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医药

其他

关于印发《广东“身边的中医药”随手拍征集推广活动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广东“身边的中医药”随手拍征集推广活动方案》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健康局(委)、中医药局,有关医药院校,省属中医医院,各有关中医药团体、单位:为营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浓厚氛围,收集和传播我省中医药正能量故事,记录公众在生活中与中医药密切接触的美好时光,助推弘扬中医药文化,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承办的“身边的中医药”随手拍征集推广活动将于近期开展。现将《广东“身边的中医药”随手拍征集推广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可在广东省中医药局官网下载),请按照方案部署积极组织参与,踊跃报送作品。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中医药文化爱好者积极参与。咨询电话:020-83003543。附件:广东“身边的中医药”随手拍征集推广活动方案
8月21日 上午 6:30
其他

今天下午三点,国医大讲堂《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准时开讲

骨质疏松症中医也称之为“骨痿”据估算,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千万,其中女性约7千万是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在中医认知方面骨痿涉及一个病名、二个病机、三个理论、三个部位、三个观点、三个治则、三个证型其中蕴含有哪些骨质疏松防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中医防治此病又有何良方?今天下午三点请锁定广东卫生在线视频号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承办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医大讲堂》第四十一期正式开讲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研究所所长黄宏兴教授为大家开讲《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本期健康好礼超级丰富黄教授团队准备了温通膏、疗伤膏、健步油、跌打贴、温性贴、凉性贴、壮骨强肌膏、安神香囊、中药香囊线上或线下观众均有机会获得在活动现场的观众还将有机会获得免费骨密度检测和报告讲解(讲座开场前30分钟和结束后15分钟可测骨密度,建议先排队测量黄教授将现场抽取3位幸运观众详细解读报告)一起深入了解这位中医专家▼黄宏兴,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获“南粤优秀教师”“羊城好医生”和“我最喜爱的岭南大医生”等荣誉称号。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4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骨伤科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痛风性关节炎、老年骨病、骨关节病、颈肩腰腿痛、跌打损伤等骨科疾病。在骨质疏松症症临床治疗和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出诊时间及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分院),周一、三上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总院),周一下午。精彩内容如何观看?▼预约方式第四十一期堂课将于6月1日15:00开讲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研究所所长黄宏兴教授为大家开讲《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两种方式可预约听课,与专家交流▼☑
6月1日 上午 6:30
其他

2024年“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活动走进肇庆市广宁县

为推进优质省级医疗资源下沉,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医务人员普及权威的中医药知识,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大医精诚”精神,广东省“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肇庆广宁站)活动5月25日至26日在肇庆广宁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承办,肇庆市卫生健康局、广宁县人民政府、广宁县卫生健康局、广宁县中医院、广宁县古水中心卫生院协办。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委员陈陆馗,肇庆市中医药局局长梁元,广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曾小红,广宁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骆继文、广宁县中医院院长曾庆记等领导嘉宾出席。▲广宁县中医院表演《八段锦》▲广宁县中医院院长曾庆记广宁县中医院院长曾庆记表示,医院将以“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活动为契机,依托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优势资源,加强两院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医院学科发展、科研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医院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助力健康广宁和中医药强县建设。▲肇庆市中医药局局长梁元肇庆市中医药局局长梁元指出,大医精诚肇庆广宁站活动安排了义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学术讲座、教学查房、健康讲座、拜师仪式,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希望县中医院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与南方医科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希望南方中西医专家多来肇庆指导工作,为肇庆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多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广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曾小红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几千年来一直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福祉。“大医精诚活动走进广宁,是践行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行动,为推动广宁县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广宁老百姓带来健康福音,为基层医护人员传经送宝。”广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曾小红说。▲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委员陈陆馗“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在部队土壤诞生,一直以来赓续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党建引领为保障,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坚持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医院将党建、团队帮扶、医联体/专科联盟、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等融入“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活动中,多措并举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做实活动内涵。已累计开展39站58场主题活动,覆盖全省18个地市,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举办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36场,培训基层医护人员4800余人次。”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委员陈陆馗说。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和拜师仪式。▲赠书(《中风病康复新模式-中西医结合康复单元模式》主编:周国平、陈红霞)▲拜师(广宁县中医院康复科黎洪健、治未病科冯阳修、谢永洲正式拜南方中西医针灸康复科主任导师周国平教授为师)名医义诊传道授业
5月31日 上午 6:30
其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修订)》

