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读!“新编辑时代”来了,给出版人的9条良心建议

2017-11-28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文/迟云 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

本文约4300字  预计7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提升出版活力,人才是关键。在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迟云看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时俱进地进行多方位的转变和提升等,是当前出版人,特别是编辑的重要使命,也是提升出版活力的关键路径。(本文原题为《一个编辑的视角:如何提升出版活力》,刊于《中国编辑》杂志,此处略有删节。)



新闻出版传播业无疑是当前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在新的发展机遇下,编辑如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时俱进地发生多方位的转变和提升,牢记出版使命,不断打造出版精品,这是当前编辑人才培养、编辑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提升出版活力的重要路径。


关注时代需求,提升六大能力


从字面上理解,编辑力指编辑在从事具体工作过程中体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力则具体表现在选题、策划、组稿以及书稿加工等方面的能力。一般来说,编辑力越强,编辑工作也就越精到、越出彩。对于出版社而言,编辑力不仅仅限于编辑个人的能力提升,还包括整个编辑队伍的建设问题,从而构成一个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出版单位的立足之本。


这几年的图书出版种类呈井喷式爆发,图书市场的泛滥,导致其在思想内容、学术精神的原创方面总体上被稀释,重复出版加剧,导致精品意识减弱;从相对的角度看,这些年出版的图书,总体质量比十年、二十年以前出版的图书要好一些,但整体出版形势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一方面,从编辑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少。比如有的编辑缺少方向和追求,内心浮躁,把编辑图书理解为完成任务、取得工资收入的工作量,对自己编辑出版的图书缺少文化价值认同,更缺乏感情投入。又如有的编辑受社会大环境和工作小气候的影响,没有养成注重图书的文化、学术价值的自觉禀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由于过度追求图书的经济属性,出版业长期积淀下来的注重学风学养的优良传统被淡化,有的编辑不重视自身的学习,过分依赖作者、过度依赖合作,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当下社会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作为文化产品的图书发展迅捷,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热点图书跟风的引诱力、考核指标的经济压力等,都迫使编辑放宽了书稿质量的尺度。



2017年7月14日,山东出版集团召开第三届编辑大会暨2016年度“双品工程”表彰大会


在我看来,编辑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能力的提升。


第一,清晰定位,明确价值选择,增强成就人生的内生动力。在每一位编辑职业生涯的原点,至少会面临两次选择,或者说是两次定位。第一个定位:是否要做一个出版人。虽然爱书人不一定人人都会成为出版人,但要做一个出版人,首先要是一个爱书人。第二个定位:做怎样的一个出版人。编辑的类型由于角度的不同,划分方法很多。要想了解自己更适合哪一种类型,首先要了解出版业务本身及其特点,需要迅速从外行变成内行。而业务能力的积累,除了学习和实践,没有其他捷径。没有案头功夫,什么类型都是空谈。在有经验的编辑指导下,踏踏实实地编稿子,是所有编辑绕不开的功课。


人生是需要成就感作为支撑的,而在各种编辑类型中最可能拥有成就感的至少有两类,即策划型编辑和学者型编辑。究竟选择哪一种类型,必须建立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出版行业内在本质的认识上。我为什么要选择编辑这个行当?在这个行当我要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从初入行到做出成绩,我要经历哪几个阶段,我将付出哪些努力?经常思考这些问题,就是在仰望星空,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与规划。


第二,开放心态,了解社会,增强把握大势的能力。世界进入信息社会,地球正在缩小。信息社会使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各种知识、技术、思想、观点和信息交融、交锋、碰撞的机会越来越多、强度越来越大。当代编辑应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社会、研究社会,自觉地去接触、熟识各学科的前沿动态、前沿知识,增强思维的活跃度,增强对所关心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增强编辑工作的主动性谋划,努力使自己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涵养工作悟性,增强选题策划能力。一个好的选题,因为方向的正确、定位的精准、细分市场研究的透彻,基本上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好的选题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各种思想的碰撞、各种灵感的交融、各种数据的分析以后,经过去粗取精、精心打磨而来的,是综合各种信息、概括提炼而来的。


所以,作为一个编辑,很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更要带着思考问题的头脑,从市场分析入手,做有效的市场调研,总结市场规律,培养创新灵感,为解决问题而谋划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选题。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加上大数据的支撑,我们的工作则会如虎添翼。


第四,培养情商,涵养缘分,提高约稿组稿能力。精心策划选题,深入组稿过程,重视建立和维护好优质作者资源,在原创作品愈加珍贵、稀有的条件下,尤其重要。要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寻找稿源,要寻找最有效的途径联系最好的作者,要设计最恰当的方式与作者交流。所以,作为一个编辑,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广交朋友,开放视野,培养心智,涵养缘分,提高情商,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


