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逼死一个编辑,只需要这几步

2016-07-06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有些出版社的普通编辑每年都负担着出版二三十本书的重任,而一本书一旦出现严重的质量、政治、学术等问题,策划编辑轻则罚款,重则取消编辑资格。科学出版社能源与动力分社的编辑范运年在这篇稿子里全方位地讲述了一位编辑的压力与真实。


范运年 / 科学出版社能源与动力分社


上个星期,我无意中看到一本内容出错极其出格的图书,一时没忍住有感而发评价了一下,文章被一家出版行业报纸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当天该出版社市场人员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体谅犯错的编辑,将文章撤下来。她说也是因为出书码洋压力太大,编辑出这种错也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我也是普通策划编辑一枚,怎么会不理解策划编辑所承受的压力呢?


出版社考核一个策划编辑的工作,有很多很多种方法和手段,选题、出书、码洋、回款、利润组成的绩效全方位考核方法。这些指标环环相扣,随便一项,就足够逼死一个策划编辑。


选题


做一个策划编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组稿。


组稿的第一步就是拿回选题。策划编辑拿到图书选题,通过出版社的选题评审后,就可以立项签出版合同,等待作者交稿出书。选题一旦立项,那么这个选题就属于报选的编辑,只要作者还选择在这个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别的策划编辑就不能插手抢走。


换一句话说,只要选题没有立项,编辑之间就可以竞争。谁抢先将选题立项,这个选题就属于谁,至于别的没有立上项的编辑,做了多少工作也都是无用功。


每次在组稿时,我都有可能听到老师说:我不知道你们出版社是怎么回事,很多编辑都来找我,那我只能随便给一个编辑了,谁正巧遇到我想写书,大致内容提纲规划好了,我就给哪个编辑,反正都是XX出版社,哪个编辑不都一样么?


殊不知,老师这么随意一句话,就有可能击碎很多策划编辑的玻璃心。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想自己也能变成紫霞仙子,在每一个拜访过有意向的教授脚底点上三颗痣,宣布这座山这个洞府还有这个人都属于我,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看着似乎板上钉钉的选题也会被人抢走,煮熟的鸭子会飞掉,在这,是真的。


然而,选题拿到,只是策划编辑工作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如果老师交稿及时,比如在三年里将稿子交给编辑,顺利进行编辑排版校对出版,那就可以恭喜策划编辑了,这个选题就彻底落袋为安,不用一直惦着,生怕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否则,有的作者一拖两三年也不交稿,再催也没用,有的干脆就失联了,时间一到,选题就要被撤选,之前的工作就有白做了。


不仅如此,撤选的选题需要从当年选题数量中扣除,编辑就真的欲哭无泪。




比如,直到今年,某个策划编辑还有2013年的十个选题没有交稿,而且很有可能就真的再也不可能交稿。那么对于编辑而言,这十个选题就是窟窿,必须拿当年的十个选题去填满这个空缺,这样一来,策划编辑很有可能就不能完成当年的选题任务,年底考核就拿不出数据来应对硬指标。


如此,一旦每年都有滚动的撤选,就像滚雪球一样,有可能越滚越大,每年都要为前几年缝缝补补。


策划编辑一年的选题数量不够,基本上当年考核就不可能评优评良,能让合格就算阿弥陀佛,要谢谢领导不杀之恩了。


出书


在选题部分,其实已经有提到出书。而策划编辑的一个选题,只有出了书,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本书的前期策划。


如果策划编辑一年有30个选题的选题任务,至少要能够出20本书,才不会出现选题逐年撤选落空的情况。


如果策划编辑只是策划了好多图书选题,但是到稿率很低,比如一年勉勉强强出十本书,这样领导就会提示编辑,要求编辑在组稿时尽量组已经有稿子的选题,没有稿子或者交稿一竿子支到几年以后的选题不要做,因为这种选题风险太大,很有可能就是无用功,最后撤选的风险很大。


就算是最后选题没有撤选,对于一些有时效性、有热点关注的书,拖几年才交稿,热点有可能早就不热,或者内容早已经不是读者最关注的,出版后销售情况也会大打折扣,和最初报选时预测的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已经完全不相符合。


对于正规的出版社,现在的图书出版流程还是遵循“三审三校制”,需要经过编辑、排版(三次)、校对(三次)、质检、核红等等步骤,少任何一步图书质量都会打折扣。就算每一个都仔细走过,图书质量都不敢保证。


