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编辑那些年,遇到的奇葩作者

2017-10-14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文/何多多

本文约3000字 预计6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编辑和作者的关系绝非小说中那样融洽,虽然大多数作者都还算交流顺畅、相处融洽,但偶尔遇到几个另类的,编辑们只能默默安慰自己:“我们有缘无分”。谨以此文献给做编辑那些年,我们遇到的奇葩作者。



作为编辑的我至今仍记得,多年前风靡一时的《小时代》里有一段这样的剧情:“寸土寸金的城市里, CBD地段坐落着一座硕大的透明建筑,杂志小编只身来到一位拥有数百万疯狂粉丝、颜值超高、性格迥异的畅销书作者家里催稿。几个回合之后,这位魅力值超高的男作者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小编……”



但这么多年后,见过各种奇葩作者,并与之频频过招的我,再面对这样的桥段,也只会说:擦擦口水,醒醒吧!虽然大多数作者都还算交流顺畅、相处融洽,但偶尔遇到几个另类的,我也只能默默安慰自己:“我们有缘无分”。



这些年与作者的爱恨纠葛


“做嗨生意”的作者


“嗨生意”是典型的成都话,意思是“大生意”。稍微考虑着点通货膨胀的话,这生意大概也就几百万元的实洋吧,码洋和库存什么的,人家根本不放在眼里。


我记得曾有一位作者到我办公室,说自己要出一本怎么卖保险的畅销书,而他自我介绍,说自己从事保险类的培训工作10余年,对于怎么培训保险销售人员有丰富的经验(简称“保险哥”)。


在我提出先看一下目录和内容之后,“保险哥”说,“内容这些绝对精彩,因为我有丰富的实践,我保证这本书一出来,首印如果是十万册的话,肯定最多半年就要加印。”“等一下,我们社首印都很保守的。因为市场如果反应好,加印很方便的。”“十万册不算多,全国保险从业人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十万册都不够第一批铺货的。”“您说的这个受众基数倒也符合实际,不过咱们社推广能力不算强,首印很少超过1万册。”“1万册太少了,我自己培训过的人都超过1万,我都能消化1万册。”“噢,您如果要拿1万册,那肯定首印可以多一些。”“就是嘛。你先做几个方案我看看。”



然后小编就屁颠屁颠地连夜做了方案发给了保险哥,然而就再也没有然后……约莫保险哥是要去更“嗨”的生意吧。


急单型作者


我们出版社的出版周期一般是2-4个月左右,如果低于2个月就属于急单型。我曾经遇到一个做货币图集的作者,要求30天内完成从策划选题到印刷的全流程,去除选题批复和印刷的时间,掐头去尾的三审三校时间只有不到20天(简称“急单哥”)。货币图集看着文字不多,可是货币的相关知识都得一一核实,对于货币介绍文字更是马虎不得,很多国家货币的图案都是各个时期的国家领导人或国家的地图等,一旦出差错,就不仅是知识错误,还有可能上升到政治问题。这些核对工作量非常的繁重,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我向社里申请了资源,采用抽调精兵强将担当责编、多人合作、交叉校对等方式来完成这个项目。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对方说要延迟交稿两周,但出版时间不变,也就是出版周期缩短至15天!



我也尽力了,只有对“急单哥”说:“抱歉,臣妾真的是做不到啊”!


“高危型”作者


其实严格来讲,称其为高危型选题更恰当。我曾经遇到一个自称是学校老师介绍,但后来查实只是擅自借用学校老师名号的作者,说有一个传统文化和国学方面的论坛,组委会要出一部论文集(简称“国学哥”)。我觉得传统文化是不错的选题,要了目录来看都还不错,也和对方说明风水、命理等虽然民间研究得不少,但我们正式公开的出版物里不能出现,“国学哥”非常深明大义地表示坚决支持。


初稿交来,我们就发现里面三分之一的内容只有题目涉及国学,正文其实是直接论证阐述风水、命理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在本文的讨论和研究范畴。)于是我们要求“国学哥”进行修改、换稿或者删除,国学哥修改替换了两轮还是不符合要求。我安排的相关文字编辑按照社里的流程做出书面的退稿处理。


“国学哥”收到退稿邮件后大怒,直接冲到社里要找文字编辑理论,我一看阵势不小,担心文字编辑年轻处理不来,就赶忙端茶倒水、引到我办公室来歇脚恳谈。“国学哥”开口就说:“你们要是敢退稿,敢说我们的风水、命里不是国学和传统文化,我马上叫我们国学协会的72位老人来围攻你们!”