近日,为适应新形势,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等最新政策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对2013年印发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国中医药办科技发〔2013〕22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修订)》(国中医药科技函〔2024〕9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印发实施。01适用范围《管理办法》适用于各类科技计划和项目(含专项)及非财政投入产生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的登记管理。02修订的主要内容(一)进一步明确登记范围。一是明确什么样的成果可以纳入登记范围,即每年初组织登记上一年度通过评价(包括鉴定、验收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专门机构进行审定)的中医药科技成果。二是明确了哪些成果完成单位需要登记,即新增第四条规定“申报登记的成果完成单位主要包括: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应当登记,其他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企业自愿登记。”(二)进一步优化登记流程。由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对本地区、本单位所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作为成果登记机构进行形式复核后,集中报送国家科技成果网,与科技管理部门等有效渠道登记的数据汇交,形成中医药行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三)开展线上登记并发放登记凭证。以往的成果登记,采用的是纸质材料或离线文件报送,与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管理办法》融合数据信息化手段,完全采用线上系统开展登记,并结合中医药成果的特点拓展了成果分类等个性化指标,系统自动生成登记电子凭证并核发登记号,成果完成单位可于线上系统查询并自行下载、打印,同时可实现真伪查询,提高登记质效。(四)突出对成果登记工作的约束激励。将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与奖励推荐、项目评审、平台建设等挂钩,提高成果完成人登记积极性。提出经有效渠道登记在中医药行业科技成果数据库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具有作为优秀项目由我局向国家推荐相关奖励的资格,没有登记的科技成果原则上不具备由我局向国家推荐相关奖励的资格。将各单位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情况,作为评价该单位的科技管理水平、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中医药科研项目能力的依据,从而保障登记工作的顺利实施。03修订后的基本情况修订后的《管理办法》分为总则、申请与登记、责任与权利和附则,共4章、17条。总则方面,共6条,明确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的背景意义、分级管理、组织登记机构、登记单位范围、登记成果范围及分类。申请与登记方面,共7条,明确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的条件、应提交材料、登记流程、登记电子凭证及登记号核发、登记时间、登记数据汇交。其中,科技成果登记凭证只作为成果被确认登记的凭证,不作为确认科技成果权属和等级的依据。责任与权利方面,共3条,明确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的真实性要求、激励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附则方面,共1条,明确《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同时废止。■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具体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推荐阅读
5月29日 上午 6:30
其他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岐黄护苗 培根铸魂” 广东省中医院打造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品牌

5月25日,“当传统遇见未来——2024中医药文化传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暨青少年健康素养提升公益行动(广州站)”在广州举行。仪式上,广东省中医院与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健促中心签署协议,联合广东多家医院组建“岐黄护苗
5月28日 上午 6:30
其他

东莞经验!一院,一馆,一室,一中心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又有新突破,随着“东莞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东莞建设起“一院一馆一室一中心”,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近日,《东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经验做法汇编(第一批)》印发,收录了全市具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经验做法,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案例成功入选。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港澳地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节点,拥有先进的科技实力和创新环境。东莞市作为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传承。港澳莞之间有紧密联系基础和中医药发展的互补性,具有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巨大潜力。2021年4月28日,东莞市中医院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上签约共建“东莞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2023年12月,“东莞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港澳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与东莞市中医院通过产学研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同时,也积极摸索推动港澳莞的中医药政策对接和制度学习的模式。研究院建设的一院、一馆、一室、一中心,代表着港澳莞的中医药教、学、研、产的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一个真实的可复制的中医药产业链的发展模型。一院,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由东莞市中医院负责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学生第三学年至第五学年的培养。2023年10月,医学院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签约合作开展中医学临床实践培训项目,并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交换协议,严格按照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实习带教标准开展,为国内院校及医院与香港学员的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提升东莞市中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为下一步开展中医学境外班本科教育及香港中医学院校的临床实习奠定夯实的基础。一馆,即东莞市国医馆。通过积极引进国医大师,设立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国医大师和粤港澳名中医悬壶莞邑、带徒授业提供重要平台,结合承载5G技术的远程智能孪生诊室系统,以海量的中医药诊疗数据支撑,形成区域中医药诊疗指南成果,积累中医药“科研素材”,让中医药搭载上“数据×”的快车。一室,即东莞市中医药公共实验室。如今,实验室开展区域内中医药基础研究,满足中医药科研项目需求,设立高水平医院中医药科研专项,引进高水平中医药科研人才团队,建设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莞工作站,建立
5月27日 上午 6:31
其他

今天下午三点,国医大讲堂准时开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每个人发现美的第一感官但它也常常受到诸多健康威胁眼底病便是其中一大类如何鉴别不同眼病的症状?(包括屈光改变、眼睑病变、结膜病、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眼肌麻痹)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看东西有时清楚,有时模糊?老年性黄斑变性、血管阻塞性眼底病、视神经萎缩等眼底病如何运用中医对症治疗?眼疾应如何调护?今天下午三点请锁定广东卫生在线视频号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承办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医大讲堂》第四十期正式开讲中国第八批援加纳医疗队队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院院长刘求红教授为大家开讲《常见眼底病的中西医防治》本期健康好礼刘院长团队准备了实用的泡脚粉线上线下观众均有机会获得在活动现场的观众还将有机会体验中医药眼部理疗如揿针、耳穴压豆、眼部刮痧一起深入了解这位中医专家▼刘求红,男,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眼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5月25日 上午 6:31
其他

