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用大模型的进展与应对报告(2.0版)”正式发布 专家热议“GPT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政治秩序”

政治学家 2023-10-14
202379日,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在上海正式发布“通用大模型的进展与应对报告(2.0版)”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学习体会与内容释义”报告,并举办了报告发布会暨“GPT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政治秩序”学术研讨会,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的多位专家就两份报告和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次会议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现场直播,来自校内外的数百位观众在线收看。

2.0版报告封面)

通用大模型的进展与应对报告(2.0版)是在20232月份发布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的进展、风险与应对”报告(1.0版)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对于近期的ChatGPT等大模型技术进展与社会应对进行了最新的评估与总结。
该报告首先对于通用大模型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报告指出,大模型是指容量较大、用于深度学习任务的模型,而海量的参数、复杂的架构使其表现出更好的通用性、精度和效率。大模型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后,在近期也涌现出了诸多的技术进展,并且呈现出“大模型”和“小模型”协进、通用化与专用化并行、平台化与简易化并进等发展趋势。

接着,报告对于当前各国发展通用大模型的能力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比较分析。报告指出,通用大模型的研发已经成为各国新一轮技术竞争的核心领域。美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前沿国家,拥有一系列具备充足技术和资金资源的公司和实验室,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正在加快其在通用大模型领域的投资与研究,但仍然在原创能力、技术配套、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

随后,报告深入评估了通用大模型的发展和应用场景扩散人类社会带来治理风险和挑战。例如,在技术方面,大模型存在着鲁棒性不足、可解释性低、算法偏见等风险;在社会方面,大模型可能加剧数字鸿沟、侵犯个人隐私、侵犯商业秘密、诱发犯罪、冲击教育体系、影响知识产权,甚至引发人类生存风险;在经济方面,大模型将加速寡头垄断、导致颠覆性变革、替代传统岗位、推动世界分工的重组;在政治方面,大模型可能给政治决策、舆论引导、监管机制与国际关系带来新的冲击或动荡。

在此基础上,报告针对通用大模型的国内与国际治理政策进行了系统比较。报告指出,之所以要对通用大模型进行治理,根源就在于其存在的隐私泄露、权力集中、算法黑箱、偏颇歧视等问题。从国内层面来看,目前各国针对ChatGPT的治理问题态度不一,大多持观望与谨慎治理的姿态,仅有少数国家明确提出了具体治理政策。从国际层面来看,通用大模型国际治理规范仍然存在缺位,因此需要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手段等多维度探索新的国际治理规范。

最后,报告针对通用大模型可能造成的治理风险提出了前瞻性的应对策略。报告从构建法律之治、加强市场应用、推动教育改革、增强竞争能力、防范失业风险、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消除政治风险、支持安全技术研究多个方面,提出了应对风险的具体原则、制度建构相关举措

数字中国报告封面)

同时“《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学习体会与内容释义”报告发布。该报告围绕《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年2月印发)进行了初步研究与释义,并结合相关政策性文件和研究成果形成了相应的学习体会。

该报告首先对数字中国建设的总目标和基础设施状况作了总体性的概括分析。在具体分析了2025年和2035年两个截点的目标设定之后,报告分析了数字中国建设在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和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两个主要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指的是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的深入发展;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意味着构建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公共数据的汇聚利用。

其次,报告从经济、政务、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多重向度对数字中国建设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阐释。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包括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三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包括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文化展台与打造新兴文化产业链;四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包括数字公共服务、数字社会治理与数字生活智能化;五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包括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再次,报告剖析了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客观条件:在主观条件方面,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与数字安全保障能力构成了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能力;在客观条件方面,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与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有助于优化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环境。

最后,报告结合相关研究对于数字中国建设的落实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包括从中央和地方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核心引领和多方协同的体制机制、以产融合作平台建设与资本规范参与引导来保障资金投入、从体制层面和社会层面强化人才支撑、通过各类活动和工作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

(线上会议截图)

