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应该真正把作者当上帝

2017-10-21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文/赵强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编审、地图文化与生活出版分社副社长

本文约1900字 预计4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当今出版界的编者与作者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畸形发展的局面。中国地图出版集团赵强认为,编辑要尊重作者,要将作者当作上帝。



把作者当上帝,是业内人所共知的老话题。旧话重提,是有感于当今出版界的编者与作者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现象。


比如,有的编辑在选题设计、约稿、用稿的过程中故意画地为牢,以是否入了自己的圈子为选用稿件的最大标准;有的甚至只顾自己的旧友、邻居、七姑八姨等,将他们发展成了自己的作者群;还有的编辑在与作者的日常交往中,居高临下,十分傲慢。比如笔者在多年前就遇到一个女编辑,在一次会议上找笔者讨要名片,说留作珍藏。这样一位看似十分虔诚的文化人,在从事地方党报的专刊编辑后,对笔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一次笔者去送稿,只见她翻着文稿,还不停地玩手指头,然后突然一本正经、压低声音说:“赵老师,您以后写稿应当这样……我这是代表市委宣传部在和您谈,我们是党报……”看到她突然变脸,言不由衷,笔者赶紧“逃之夭夭”,以后再也不敢给他们写稿了。


某些编辑之所以出现 “大爷式”的工作作风,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作者求着出书、发文章,就理应听从编辑的指挥,并为我所用。还有的编辑将作者资源当成个人财产和个人谋取私利的重要工具。


在编创关系中,20世纪的30年代的出版界,当年的编辑黎烈文与鲁迅、孙伏园与鲁迅、赵景深与鲁迅可谓是后世编辑同仁的楷模。刚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的黎烈文,应《申报》老板之约,主编《申报·自由谈》。经著名作家郁达夫介绍后,他结识了鲁迅。他十分欣赏鲁迅的杂文,不停地约请鲁迅为《申报》写稿。由于他的胆识和魄力,鲁迅一生最精彩的一些杂文都频频亮相于《申报》,不但提升了《申报》在读者中的知名度,也使鲁迅杂文的影响更加深远。而报纸副刊编辑孙伏园,由于他的机智和勤奋督促,也催生了鲁迅的一代名篇《阿Q正传》。


早在几十年前,天津的老出版家林呐先生就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做了极精辟的比喻,他认为:“作家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既然如此,出版社、期刊社就要全面加强与作家、作者的关系,从中物色出适合与自己合作的人,将其打造成看家作者。作者不能盛气凌人、以权压人,编辑也不能不尊重作者。


编辑要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出适合自己以及与所服务机构有合作前景的作家和作者;和作者接洽上之后,要三番五次,甚至几十次地同作者交谈、沟通,阐明写作纲要及方向;作者写出作品后,编辑又要用全部智慧将其打磨成光彩夺目的精品。任何作者,不论他的名气有多大,学问有多高,写作中都会留下某些败笔甚至是许多文字不规范的地方。作为合格的职业编辑,应及时地将这些不规范处一一改正过来,这不但是对出版物负责,也是对作者负责。


笔者在阅读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一些名家名作时,就遗憾地发现,不少作品文字很粗,甚至有明显的错句、病句。如果当时编辑认真把关,也不致留下这么多的遗憾。


可见,把作者当上帝,就是要充分尊重作者的人格和智慧,尊重作者的精神劳动,同时全面捍卫作者的权益不受侵害。编辑在审阅、加工、修改作者的作品时,要调动自己的全部学识积累。如果对作者的著述课题不够了解,就要找相关的读物“恶补”一下,方能进入整个编辑工作环节。在这种经常性的思想与学识的“充电” “放电”过程中,编辑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笔者在十几年前曾给某生活类刊物投了1500字的杂文,发表后,才发现只采用了300字,并重新起了一个不大相关的题目,开始我还以为是其他人的文章呢,仔细一看,竟把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弄得如此面目全非,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其实,编辑要想摘录其中的一段,可以同作者事先沟通,求得谅解和支持。不要成为作者讨厌的“编霸”。该刊对同行尚且如此,对那些社会上自投稿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真正把作者当上帝,就是要让作者感受到一种家人般的温暖和平等。编辑既不能对作者低三下四,也不能对作者颐指气使,更不能不经过作者同意,就随意对原作大删大改,大卸八块。不做“编霸”做“编友”,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与朋友一样爱护作者。上世纪80年代,一位老编辑曾得意地讲述过去名家那里约稿,还帮助名家生炉子的故事。那个时代,笔者还碰见过一位年轻的小说编辑,很自豪地说,一会儿给某名家去搬家。可见编辑与作者已经融合在一起,作者遇到问题时,也是编辑施以援手。编辑成了作者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帮手。


在商品经济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作者面临的生存选择和生存压力空前加大。著书立说已经不再对年轻人有极大的吸引力,作者以及作家们在社会上、经济上的地位严重偏低,众多作者早已没了写作激情。这样一来,编辑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如果编辑同仁能给作者以上帝般的礼遇,相信作者也会投桃报李,为出版社、期刊社奉献精彩的华章。如此,读者认可,市场认可,图书或期刊也就不愁销路了,出版单位也会发现新的商机。


相关阅读

做编辑那些年,遇到的奇葩作者

出版业人才断层,90后什么时候才能挑大梁?!

我想要个编辑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