林克庆到云浮开展专题调研,为助推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5月21日至22日,省政协主席林克庆率调研组到云浮市,走进镇村、科研机构、产业基地等,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加快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开展专题调研。中药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事关我国种质资源安全和我省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林克庆一行首先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种质资源库,听取有关负责同志关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项目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情况介绍。随后,在中药种质资源库二期、三期选址现场,林克庆详细了解项目规划、用地指标和周边环境等情况。调研组同志在现场就相关问题交流意见、深入讨论,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卫健委、省中医药局和云浮市委市政府等单位负责同志先后作了发言,林克庆与大家一道了解情况、交流探讨。他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认识我省开展中药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立足南药资源禀赋,加强顶层设计,密切省、市有关部门与科研机构的协调联动,共同推进中药种质资源库建设,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省政协要发挥智力密集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助推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力量。■【来源:南方日报】推荐阅读
5月24日 上午 6:30
其他

中医药融入康养产业发展的时代意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扩大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发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巩固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康养产业的崛起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为传统的中医药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和价值追求,彰显了深刻的时代意蕴。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防治的需求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然而,中医药服务能力滞后于老龄化速度,健康资源总体匮乏,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服务可得性和可达性偏低。因此,我们应该主动适应时代需求,积极培育中医药融入康养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老龄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发展,满足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的健康需求,助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把握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展机遇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和手段还不够多元和有效,主要依赖政府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缺乏民间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在企业利用中医药文化与康养产品相结合来增进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抓住时代机遇,开发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需求的中医药康养产品和服务,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和国际交流,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和认知度,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中医药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动力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康养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我们应该主动顺应时代动力,推动中医药数智化发展,促进中医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中医药技术与方法的革新;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促进中医药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加强中医药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实现中医药生产制造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促进中医药与康养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全球康养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的契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挖掘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对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我国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但这些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的活力与潜力亦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和释放。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时代契机,发展好中医药的卫生资源,推动乡村健康促进工作;利用好中医药的经济资源,推进中医药与康养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繁荣;挖掘好中医药的科技资源,提升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乡村科技赋能;弘扬好中医药的文化资源,提高农民健康文化素养,实现乡村文明和谐;维护好中医药的生态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最终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担当健康中国战略和全球卫生治理的责任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息息相关、命运与共,健康已成人类共同主题。目前,全球卫生领域面临巨大挑战,全球传染病暴发,慢性病不断攀升,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人类健康形势依然严峻。中医药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宝贵财富,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应该主动担当时代责任,推动中医药融入康养产业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为健康中国助力,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增进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杨海平
5月22日 上午 6:30
其他

78+2!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名单出炉,广东有这些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推荐阅读
5月21日 上午 6:40
其他

省中医药局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启动

5月15日下午,根据党纪学习教育的决策部署,省中医药局启动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组成员、副局长柯忠主持读书班,并作动员讲话和主题发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涛作主题发言。省中医药局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利用3天时间安排,分3期举办。采取领导领学、集中研学、专家辅导、个人自学等形式,逐章、逐句、逐字,从《条例》的总则到分则、基本原则到具体规定进行学习,紧扣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进行体会交流。15日下午,举行了第一期读书班集中学习。柯忠在动员讲话中指出,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是提升全省中医药系统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有力抓手,也是今年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纪律学习的重要意义。新修订的《条例》总则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上来,深入领会党纪学习教育的要求,准确把握《条例》总则的重点,带动各项纪律的学习理解,切实维护纪律的刚性和严肃性。要把握重点关键,学思用贯通全面武装头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入领会修订《条例》的重点内容和着力方向,同学习党章结合起来,准确掌握“六项纪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准确把握《条例》政治性、思想性、人民性、严肃性、针对性、实践性的特点,真正把党的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严明纪律倒逼思想作风、能力素质、观念意识转变和提升,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深化思想认识,端正学风严守纪律力求实效。保持“知行合一”的信守之力,在笃行守纪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切实担负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预防为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实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敢于善于斗争,落实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促使党员自觉防止和纠正违纪行为,促进干部廉而有为、勤勉敬业,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推荐阅读
5月20日 上午 6:30
其他

2024年“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活动在高州正式启动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承办,茂名市卫生健康局、高州市人民政府、高州市卫生健康局、高州市中医院协办的2024年广东省“大医精诚一一中医名家走基层”(茂名高州站)暨
5月17日 上午 6:31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援疆医生钟子劭:中医呵护病患健康,真情播撒南疆大地

