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评分9.3《国家宝藏》的热度居高不下 一眼千年看穿博物馆里的前生今世

2017-12-05 为国宝痴狂的 中国日报

CD君

中国日报

为您的资讯保鲜

关注


回眸一笑竟是千年↑↑ 点开《国家宝藏》主题曲看文章,效果更赞哦~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一眼千年,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


近日,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迎来首播,节目一播出就火了!


豆瓣评分达9.3分↓↓↓


这是什么节目?简单讲,就是介绍我们“大国重器”国宝们的前世今生。 


瞅瞅观众这难掩的激动之情,各种表白↓↓




萃取与呈现文物的精神并与观众建立共鸣,绝非易事,跟CD君(ID:chinadailywx)看看《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是怎么做到的。 


节目大阵仗,让吃瓜群众充满期待。


九位主角,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九大博物馆齐聚现场。

在大国工匠、史学家、老戏骨、新青年的共同努力下,27件镇馆之宝“活”过来了!



明星小剧场演绎+专家巨匠解读,深入浅出,燃起吃瓜群众对历史文物的敬意。


《国家宝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泱泱大国的文化基因密码。每期由一家国家级博物馆从万千馆藏中甄选三件国宝,交予民众甄选。

首期节目中,故宫博物院选出了三件国宝: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各种釉彩大瓶

石鼓


每一件国宝都有它的守护人。“国宝守护人”先用小剧场的形式讲述宝物的前世,前生传奇讲出国宝背后的豪情与悲情。再请专业人士讲述藏品的今生,今生故事展现华夏儿女守护文化魁宝所持的敬意与温情。 加上3D演绎,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以12月3日首播的第一期为例,李晨“化身”宋徽宗和蔡京共赏《千里江山图》,伯乐相马,成就绿水青山;

李晨扮演宋徽宗


王凯“化身”乾隆,梦中与王羲之、黄公望论争各种釉彩大瓶烧制,尽显壮志豪情;


梁家辉“穿越”为司马光,回忆家父司马池寻觅石鼓,赤子之心,守护中华文脉。


节目组尽可能接地气,避免学术硬伤。


不信看看这“被玩儿坏”的乾隆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130v7rvh&width=500&height=375&auto=0


“乾隆”风度翩翩,一心想要打造出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对就是这个最炫民族风大瓶子,江湖人称“瓷母”↓




起初乾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唐英,不想其吃了豹子胆坦言:从康熙开始,御用瓷器就是素雅为主,现在一个瓶子十七种花色,是不是太过了?


倔强的乾隆自信满满地表示:就是要过!要是我爱豆王羲之、黄公望在世,肯定能体会我的赤诚。


唐英内心吐槽:要是他们知道您把人的作品都弄成那样了,都得气活过来。


压力甚大的乾隆夜不能寐,好不容易睡着了,“穿越”过来的黄公望、王羲之等不同历史朝代的文化名人却在梦中嫌弃他,甚至连其父雍正皇帝也现身吐槽其审美“辣眼睛”。



不少网友都发现,关于国宝瓷母的演绎里藏着网络上流行的两个梗。

梗一,吐槽乾隆农家乐审美,与雍正帝相差甚远,简直不敢相信是亲儿子。


去年,有一张图火了。关于雍正和乾隆父子的审美问题,网上给出了一张图。


随后掀起了吐槽乾隆审美的风潮。当时网友就用《国家宝藏》展出的“瓷母”开始吐槽。评价称:“就像把LV、Prada、Gucci、Versace等大牌一股脑儿穿在身上,钱是没少花,然而土掉渣。”

清乾隆瓷母瓶,也叫各色釉大瓶。


网友脑补对白,

乾隆:皇阿玛!

雍正:朕没你这种农家乐审美的儿子!



乾隆VS雍正




网友笑称,清朝的审美似乎从乾隆开始就转换跑道了......