如果策划编辑手上有十几本书要出版,那她加班就要成为常态。




如果是一般的大众书,也许可以把书稿丢给文字编辑全程负责,策划编辑可以比较轻松,只需要进行全局把控即可。


但是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图书,就不能够这样,策划编辑必须过目几遍。毕竟不是每个策划编辑都能配备专业适合的文字编辑,文字编辑对于专业知识不一定要懂很多,至少不会比策划编辑更懂。如此一来,要完成出书任务,也为了能把控图书的质量,策划编辑除了出差就在加班。


如果为了赶出书量,擅自加快进度或者一不留神漏审书稿里的内容,出版的图书出现严重的质量、政治、学术等问题,策划编辑就得挨板子了,轻则罚款,重则取消编辑资格,甚至因此丢了工作。


码洋


策划编辑拿回选题,出了书,还得把书卖出去变成钱拿回出版社,这才是完成了一本书的完整策划。


卖书的收益叫码洋。码洋和实洋是图书价值计量的两种称谓。一本书的定价或一批书的总定价,其货币额俗称码洋。旧称银币为洋钱,又简称洋、大洋,因此得名 。发行部门向出版社进货时 ,有一定比例的折扣,按码洋打了折扣以后的金额 ,俗称实洋。


有的出版社按照销售码洋对编辑的工作进行考核,而有的则简单粗暴第按照出版码洋考核。


比如,某个出版社对于高级策划岗一年要求完成将近600万元的销售码洋,中级策划岗要求完成将近400万元,初级策划岗要求完成将近200万元,基本上是200万一个档。


码洋的分类也很复杂,分新书入库码洋、库存码洋、在途码洋、退货码洋等。


图书销售是先拿书后付款的模式。如果销售商从出版社拿了很多书,最后有没有销售完的都会退回出版社,这样就会产生退货码洋,这些都会算在当年的成本里,在算实际的销售码洋时要刨去这一部分损耗。


如果在途码洋有100万,实际的销售码洋顶多只能算70万,其他的包括折扣、损耗要占去百分之三十,都要计算在成本里。这些数据都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策划编辑的头顶,时时让编辑心生恐惧、坐立不安。


如果策划编辑没有完成一定的出书数量,就不可能完成销售码洋任务,更不可能完成出版码洋。这也是那个出版社市场人员打电话给我的原因,策划编辑没有完成相关的码洋任务,着急出书,增加图书品种,以量取胜,所以忙中出错,出了一本引发群嘲的书。


我个人估计是编辑认为这种书内容简单,擅自减少了编辑审核的次数,以至于这种大错一直保留到出版才被读者发现。一旦为了完成码洋任务,出版过程出现重大失误,那把剑就会毫不留情地落在编辑的头上,若是没有完成码洋任务,那把剑照样也会落下。


回款和利润


不管策划编辑一年有多少个选题,出了多少书,销售了多少码洋,落到最根本的点上还是回款和利润。出版社最后盘点的时候,还是要算一年到底赚到了多少实打实的利润。


在一篇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文章《出版企业的26种死法》里,出版企业的第二种死法就是“死于赊销代销制”,即我国图书出版行业普遍采用的是赊销代销制,即销售商不承担销售风险,不付钱先拿货,等图书销售后才按照销售的册数付钱。如果图书销售不好,可以退回给出版企业。文章指出:赊销代销制导致销量无法掌控,回款周期漫长,还可能出现死账。


文章举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某销售商向某书企一次性进了10包书,每包48本,共480本,一年后,原封不动退回来9包半,也就是说只卖了20几本书,这点利润还不够物流的。


如果出版社本身比较大牌,占有一定的话语权,那么回款还比较能够迅速,回款就算是慢也是能回的,毕竟销售商也不傻,他们也知道做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把生意做死了。


但是对于一些小出版社,回款迟迟不能拿到就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回款,那策划编辑的利润也跟着没有办法实现,最终的考核也不可能达标。


在计算策划编辑一年的利润时,企业还会考虑编辑的组稿成本。如果策划编辑在组稿过程中,组稿成本过高,导致利润率过低,考核结果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策划编辑需要参加学术会议,有些学术会议会费不菲,交了会费才能够参会。这些学术会议对于编辑并无优惠,并且编辑也是辗转才得知的会议信息,如何能讲三讲四想便宜点呢?若是一年编辑有几次交费参会的情况,这组稿成本就蹭蹭上升。


或者策划编辑出差太多而选题数量寥寥,出书数量也不足,这样就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这时领导很有可能就会不让策划编辑出差,或者让其减少出差、参会的次数,如此一来,策划编辑的组稿就更不好做,到了年底考核,又是一笔对不上的账目,考核结果令领导大动肝火。


当然,对于策划编辑而言,这些评价指标其实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逼死一个策划编辑,随便在哪一步设个卡都是可以的。任何一步没做好,编辑都有可能下一步就踏进一个坑,摔下去也许再也爬不起来。

 

关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