本次报告发布会由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副院长游腾飞副教授主持。报告总负责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对于两份报告进行了发布和全面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本次发布的报告具有快速迭代、及时更新的重要特点,特别是关于通用大模型的报告并非一次性发布,而是随着大模型的发展不断加入了诸多最新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份报告对于推动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这份报告展示了中国文科学以重要参与者的身份,对新兴技术所产生的社会性政治性效应进行的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吴冠军教授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并认为文科学者应该走出舒适区,应以有的边界来限制真正的知识交流而应把自己的知识与分析加入时代的洪流,积极参与时代变革
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杨庆峰教授对这两份报告在具象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表达了赞赏,并认为其快速的更新频率、全面且翔实的内容能让人们直观地感受有关趋势的发展。同时,两份报告也展现了文科与理科之间的深度对话,反映了社会科学对现实的强烈关怀。这些报告并非是在学者的“象牙塔”或者“扶手椅”去思考问题,而是超越了单纯的精神世界,积极面向现实、关注民生,体现了一种知识生活化的努力。最后,杨庆峰教授还细致地针对报告相关内容的完善提出了有关建设性建议。
随后举行的“GPT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政治秩序”学术研讨会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金良副教授主持,四位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并与参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从元宇宙到AIGC:面向奇点的政治哲学”。在发言中,他首先回顾和评析了物理学家迈克斯·泰格马克所提的“Keeping AI under control”这一关键概念,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并期待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听到更多中国学者的声音。其次,他对“机器末世论”进行了批驳,并认为真正的奇点到来是平静而不可逆的,但这种平静背后是一种文明的挑战。特别是AIGC的诞生不是学科内的小事,而是一种文明性事件(An Impossibly Great Civilization)。因此,如何在奇点到来之前做好思想跟进与分析性准备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随后,吴冠军教授强调了面向奇点的政治哲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Wording=Wording+AI generating”这一新公式,以探讨人工智能所具有的世界化成能力。通过列举由AI人格控制的像素角色在沙盒小镇中的互动等例子,他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政治学研究的具体影响。最后,吴冠军教授呼吁文科知识的迭代与涌现,并指出在世界面临不确定性的当下,各学科应以“玩、探索与创造”等关键词携手正视奇点时代的挑战,凝聚起全球性的努力。

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杨庆峰教授以“智能合约:超级智能与后人类的未来关联”为题作了主旨发言。杨庆峰教授围绕超级智能的话题为何重新热起来走向超级智能的三条路径超级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新情况未来后人类的应对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杨庆峰教授指出,“超级智能”起初是关于未来话语的问题,哲学家、未来学家都进行过探讨,表现为学者对未来的一种反思,但缺乏科学根基。而在技术的刺激下,超级智能逐渐成为科学界的关注的对象。他认为,走向超级智能的路径可以被划分为科学路径、哲学路径与智能签约路径。在科学路径当中,又有通用智能路径、具身智能路径以及交往智能路径等区别,其中通用路径旨在完成智能的举一反三,是一种准智能化,只是通往超级智能的初级路径。最后,杨庆峰教授通过列举智能机器与后人类签订契约等设想,进一步探讨了超级智能背景下的人机互动以及与之关联的伦理道德、安全风险、人类自主性等问题。

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分享了关于“从智能拜物教到算法价值”的学术思考。蓝江教授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切入通用大模型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并将人工智能视为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产品。数据不是工业生产的附加值,数据本身就是产品。智能生产之所以是智能生产,就是因为数据产品的出现。随后,蓝江教授提出了算法价值的诞生这一命题。他分析指出,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产业资本主义时代及消费资本主义时代,劳动形式分别是对象化劳动、物化劳动及象征化劳动,其对应价值则分别是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符号价值。而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劳动形式演变成智能化劳动,并产生了一种新的价值,即算法价值。最后,蓝江教授对数据标注、幽灵智能(或称“智能拜物教”)等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与解析。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作了题为“GPT时代的深度媒介化与新世界政治秩序”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在大模型出现之前的媒介化,更多是一种表面媒介化。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则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赋权效应,从而可能会推动一种内在媒介化。此外,人类的知识生产是一种慢速生产,而以大模型为中心的知识生产却会打破这种慢速节奏,并可能会导致正确与错误的混淆以及高质量和低质量的混淆。在知识泡沫和深度混淆的双重影响之下,真正的后真相时代可能会来临。同时,知识秩序和政治秩序处在某种异形同构的关系之中,以GPT技术为代表的大模型,可能会形成某种知识大一统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知识中产的意义。在知识帝国主义的背景之下,民族国家需要成为抵御这种知识侵略的重要力量。最后,高奇琦教授从卢梭的经典文本出发,围绕“创造劳动与人类的第二次降生:GPT技术下的自由悖论与公民教育”这一主题,对GPT时代下的教育、劳动、实践等议题作了深刻的延展性探讨。

在本次会议的讨论和自由发言阶段中,四位发言人就发言内容以及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超级智能体的政治社会效应、人机互动与人机契约等相关问题同参会专家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伟光教授、《行政论坛》主编温美荣教授、《学术界》主编马立钊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张文飞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徐亚男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苏建军副编审、《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李水生编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徐志坚副教授、《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巩村磊副研究员、《北京行政学院》编辑部王玲玲编辑等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并就通用大模型发展、数字中国建设以及人工智能的社会科学研究等相关具体问题进行了评论和探讨。

——————————————

通用大模型的进展与应对研究报告(2.0版)
全文下载(扫描下方二维码):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学习体会与内容释义”报告

全文下载(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期供稿:严文峰 曾森
本期编审:杜欢
本期编辑:黄逸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