梗二,乾隆喜欢疯狂批注盖章,以爱的名义糟蹋字画。


乾隆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爱新觉罗·牛皮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酷爱盖章,甚至到了非常魔性的地步。




王凯演的乾隆称自己赤诚。

王羲之:我的《快雪时晴帖》被你盖了多少大章,盖章就算了还题字!!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盖满了“猪肉章”,还被乾隆在旁边写了个巨大的【神】字。


乾隆面对被气活过来的王羲之说:批注是为了让后人理解……


黄公望加码吐槽:看来老夫的《富春山居图》太深奥了,得题55处字后世才看得懂。


《国家宝藏》尝试了各种讲述方式去展现了这些内涵。因为国宝不单是美妙的艺术,也背负着丰富的历史。


以《千里江山图》的讲解片段为例。这幅画是宋徽宗亲手挑选的天才绘画少年王希孟所作,在古代能留下如此鲜艳的颜色,并在千年后还璀璨夺目,可谓奇迹。


当李晨扮演宋徽宗诠释国宝故事时,舞台上就用多款屏幕展示这绚烂的江山图景,而且画里的水流是在缓缓动的,美得让人说不出话来。



《千里江山图》段落,请到了一个痴迷于这幅画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海涛。


他尝试着复制画出了《千里江山图》的部分。冯先生给我们讲解古人如何创作出一幅千年不褪色的画作。


首先,颜料是宝石和矿物质,还需要明胶(牛皮或者阿胶制成)



其次,要一层层作画:


第一遍水墨


第二遍上红色(赭石色)


第三遍上石绿(绿松石或者孔雀石)


第四遍还要再叠加一层绿,这个画面出来观众已经开始惊叹了。


第五遍上青色,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台下观众又是一阵欢呼。


虽然是后人的模仿,但那种专注和细致叠加而成的奇迹,也让我们可以去想象《千里江山图》背后的灵魂。


为了讲清楚《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国家宝藏》节目组还请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画颜料技艺传承人——仇庆年先生为大家介绍古画中的矿石颜料。


仇庆年现场演示了繁复的颜料提取过程,要把矿石敲碎、磨粉、筛细、漂清……磨粉要每天磨八小时,磨20天……



遗憾的是这门手艺没有传人,仇庆年说是强行拉着儿子女儿学的。


最传奇的守护人是梁金生,志愿守护石鼓,守护历史,守护中华文脉!

“梁家”三代人守护千年石鼓,身为梁家第三代故宫守护人的梁金生老先生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打动了无数观众。


梁金生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爷爷梁廷炜护送包含石鼓在内的一万三千多箱文物从北京到南京,使得每逢战乱就必定遗失的石鼓第一次免遭战争的侵害,而他也因为是文物运到南京(金陵)时出生,所以取名金生。



曾经,梁金生用七年的时间将故宫里的所有文物都数了一遍,“不是光数,还得核对每件文物的名称、卡牌的名称、账务的名称、卡片的号都要对上,还要跟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今年已经69岁高龄的梁金生其实早在2008年就退休了,但多年来一直接受故宫的返聘,至今仍每天坚持骑车来故宫工作。这一生,梁金生都在与故宫的文物打交道。


因此,如今故宫登记在册的186万余件文物几乎每件都经过梁金生的手。




对于这个在外人看来十分枯燥的工作,梁金生却觉得分外有趣,“通过对文物的核对,我可以跟已经流失了的时间对话,找出这件文物的真实情况,这也是对故宫人恪尽职守的精神的传承。”


这段传奇经历令无数观众对当年的国宝守护人肃然起敬,直言:“这些守护人守护的不只是文物,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梁金生说,想把后半辈子都完全交给故宫。


文物,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国家宝藏》以文化为内核、综艺为外壳、记录为语言,用现代的方式激活古老的记忆,让“活”着的国宝以别样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



来源:央视《国家宝藏》、萝严肃(ID:missluobeibei)、北青艺评(ID:bqyiping)、历史研习社(ID:mingqinghistory)等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