维吾尔族姑娘古丽的人生,因广东援疆医生的到来而改变。原本,古丽饱受睡眠不足、便秘腹胀、满脸痘痘困扰,长期精神萎靡不振,性格自卑。当她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中医科接受了援疆医生诊疗,并仔细调理后,此前油脂分泌旺盛、皮肤暗哑的脸庞,变得白皙而有光泽。“是广东来援疆的钟医生治好的,我非常感谢他!”古丽回顾这段诊疗经历时,言辞中满是庆幸和感激。▲钟子劭为当地病患看诊(受访者供图)古丽所述的援疆医生,是喀地一院中医科主任钟子劭,来自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脾胃病科。虽然他在第十批“组团式”医疗援疆人才中年龄最小,但他刻苦钻研中医、热心诊治病人。“90后”的他因医术精湛,数年前已评上副主任医师职称。2023年4月,他来到喀什援疆。这片西部边陲的土地,让他的医术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这段经历充实、有意义,我接触了很多病患,与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们一起合作,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回顾一年的援疆经历,钟子劭如是说。至诚至善救助患者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在喀地一院,钟子劭的诊室里,挂满了锦旗。“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这是患者对他的评价,也是他行医救人的真实写照。他为病患带来了健康和温暖。▲钟子劭日常查房(受访者供图)维吾尔族姑娘古丽说,“钟医生为我带来了健康、美丽和自信”。原先,她一吃饭就腹胀,严重便秘,睡眠不好,脸上长满痘痘,去了乌鲁木齐的好几家医院,试了很多偏方,治疗效果都不明显。由于身体的原因她很自卑。在同事介绍下,古丽得知喀地一院有位医术精湛的广东援疆医生,叫钟子劭,专攻中医疑难杂症,于是她挂号诊疗。诊疗后,她先吃了三天钟子劭开的中药,顽固的便秘有了改善。之后,一周一次复诊,钟子劭都会细心问诊,调整处方,古丽逐渐排便正常了,睡眠变好了,脸上的痘也少了很多,心情慢慢也平稳了。不到三个月,钟子劭把困扰她多年的病治好了。她想请钟子劭吃饭以表感激,都被钟子劭婉言拒绝。“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医生的本职工作。”钟子劭补充。▲喀什地区当地病患为钟子劭送锦旗(受访者供图)“喀地一院有个中医,从广东来的,人很年轻,治疗水平很高!”钟子劭坚持“以人为本”和“患者至上”的医疗理念,全心全意救治各族群众患者,良好的口碑也随之在当地打开。患者们将他的事迹口口相传,他的门诊挂号也变得“一号难求”。钟子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载,对多种疾病均有涉猎,在治脾胃病方面更是独树一帜。他认为,除了在中医科的病房和门诊给患者看病,还应该将中医理念渗透到各个科室,在各个科室开展中西医协同诊疗,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又能让中医科得到更全面发展。于是,他牵头开设了中西医协同门诊,与消化科共建诊疗联盟,与肿瘤科共建中西医协同无呕病房,越来越多的科室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中西医协同诊疗不仅为更多患者解除了病痛,也得到各方好评。尽心开展“湿证”研究积极搭建科研平台除了教学,钟子劭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进疆后,他发现新疆尽管气候非常干燥,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地域民族饮食习惯,当地湿证患者非常多,形成了“外燥内湿”的独特体质,这具有非常大的科研价值。在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及后方单位广东省中医院支持下,钟子劭从去年5月,开始推动省部共建中医湿证重点实验室喀什工作站的申报工作。在申请报告中,钟子劭详尽说明了在干燥内陆地区开展湿证研究的意义,阐述了通过设立工作站带动喀什中医临床和科研的发展,开创广东援疆与粤喀合作新模式的重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1月,喀什工作站获批并正式挂牌,第一年项目资金100万拨付到位,加快了推进喀地一院在中医科研领域的前进脚步。▲钟子劭作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喀什工作站建设情况汇报(受访者供图)“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喀地一院实现中医、中西医协同的临床科研一体化。”钟子说,喀地一院在广东援疆的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处于从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的重要阶段。因此,他通过工作站平台引进了各学科的专家。钟子劭首先把广东省中医院肥胖专病团队引进了中医科,在医院开设了肥胖专病的临床科研一体化门诊,医生在给病人诊治的同时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让中医科诊治肥胖症的临床和科研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同时,钟子劭还积极推动中医科完成药物临床机构(GCP)备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跟进进度、对骨干人员开展教学和培训,希望中医科尽快完成备案,这对喀地一院中医科以后的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他说。育人教学精益求精授人以渔传承医术对于中医传承,钟子劭保持虔诚的态度。“一个人的医术再高明、本事再大,能治疗的患者也是有限的,中医药事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人去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他说。中医易学,难精。学医悟性很重要,但没有名师指点,全靠自己悟,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走弯路。受教于名医的他,从小受老师“中医志诚”的理念熏陶,从医之后更是身体力行地弘扬国医,传承国粹。▲钟子劭把中医医术传授给喀什本地医务工作者麦丽柯扎提是钟子劭在喀什的另一个“徒弟”,每周都跟他一起出诊。钟子劭在门诊过程中将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浅出,说理透彻,思辨明晰,让麦丽柯扎提诊治脾胃病的临床水平有了提升。这一年,钟子劭经常鼓励身边的同事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探索新的方法,在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他还经常指导其他科室的科研项目,根据各个科室的研究基础和科研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设计课题,指导他们写科研申报书,结合临床开展课题研究,帮助相关科室从临床型科室转变为临床科研一体化科室。一年援疆期限已满,钟子劭医生对喀什有了很深的感情。“众多患者因为我们的帮助而解除了疾苦,彰显了中医医疗的力量和温度。同时,当地医护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他说,在未来的工作中会将援疆的经验和收获应用于实践,尽管工作的轨道又回到了广州,但是他仍会记住喀什这片广阔的土地,不忘尽心救治病人、传承中医医术的使命。■【来源:南方+】推荐阅读
5月15日 上午 6:30
其他