第五,甘做工匠,精益求精,提升编辑加工能力。一个优秀的编辑,还必须具备甘于寂寞、脚踏实地、精雕细琢的品格和能力,这种品格和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练好内功没有窍门,编辑要重视每一部稿件的加工,边干边学,留心观察、感悟、沉淀和提升,不断拓宽眼界,更新知识结构,夯实文字功底,优化审美素养。


第六,博采众长,学蜂酿蜜,培养由杂家到专家的能力。作者与编辑,职业分工不同,没有尊贵之分。作者需要创造,编辑也需要创造,但毋庸讳言,作者的创造往往是原发性的,编辑的创造大多是服务跟进性的。一方面,编辑要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要有甘为人梯的思想和能力,要对作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另一方面,编辑在做好策划、编校工作的同时,还应当自觉地博采众长,学习蜜蜂采花酿蜜,实现由编辑杂家到某一方面专家的跨越。


完善管理机制,搭建三大平台


在编辑出版工作的运营管理实践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为编辑力的提升和强化、编辑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


第一,是文化价值导向平台。每家出版单位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而这些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都应该依托于各自的出版定位和编辑团队。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建店八十余年来,始终秉承“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恪守“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理念,坚持“一流、新锐”的标准,以出版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图书为主,出版物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在知识界和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我们强调明确出版定位、明晰发展方向、突出出版特色,喊得响,但落实的动作不具体,成效不明显,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注重眼前利益的功利思维太多了,主动、自觉调整的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更没有从出版责任、文化担当的高度来理解。


这几年的出版业态,曾经异常喧嚣,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冲击,各种观点频出、各种理念喷发,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一种现象,就是喧嚣过后的沉淀正在发生,一种对出版的理性认知正在归位,扎扎实实做内容、出好书是出版业永远的源头活水,正在成为业界的共识。


第二,是编辑历练成长平台。出版社的产业链,包含了编印发供等环节,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要研究如何聚集吸纳人才,首先要研究如何尊重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优秀的管理者以员工为本,能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延揽人才,因为他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把人才当人才,看似简单,做到却不容易。首先需要具备识人的慧眼,其次要有用人的胸怀,再次要有用人的能力,最后要有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的思维。好的企业,一定是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好的企业,也一定是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的。


出版社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建设工程,用人才的眼光看员工、用人才的标准去培养,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员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追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成才的潜能。


同时,还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心态阳光,尊重他人的人格,不要凡事先把对方假想成品行有问题的人或者是能力有欠缺的人,只有提防之意,而无信任之心。少泼冷水多鼓励,少武断否定多提修改完善建议。在一个单位,适当地讲资历、论待遇,平衡各方利益无可厚非,也是一种管理智慧,但要因事因岗而谋划,创造一种公平、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排除编辑的策划灵性、工作悟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编辑的熟练程度是“熬”出来的。从新编辑到熟练编辑、老编辑、资深编辑,其实就是一个经验积累、资源积累的过程。出版社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让新编辑快速完成身份的蜕变;应当优化工作生态,让那些积极上进并不懈努力的员工脱颖而出,成长为人才。



山东出版集团编辑大会


第三,是科学运营管理平台。通过统筹资源配置,科学设岗、合理分工、发挥特长,解决由于编辑职能过于分散,而导致的顾此失彼、弱化核心业务能力的问题,应当是管理层具体而认真思考的。选题论证机制的改革,各出版企业这几年一直在进行。如何既能引领价值导向、调动编辑策划创意的积极性,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完善提高且形成良性的竞争状态;如何既把选题的论证做成交流切磋、学习互助的过程,又适应出版规律要求,灵活而富有弹性并易于操作,是现代出版企业面临的问题。


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重点出版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实施办法,扶持重点、奖励优质,强化引导,形成竞争。要真正关注选题的价值所在,把那些滥竽充数的劣质选题淘汰出去,才是实行选题论证机制的目的所在。而做到这一点,重点在单体社,关键在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是否到位、公正担当的责任是否到位、良好的业务素养是否到位。


图书编辑目前承受着创利指标和图书质量的双重压力,要想减轻编辑的负担,且不以降低图书质量为代价,就不要设置各种条条杠杠限制手脚,而是要以制度做保障,开发外部资源,培育稳定可靠的外编队伍。同理,装帧设计也可以经常动用外部资源,通过外包,开阔本社设计人员的眼界,从而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


编辑也要适时走出去,去领略两头的风景。一头是图书市场,市场本身、终端的销售人员还有读者都是编辑最好的老师,只要是个肯学的学生,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另一头是作者,维护和开发优质作者资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和学术界保持联络,和学者交朋友,并经常参加学术活动,甚至学术研究。


编辑的热情是出版社宝贵的财富,只有热情的温度不减,出版社的发展才有保障。把编辑从重压中解放出来,抢救灵感,呵护初心,激发起每一位编辑的“文化创造活力”,是一家出版社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相关阅读

拿什么拯救你,出版业人才断层?

出版社如何留住编辑人才?科学评价和考核机制是关键!

揭秘 | 在这些畅销书“加工厂”里,书业全能型选手是如何炼成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