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者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之季,阳杀阴藏,萧瑟寂寥,养生也到了“秋冬养阴”的阶段。


那么,秋冬季节气候越来越寒冷,为什么还要养阴呢?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秋冬季节要养阴












在中医学理论中,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更替,是阴阳消长的体现。


当季节由夏转秋,气候由酷热变得凉爽,再到冬季寒冷,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当阴气越来越旺盛于外,阳气会慢慢减退并藏于内。


秋冬季节,让阴气站好自己的“岗”,才能将藏在身体内的阳气“牢牢锁住”不向外耗散,才更有助于来年春季阳气的生发,从而使一整年的阴阳气血和畅。


秋冬季节易伤阴












春夏保养阳气,秋冬保养阴津,是顺应天气的变化,也是顺应身体的需要。


注意!内热伤阴


在秋冬季节,天气转凉,人体为了保暖,皮肤毛孔会慢慢收缩,减少阳气的消耗。


然而,阳气存于体内,慢慢积累,就容易产生内热,从而伤津耗液。


注意!气候伤阴


秋冬气候干燥,人体感受燥邪,也需要消耗阴津来滋润身体,若出现阴伤,眼干、口干、鼻干、皮肤干燥等一系列阴虚症状也会出现。


所以,我们在秋冬季节需要适当吃些滋阴的食品,来养护阴津,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秋冬养阴有什么作用












维持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动态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在中医学理论中,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就是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治疗疾病就是要纠正这种不平衡状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方能痊愈。


在阴伤之前做好养护,是秋冬防病的重要手段。


秋冬重点养"三阴"












01养肺阴


秋冬季节如果过于重视补阳,而忽略了补阴,就容易出现肺阴不足的情况。


肺阴不足的表现:手足心热、干咳少痰口干舌燥、夜间盗汗。


推荐:山药百合粥


1.取山药80克,鲜百合30克,粳米80克。

2.将山药洗净、去皮、切块,百合、粳米洗净。

3.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至熟烂即可食用。


02养胃阴


在秋冬季节过食辛辣的食物,胃阴就会受损。


胃阴不足的表现:上火、烦躁、口干唇燥、便秘。


推荐:沙参玉竹煲猪蹄


1.取沙参60克,玉竹60克,猪蹄750克,蜜枣4个。

2.将猪蹄洗净,斩大块,放进沸水中稍焯,捞出后冲掉血沫。

3.把所有材料放入瓦煲,大火煲滚后,改文火煲2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03养肾阴


冬天是一个以寒邪为主的季节,不仅是肾阴容易受损,肾阳也容易受损。补肾阴其实是调补阴阳的一种平衡。


肾阴不足的表现: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少眠易醒、头发干枯。


推荐:按摩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第一个穴位,是人体治病、防病、保健的要穴。


长期坚持按揉涌泉穴可以补肾填精、延年益寿、活血通络、引热下行,对中老年人防治多种慢性病有佳效。


用大拇指的指端在涌泉穴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揉1~2分钟,一天按揉2~3次,可在酉时(17:00~19:00)操作。


慢病久病人群,秋冬更要养阴气












中医认为,久病伤阴。


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慢性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表现,养阴补虚是这类慢性疾病调理的重要原则。


秋冬之时,万物收敛,可用温补五脏(五脏属阴)来改善阴虚体质,收藏体内阴精,使精气内聚,润养五脏。


秋令时可多吃“柔润”的食物。如芝麻、牛奶、羊奶、糯米、蜂蜜、银耳、燕窝、薏米、菠菜、豆浆等滋阴润肺的食物。润燥水果如雪梨、甘蔗、雪莲果、龙眼、葡萄、大枣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到了秋末初冬季节,则可以吃些牛、羊、鸡等温性的肉类,也可饮少许醇酒,以助肾气,活血通脉。



慢病患者具体如何养阴,仍需辨证体质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罗永佳教授表示,通过食疗养阴,应依据人的体质或状态对食物属性进行选择。


如一些体质偏寒的人,往往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手足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多而清,大便稀溏,宜用温性的食物;同时考虑到其消化吸收能力,对不易消化的肉类,要循序渐进、逐步添配,食疗上可配用淮杞炖牛肉、红烧鲤鱼、栗子焖鸡等。


如果体质偏热,人常觉身热咽痛、面红、目赤、口鼻气热、口干喜冷饮、小便黄浊、大便干结、烦躁好动,则宜吃寒性食物,而不宜食辛辣、温热之食物。如苦瓜排骨煲、冬瓜薏米扁豆煲水鸭汤、红白萝卜竹蔗马蹄鸭肾汤、大芥菜排骨煲、茅根竹蔗马蹄水、西洋菜生鱼猪骨汤等,以起清热泻火之功效。


在此,再给大家推荐以下几款食疗方:














润燥雪耳汤














【材料】百合15g、玉竹15g、雪耳半朵、南杏10g、蜜枣3个、生鱼一斤或水鸭一只,姜三片,油、盐少许。


【做法】雪耳泡发,百合、玉竹洗净浸泡备用,生鱼略油煎(如用水鸭则焯水),冷水中加入上述材料,再加入南杏、蜜枣,大火煮10分钟后转小火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二参汤














【材料】太子参或西洋参10g、沙参15g、石斛15g、玉竹15g、桂圆10g、瘦肉或鸡肉一斤,姜三片,盐少许。


【做法】太子参、沙参、石斛、玉竹洗净浸泡备用,瘦肉或鸡肉热锅略炒,加水及全部材料,加姜三片,大火煮10分钟后转小火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注意】体质偏寒人士不适宜。














栗子焖鸡














【材料】鸡1只、栗子200g,酱油、料酒、大葱段、生姜、油、盐适量。


【做法】鸡洗净切块;栗子洗净用开水煮片刻,捞出去皮;热锅放油,放入姜末煸炒,再下鸡块,烹入料酒、中火炒至鸡肉变色;加酱油和栗子肉,倒入清水同焖,焖至栗子和鸡肉块酥烂时,投葱段、姜丝炒匀,即可。














南枣煲牛腩














【材料】制何首乌15g、炒黑芝麻15g、南枣6个、生姜2片、牛腩500g。


【做法】牛腩焯水沥干,在汤锅放入全部材料,慢火炖煮2小时,肉烂即可。


【注意】血热、肺燥、湿热体质忌服。■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医健康养生》杂志、健康报等】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东中医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