在创新阐释中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

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卫生健康文化进入新境界、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健康福祉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医药文化建设,加快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是破题点也是着力点。要加强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创新阐释。一是加强时代化阐释,将传统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提炼现代化建设智慧与创新理论。要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中“仁、和、精、诚”的价值理念融入现代医院建设,以深厚人文底蕴创新管理思维。要积极从中医药文化的创新视角探索实践智慧。例如,以中医“天人合一”“阴阳自和”的生命自然观念涵养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二是加强大众化阐释,要以人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提高对于中医药独特健康文化的认识水平。要以平易、朴实的科学理念,解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存在的疑点与困惑,大力普及中医药保健理念和方法。三是加强数字化阐释,赋能中医药文化数字创新,推进“中医药+科技”融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中医药文化世界,以“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形式让人们感受不同朝代名医生活的环境,纵向引导人们领略不同时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古籍数字资源建设,以数字化帮助古籍走出“深闺高阁”。要构建中医药文化发展创新体系,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空间。一是拓展中医药文化服务供给。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体验馆等建设,以场馆为载体举办中医药文化陈列展、艺术展等,全面反映中医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鼓励“中医+养生”等年轻化产品孵化,借助“养生”年轻化热潮,设计更多形式新颖、理念创新的中医药文化产品。鼓励各地结合区域特色中医药资源打造“中医+美食”“中医+旅游”“中医+康养”“中医+研学”等特色项目,以中医药非遗小镇、中医特色文创街区等的建设培育全新业态。二是繁荣中医药文艺精品事业。加大中医药文艺精品创作,以纪录片、动漫、文艺作品等形式讲好中医药老字号故事、学术流派传承故事、古代及近现代医药学家等故事,用温暖真诚的视觉力量和内容构造,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久历史。三是推进中医药文化育人创新。确立以中医文化自信为特色的育人理念,走好育人新路。要充分挖掘、整理传统哲学、中医经典中极具价值的中医方法论原理、文化价值核心,与学校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实践活动等有机融合,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使中医药文化自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阵地,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一是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形成线上线下传播矩阵,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空间。聚焦新媒体传播所具有的快捷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秉持“内容为王”原则,积极利用短视频、H5等传播新形态进行创作,实现文化内容传播效能最大化。精准设计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动漫IP,从“二次元”空间讲述中医药文化故事、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提供中医药文化健康服务等,增进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二是形成中医药文化传播合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学院、医疗和科研机构等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力量,构建以中医药成果探索、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为核心的合作模式,发挥各大主体为中医药文化智库建言献策的作用。要注意调动青年群体传播主力军的作用,利用其“互联网原住民”的网感和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吸引同辈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三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等共建海外中医中心等平台,加快产学研国际化合作。积极承办中医药文化国际会议、国际论坛等大型活动,加强国内外交流互鉴。加快打造具有权威性、影响力的中医药海外传播官方品牌,面向不同语种和文化背景的受众,转换话语方式、调整传播策略,切实消弭海外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误解,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王雨莎
5月14日 上午 6:31
其他

