的图画书。 

2、想让小读者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群孩子过着和他们不一样的生活。完全的天生地养。

3、快乐没有一定的面貌。海阔天空。当然从照片中,也让孩子看到大自然的宏伟、瑰丽、变幻莫测。


编辑理路(以怎样的思路来讲故事)

第一章:从我到我们到巴夭人的孩子。先写孩子,再到家人、生活。 

第二章:拥抱自然,嬉戏。

第三章:不羡慕别人,接受自己的生活。其中有坚毅、也有悠然自在,或者如彭懿所说的认命(张杏如比较想说是知命)。


张杏如为此书抓出的轴线是,巴夭人的孩子,就像天底下所有的孩子一样,只要有家、有父母、家人、同伴,就可以有属于他们的快乐的童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是富足的。


原稿到定稿,到底哪里被改掉了


例 1

>>>>原稿




>>>>改稿




把爸爸去打鱼的那张图放大,因为一方面在之前,爸爸没有出现过,但是“爸爸捕鱼为生”、“我们长大以后也会像爸爸一样出海打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方面,这张图做成跨页,也会解决掉这个页面的色调问题。黄色的色调在这本书里是唯一的,如果不做成跨页,就要和蓝色、绿色调的照片摆在一起的时候,它会不漂亮,而且对于父亲角色的张力不够。所以把它做成了跨页。




妈妈的画面之后,紧接着是孩子一跃而出的画面。故事讲到这里,小男孩甩下一句“还是跳到外边去吧。比起家来,我们更喜欢大海”,便纵身从窗口跃入了大海。随着他这一跃,故事也仿佛跟着颤抖了一下,顿时变得欢快起来。这是我预埋的一个转折。接下来的画面,像有一把剪刀,咔嚓咔嚓,手起刀落,剪辑出一连串动感十足的映象。没有一个孩子看了,不会为之向往,不会为之欢呼。


例 2

>>>>原稿





>>>>改稿




奔跑的画面配上简洁的文字,很有震撼力,应该是每个孩子的向往。看到了海阔天空、自由奔放的气势和生命力,不做跨页可惜。


原先的照片中,只有一张跨页的图。而在编辑修改之后,整本书的节奏出来了,旋律出来了不再密不透风了,影像的分页经过精细设计,单幅与跨页交替形成不同的节奏:


开头悠扬  单单/跨/单单/跨/单单/跨

中段密集  单单/单单/单单/跨/单单单单/单单/跨

高潮激昂  单单/单单/跨

结尾余韵绵长  单单/单单/单


例 3

>>>>原稿



>>>>改稿




这两张照片,原本孩子坐在船头那张在左边,奶奶为孩子梳头那一张在右边,把这两张照片对调,奶奶放在前面,面向着坐在船头的小男孩,使两张页面有了对话。


奶奶说,等我们长大一点,就会跟爸爸一起去打鱼。


奶奶轻抚着孙子的头,有着满满的怜爱。孩子在奶奶的抚摸里面,他们有他们的幸福。


小男孩坐在船头,带着有些坚毅的表情,看着辽阔的海洋,他其实知道自己将来就是要和爸爸一样,要出海打鱼,他知道他的生活就是这样,但也坦然接受。孩子有一个自己找乐子的天性。把他放在那里,如果你不是老是骂他、烦他,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这是上帝给人类的最重要的天赋。这一点在这本书里表现得非常好。


这两个页面是全书最动人的画面。


张杏如给图画书编辑的秘笈


作为编辑,给作者提出一个意见时一定要深思熟虑,一定要锻炼自己成为一个有眼光的人。我看到他的照片的时候,我知道它可以成为一本好书,我们必须要有这种敏感度,知道它有成为一本好书的可能性。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他的固执,没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是一个无趣的人。如果编辑碰到这样一个人又不敢说话的话,他也是一个不会有成就的编辑了。我希望提醒我的编辑们,你们可能要大胆地说,即使说错了,你也能够向创作者学习,每一次沟通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本文根据彭懿现场演讲及信谊图画书微信整理而成)


关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