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科学霸研究巧克力,发SCI论文 网友:感觉这是最好“吃”的科研项目了

2017-05-16 中国日报

文科生眼中的巧克力是撩妹的必备,吃货眼中的巧克力是美味的象征,而理工科学霸眼中的巧克力却是研究对象,是实验用具,还是发表SCI论文的突破口。


那么,学霸们用巧克力到底研究什么问题呢?


不知道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室温(20-25℃)条件下,巧克力是凝固的,升温至37℃左右时,完全融化,但当温度再降到室温条件时,巧克力却不能凝固。只有温度降低到10℃左右时,才能再次凝固。


在物理学中,这种现象叫做巧克力“相变”(phase transition)中的“滞后现象”(hysteresis phenomenon)。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巧克力的口感,还会影响保存,不论对个人还是巧克力产业而言都是不小的麻烦。


然而,现在这个难题,已经被电子科技大学的两个男学霸任瑞龙和逯群峰成功破解了!


这两名应用物理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在实验成功后,撰写了一篇题为《巧克力相变中的滞后》(Hysteresis in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chocolate)的论文,经过了40多次反复修改后,成功入选SCI教学期刊《欧洲物理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2016年度的Highlights(相当于“年度优秀论文汇总”)。

论文完成于2015年8月,2015年12月9日发表,截至2016年底,被下载次数超过2300次。

据悉,《欧洲物理杂志》是国际公认的物理教学研究高水平期刊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被SCI收录的教学研究高水平期刊之一。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蒙圈,很想知道那些名词都是什么?他们怎么做的实验?研究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别急,CD君先来说说他们为什么会研究这个问题。


事情要从3年前说起。当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物电学院的吴喆、李业凤等老师带队,从学校选拔了6名本科生,参加2014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2012级的任瑞龙和逯群峰也在其中。


比赛参照第27届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的规则和题目,在力、热、光、电等物理分支下共设17个开放性的题目,比如气泡晶体的产生与特性、旋转马鞍面上小球运动等问题。


按照比赛规则,有些题目是可以放弃的。当时,任瑞龙和逯群峰碰到了一道难题,题目就是“巧克力相变中的滞后”。


绝大多数队伍在遇到这个题目时纷纷选择了放弃。任瑞龙、逯群峰当时虽然选择了做题,但由于比赛的时间和场地限制,没有太多时间研究,而且找不到理论支撑,仅仅只有实验,因此只得了很低的分数。


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于是,比赛结束后,他们两人就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难题。任瑞龙说,“高难度和趣味性激发了我们的斗志。”


总结大赛的情况,两人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种合适的理论进行解释。《大学物理》首席教授滕保华老师给了他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巧克力相变的图像和“朗道-德冯谢亚唯象理论”(Landau-Devonshire)的图像非常相似。

(滕宝华老师)


2015年3月,循着这条路径,两人开始了研究。


烧脑时间到!听CD君给你们详细解释两人的实验过程!保证科研小白都能听得懂!

咱们先来搞明白“相变”是什么。

通俗来说,“相”就是物体的状态,“相变”自然就是状态发生变化啦。所以“相变”听起来很复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能常常见到,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纯水在0摄氏度就会结冰,水变成冰,这就是“相变”。


但与水不同,巧克力在相变中,有些“迟缓”,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谈到的“滞后”现象。


而且,巧克力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有很多种成分,比如可可脂、蛋白质等等。仅仅考虑某一种成分的相变性质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但是一一进行研究,又会发现,一种成分的变化会带动另外一种成分变化,变量实在太多,研究起来太复杂。


于是,他们想到了使用“唯象理论”进行解释。


什么又是唯象理论呢?其实就是跳出微观细节的讨论,着眼宏观层面。也就是说只描述实验现象,不对此进行解释。


于是,他们开始了实验。当时,他们的实验器材非常简单,只有巧克力、乒乓球、恒温水浴箱等常见器具。


他们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

把加热融化后的巧克力放入培养皿里,敷平表面后放在冰箱里凝固,作为样本。


然后,取一个乒乓球,用针管注满水(为了增加乒乓球的重量),作为“测量仪器”。


把凝固的巧克力再次加热,巧克力会变软,这时候放在其中的乒乓球就会凹陷,巧克力越软,乒乓球陷下去的深度就越深。

实验原理是这样的:

陷下去的乒乓球自然会沾到融化的巧克力,兵乓球球体受力均匀,那么沾到巧克力的区域应该是球体的一部分,陷得越深,球体截面的直径越大。


用下沉直径D表示下陷深度,间接地就能用D来衡量巧克力的软硬状态-------也就是之前所说的“相”啦。


一句话来说,就是通过下沉直径D来量化巧克力的状态。


接着,从26℃一度一度升高,直到37℃,并且记录下每升高一度的数据。然后,再从37℃逐渐下降到25℃,画出图像。


结果他们发现,正如滕宝华老师所言,这个图像跟“朗道-德冯谢亚唯象理论”(Landau-Devonshire theory)非常相似。

找到朗道-德冯谢亚唯象理论,意味着他们能够对相变的状态进行量化研究和数据描述了,因为朗道-德冯谢亚唯象理论可以在自由能不变的情况下,给出一个有序参数η(order parameter)和T(温度)的函数,由此可以解释很多与温度有关的相变。


于是,经过拟合,他们最终将D与朗道-德冯谢亚唯象理论中的有序参数η联系起来,建立了平方反比关系。最终把实验变量与理论模型参数紧密联系起来,使实验曲线与理论曲线更好地吻合。

这样,巧克力融化的秘密就真相大白啦,它的规律就能用数据和理论去描述了。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却非常耗时耗力,任瑞龙说,他们有时候半天才能做出一组数据。


为此,一个月内,他们“熬”掉了20多盒巧克力。(吃货表示:巧克力放着我来!)



实验成功后,2015年3月,他们开始着手撰写研究论文。


由于要兼顾日常课业,论文的撰写,他们只能课余挤时间做,每周末从下午1点到晚上8点左右,坐在教研室里推敲修改。


在滕保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最终,论文在经历了40多遍修改后出炉。2015年12月9日,在《欧洲物理杂志》上发表。

2016年,原本就是老乡的任瑞龙和逯群峰毕业后都选择留校继续读研。


回想起从实验到论文的过程,逯群峰说,“这是一次有趣的学术探险。这次学术历练,让我们感到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活是精彩而无憾的。”


任瑞龙和逯群峰的大学是这样度过的,看到这则消息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狼毛榴莲町:同样的巧克力,我吃掉了,人家做了实验……吃货和学霸之间的差距

Chang2Qian:同一个学校不同的脑子 我也很绝望啊。

Harryrobort:知识就是力量,感觉这是最好吃的科研项目了,经费都用来买巧克力了只想说还有这样的项目带我一个,帮忙打扫卫生就行。

穹哥威武:哈哈哈哈,这是我哥的同学,听说他本来买了一大堆巧克力想向一个女孩子表白的,结果人家提前有了男朋友,然后就全都拿来熬了,哈哈哈哈哈,这就是所谓的情场失意,考场得意吗?

勇_man:我也拿巧克力做实验,研究表明,吃了20盒巧克力会很饱

球球de日记本:如果是我做这个实验,实验结束我能胖10斤

大王派我来寻山的幸福时光:二十盒巧克力就出论文了,好惭愧。

-小-硕-先-生-:巧克力是好巧克力,大多数人把它变能量,有的人把它变成知识。

南派渣渣:代表广大吃货提问,实验后的巧克力,还能吃吗?如果能吃,我不嫌弃。

告诉你我真的姓成:看到巧克力只想到吃,看到要化了的巧克力就想快点吃的点赞


那么,下次看到巧克力,你首先想到还是吃吗?


来源:成都商报等

编辑:胡雨濛、徐星星(实习)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