南方中西医举办庆祝护士节系列活动:传提灯薪火,承仁心仁术,表先进典型,学传统疗法

国际护士节为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树立敬业爱岗的护士形象,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同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进一步促进广东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5月10日,在第113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学术会议厅举办中医护理传承创新师承仪式暨传统疗法专项培训班。广东省中医药局医政处处长郭洁吾,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周瑞坚,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陈旭坚、院长杜庆锋,南方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海珠区社区及帮扶单位代表,医院中层干部及受表彰集体和个人代表出席本次活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助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本次活动包含中医护理传承创新师承仪式和传统疗法专项培训班,来自海珠区各社区服务中心、帮扶单位的40余名医务工作者将紧紧围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为期两天的传统疗法专项培训班学习。▲省中医药局医政处处长郭洁吾致辞郭洁吾处长在致辞中指出,广东省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致力于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本次培训班的开展,将进一步促进广东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带到紧密帮扶单位和海珠区各社区服务中心,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个性化的中医药护理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在广东省的全面发展。▲医院院长杜庆锋致辞杜庆锋院长对本次师承仪式及培训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致以节日的问候。他指出,本次活动旨在发挥医院“传帮带”作用,提高基层群众就地就医的可及性,促进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他希望各位学员珍惜本次交流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身能力,为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做出应有的贡献。▲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周瑞坚致辞周瑞坚副局长对此次培训班的开展寄予殷切期望。他指出,本次培训活动既是海珠区卫生健康事业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中医护理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通过跟师、理论学习、工作坊等多种方式,社区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娴熟掌握先进的中医护理理念和技术,提高中医护理服务水平,带动海珠区中医护理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举办拜师仪式,表彰先进个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拜师,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份厚重的传统,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活动现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拜师仪式7名弟子向师承导师行跪拜礼、递交“拜师帖”、奉赠束脩六礼、呈敬礼茶……师生用最传统和最庄重的仪式坚定传承发展中医药国粹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护士节前夕精心组织中医护理传承创新师承“拜师”仪式,旨在通过“师带徒”的模式,培养基层中医护理人才,大力推广“简便验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百姓。接受拜师的7名中医护理师承老师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当中5名是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名是省级中医专科护士。而7名弟子分别来自海珠区的3个社区服务中心(赤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凤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家紧密型帮扶单位(鹤山市中医院、潮州市中医院、五华县中医院、高州市中医院),她们均是从所在单位通过层层遴选脱颖而出的基层护理骨干。“我们一定恪尽职守、悉心传授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毫无保留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希望她们能够把中医适宜技术传承并推广,不断发扬光大”,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医院妇科护士长黄波说。▲医院党委书记陈旭坚宣读表彰文件会上,现场表彰了一批优秀护理工作者和集体。陈旭坚书记宣读了《2023年度优秀护理工作者表彰通报》,并向全院护理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充分肯定医院各项护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希望全院护士在医院发展的新征程中,牢记使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展现新风采,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活动由医院党委副书记皮玲主持。▲表彰优秀护理工作者▲党委副书记皮玲主持开幕仪式传提灯薪火,承仁心仁术,学传统疗法,护人民健康。本次活动不仅发扬了中医护理的优良传统,更是为中医药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了中医适宜技术的影响力,为培养新时代中医护理人才提供了生动实践。■【供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推荐阅读
5月13日 上午 6:30
其他

省中医药局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

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关于党纪学习教育工作的安排,省中医药局党组及时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和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部署启动我局党纪学习教育工作。印发党纪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等要求,指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局党组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走在前、做表率。4月18日,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领会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夯实思想根基。局机关各基层党组织按要求全部启动学习教育工作。目前,省中医药局已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重点工作分工安排,推进责任落实。局机关各级党组织按照党组总体要求,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主要内容,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采取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以案促学、以训助学等方式方法,精心组织实施、深入推进学习教育,落实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推动形成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合力。■【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推荐阅读
5月11日 下午 3:01
其他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发展关键