我心里一阵黑线,没想到编辑居然还是一项高危型工作。当然最后一番好言相劝,平息了“国学哥”的怒火,妥善做了退稿处理。


“戏剧化”型作者


还有一位作者,是一位炒股高手(简称“股票哥”)。他炒股十年,小有成就,就写了一本书,自己找了网络推手,包销3000册,样章和目录也有一些可取的地方。沟通好书名、报了选题、签完合同后,他开始按照我的要求对书稿修改润色。也许是改稿的过程太苦逼,“股票哥”三天两头地来问,“我想换个书名”“我想换个署名方式。”我让他先把修改好的样章给我看,先把体例和语言风格、写作方式定好,我解释说:“书名已经申报上去,省局选题已经批复下来了,咱们如果真要修改,申请书号的时候,结合您的内容和市场来改也可以。”在我苦口婆心地约莫解释了6-7次后,作者情绪渐渐平复,中途我也担心文字沟通不准确,试图想给“股票哥”打电话沟通,股票哥声称自己上班下班都不能接电话,只能qq聊。我也权当尊重作者的癖好了。


结果,一天中午,我正在小憩,收到作者的短信:“不出了”。我按捺住自己的情绪,努力对其表示理解,进一步追问原因却没有收到回复,想用QQ再问一下,发现“股票哥”已经把我删除了。呵呵……安慰自己:临别都是善意,重逢也是故交。然而……



然而,过了两天,“股票哥”又发消息给我,说自己那天太冲动了,书还是要出版云云……我还能说什么呢?



编辑绝不是一座孤岛


有人说,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几个贵人。我对此深信不疑,哪怕做了7年默默无闻的小编辑,出版了不少自己并不太看得懂的书。


导师哥:教学相长


有一天,我遇到一本童诗集,遇到一位非常好的作者(简称“导师哥”)。“导师哥”本身很有情怀、也很有才华,是他让我越发正视且珍惜自己心底这份小小的职业理想,并开始相信,只要我用心学习,努力“做作业”, 我终有一天可以成为对得起这份理想的出版人。


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出版实验,搞了两次推广活动,从联系书店、媒体、嘉宾到现场布置,让我找到了“做出版”的感觉;更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位肯教我的导师。人们说“教学相长”,“导师哥”真的是“作者带着小编飞”。


耕耘哥:职业之光


什么样的作者会让编辑“眼泪花儿包起呢”(书面语:热泪盈眶)般感动呢?以学术出版为例的话,那种治学严谨、不随波逐流、甘于寂寞、默默耕耘沉淀的作者,最让小编没有招架能力。我曾遇到过一位“青椒”(高校青年教师)。他们这一群体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很大,大家都拼了命地发文章、评职称。平日子他也是各种忙碌,步履匆匆,但他却熬了300多个夜晚,翻译了一本学术著作(简称“耕耘哥”)。翻译著作并不计入高校的职称评定中,也就是说他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在做一件很多人眼里的“傻事”。翻译过程中,为了方便国内的读者理解,他对很多的词汇做了注释;书稿更是挑灯夜战反复校对,自己设计了封面初稿;付印前讨论工艺、确认清样,他还亲自飞了1700多公里到出版社和编辑面谈。“耕耘哥”说,“这是为了一份承诺、一个信念,是做人做事的原则。”


“耕耘哥”对于学术事业的踏实与笃定深深感染了我,似一道光,将我心里的那份小小的职业热情照亮,从心底涌出一种动力。


虽然时而愉悦时而尴尬,但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更多时候还是亦师亦友的。能发现并且打响一部有潜质的作品、一个有潜质的作者,是每一个编辑孜孜以求的事情,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彼此在对方眼里,恐怕都是可爱的。最后改编一首鲁米的诗送给所有的编辑和作者:


来吧,亲爱的作者、编辑

且让我们来相爱相杀吧

趁你我

还在人世


相关阅读

我想要个编辑节

在知识分享的风口,编辑会被吹向哪里

编辑这么苦逼,设个编辑节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