人才是第一引擎,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探索建立中医药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制度。强化和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全中医药人才多渠道培养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备坚定中医信念、系统中医思维、深厚中医理论基础和扎实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高等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渠道当前,中医药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高校中基本是相似的,如何鼓励特色与创新,避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福州工作,期间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时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大学的专业布局不是越多越好,不能求全,而是要打造特色和优势学科与专业,以符合社会需要。尤其是中医药教育,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师资门槛,专业实践性强,特别需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来培养中医药人才。各个院校应找到合理、清晰的定位,立足学校实情,优化学科布局,办好优势专业,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主要培养岗位胜任力强的中医应用型人才。同时,鼓励各高校建设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以点带面,推动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发展,从而整体提升中医药院校办学水平。要特别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需加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注重加强中医临床教学能力建设,加强中医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教学能力,打造一批中医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除此以外,还应推动建设中药传统技能实训基地和教学实验培训基地,不断强化中药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力度。继续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补充《“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综合医院对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在新医科、大健康背景下,“西学中”教育应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西”的范围不仅仅是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还包括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口腔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以及基层医生。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中医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一定的中医临床能力,还包括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人文关怀水平、整体思辨能力、中医治未病思维等。中医药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怀与丰富的传统文化,对临床医生进行中医教育,不仅是临床医疗实际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需要,可使他们深切感受大医精诚的中医情怀与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目前,西医医护人员使用中成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需要经过相关培训。如何使西医临床医生和护士在短时间的培训后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关键是要构建医院非中医类别人员的“西学中”教育科学培养模式。此外,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是党和国家时刻关心、倾力支持的重要事业,防止因病返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均是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发起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其中如何加大农村医疗方面的保障,让老百姓的健康卫生需求得到满足,变得尤为重要。而且,我国已逐渐进入老年社会。人口老龄化导致慢病人群大量增加,应对这些老龄社会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单靠县以上的医疗机构难以应对。医疗卫生的重心需要下沉,要依靠乡镇卫生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共同完成这些工作。而现实情况是基层医生医疗水平在整个医疗队伍中相对偏低,大部分基层医生都有加强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和提高临床技能的诉求,基层医生不能获得良好的医学教育资源是导致目前医疗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进一步重视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从政策法规上统筹规划,为建立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并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训列入继续教育重点支持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培养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做到“小病能治、大病能识、重病能转、慢病能管”,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满意的医疗健康服务,能在基层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有“温度”的基层医疗健康守护者。师承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特色方式《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持续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中医药行政职能部门应在政策上科学细致部署,在名老中医遴选、师承人员选拔、规范化管理与考评以及师承后职业资格确定等方面做好制度保障。师承是古代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方式,师承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跟师者可以快捷地学习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专长绝技,灵活性较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取代了师承教育成为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然而,师承教育依然有其独特作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优化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要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在人才评价和人才培养方面为各层次、各领域、各类型人才提供保障和支持。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具有重要作用。人才评价要遵循中医药发展基本规律,分类评定中医药各种人才,并鼓励破格评定创新性人才。遵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岐黄工程打造岐黄学者品牌,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培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人才评定应该遵循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规律,真正通过培养和评定一批德医双馨的领军人才来带动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中医药学跟其他学科和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它具有文化性、经验性和传承性。中医药人才的评价要遵循中医药基本规律,着力解决人才评价中“三唯”(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分类评定各种类型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人才大体可分为四类:临床、教学、科研和服务型。临床型大多在医院,教学型和科研型主要在院校,服务型主要在企业。中医药人才评价标准应进行系统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人才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也不能“一顶帽子戴到底”。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分类评价对于中医药人才评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有发展的空间。高校的职称评定中科研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因此,高校教师一般都会重视科学研究。但中医药院校教师在医院、诊所坐诊的情况也非常普遍。作为高校教师基本职责的教学往往不能获得与临床、科研同样的重视。实际上,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兴衰。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大多只分临床型和科研型两类进行评定,没有评选教学型领军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应是教师的主要工作,科研能力是加分项,不应成为教师工作的必然选项。院校一般都有专门的科研工作岗,这些工作人员应成为院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对于一般教师而言,教学能力应是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进行分类人才评定时可加上“教学型”,根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比赛获奖、教研论文、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课程建设以及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来进行综合评定,旨在选拔教学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将本科教学评估、中医学专业认证、国家级中医学类一流专业认证结果、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中心、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教师讲课比赛成绩等纳入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并开展动态质量监控。科学的人才评定制度,对于引领整个事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健全的名中医、基层名中医评选机制。改革完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赋予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管理制度。因此,应对临床、科研、教学等各类人才进行分类评定,单独评价,临床型以会看病为主,科研型以会做科研为主,教学型以会教书为主。同时,德才兼备也是所有人才评定的前提条件,中医药人才评定应充分考察评选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探索推进轮岗制与职称评审相衔接。适当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表彰奖励评优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这些都体现了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的多维化。破格评定确有专能的创新性人才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关于健康与疾病防治知识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性、复合型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亟须培养规模较大的确有专能的创新性人才,尤其是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一方面,“民间有高手”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掌握中药传统炮制技能、确有专长或临床疗效明显的中医药人才,不能简单用学历、论文和职称来进行评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甚至破格评定。因此,需要深化人才评定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中青年创新型人才是发展中医药事业急需的资源,这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短板之一。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中医药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何清湖
5月11日 上午 6:31
其他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为有效扩充重症医学医疗资源,优化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实现区域重症医学服务均衡发展,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能级匹配、布局合理、服务优良、平急结合”的总体要求,明确2025年末和2027年末预期目标。第二部分持续完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网络。提出依托“双中心”、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分层分级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网络。第三部分着力加强重症医学专科能力建设。明确通过合理增加床位设置、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服务模式四种途径加强重症医学专科能力建设。合理增加重症医学专业床位设置。统筹重症医学医疗资源规划与布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包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应当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二级以上传染病、儿童专科医院应当建设重症监护病房,按标准新增一批重症医学科床位,满足大规模紧急救治需求。符合条件的二级以上专科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并申请增加诊疗科目。医疗机构内各专科ICU床位,配备满足综合重症救治需要的监护与治疗设备,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可迅速投入重症患者救治。医院应当按照平急结合原则,储备一批可转换ICU床位,选择适宜的独立院区、病房楼,按照感染防控要求,对其内部病房进行改建,配备满足重症救治设备使用所需的供氧和供电设施,以及呼吸支持、抢救和监护等设备,确保能够在24小时内转化为重症专业救治床位。到2025年末,三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传染病和儿童专科医院综合ICU床位占比、专科ICU床位占比和可转换ICU床位占比分别不低于4%、2%、4%;到2027年末,上述指标分别不低于4.5%、2.5%、4.5%。到2025年末,二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和儿童专科医院综合ICU床位占比、专科ICU床位占比和可转换ICU床位占比分别不低于2%、1%、2%;到2027年末,上述指标分别不低于2.4%、1.2%、2.4%。完善重症医学科服务模式。在夯实重症医学基础上,强化易发生或转进为重症疾病的预防、早期预警与识别,关注早期康复、改善疾病预后。鼓励重症医学科创新多学科诊疗模式,吸纳感染、中医、康复、药学、营养等团队参与,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加快推进“互联网+”、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服务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月10日 上午 6:30
其他

“中医生活化”丰富中医药时代价值

中医药是具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中华文明元素之一,已充分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医生活化”是中医药学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是中医药守正创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生活化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百姓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与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世界观契合。因为,中医药学秉承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来建构其对人体生命的认知,《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通过“气”而天人合一,天、人与万物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个体生命的健康与其所在的自然、社会、人际环境的和谐休戚相关。中医药基于天地“通天下一气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认识中草药,《本草纲目》说草木“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有五形焉、五气焉、五色焉、五味焉、五性焉、五用焉”,中药以其“四气五味”的偏性来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而达到治愈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中医既是传统的,又是新的,中医用的每一味药都是历代医家临床反复探索、验证、提炼总结的,每一味药又都是产地在某一气候条件下的特定时节采收、制备的。中医药从理念到所行所用都浸润在有历史厚重感的生态文明思想中,中医生活化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思想具体可感、入心受益。中医生活化为百姓供给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所需的“营养品”,提供疗愈身心的良药。以中医药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邃博大的人格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形成健全人格的“营养品”。中医药文化具有人格教育的作用,其作用并不专为心理问题而设,而是会带来生命的整体提升和超越,认知提升了,思想转变了,心胸开阔了,身心也会越来越健康。如“乐天知命,故不忧”的人生态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维,“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勤求博才,厚德济生”的情怀志趣,“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实践精神等,都是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的有利资源。中医生活化倡导慈孝相承、老安少怀的民风、家风,秉持顺时有节、施养施治的理念,富含带有艺术性、技能性和生活气息的具体方法,促使个体奉行孝道、忠诚和诚信,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进而营造全社会友善、诚信、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助益身心健康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中医生活化体现在遵循“和”的核心原则,将中医药健康文化运用于饮食、运动、起居、形神等方面。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黄帝内经》为中医生活化指明了基本原则,其中,饮食宜少、杂、淡、温、慢,起居有常,即按照时辰阴阳变化的规律来作息,如睡子午觉、春日夜卧早起等;不妄作劳,即运动、劳作不宜太过,可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形与神俱,即生活中身心兼顾,又以修心为第一要务,心静而身安,神宁则寿长,进而心宽体健、身心和谐。中医生活化遵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核心原则,生活化举措宜与天地阴阳变化的大规律相吻合、和谐,做到不偏不倚,既不太过、也无不及,顺时、适中、恰到好处。中医生活化为中国式健康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日用技术和工具。《黄帝内经》讲述了砭、针、灸、药、导引、按蹻等六大类系统化的治病疗养技术,发展至今天还有更多的先进技术被创生出来。这些中医药技术、工具多秉持生态文明之思想,取于自然、归于生活,基于中医整体变易的生命观而取效,效法阴阳、中正和平,遵循仁和精诚的价值观,哪怕是生活化的取用,也谨守安神定志、审谛覃思、手如握虎的医德精神。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正为增进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中医生活化”也将为中医药的传承传播、国际交流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力量。■【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罗浩
5月9日 上午 6:30
其他

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满足民众健康需求,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和服务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是“守正创新”的核心。第二,应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特别是以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为核心的诊疗模式,“天人合一”“形神统一”“脏腑和调”的整体思维,“生、长、壮、老、已”的动态生命观,“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动态平衡观,以及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注重发掘中医古籍文献精华,深化基于人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临床研究,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与实践,是“守正创新”的关键。第三,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注重人“象”与“道”的把握和“证”与“术”的综合应用,司外揣内、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有效实现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是“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第四,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精准医疗与整体思维结合的诊疗模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财富,是“守正创新”的有效途径。第五,致力营造珍惜、热爱、享受与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有效服务民众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周期、颐养天年是“守正创新”的根基。如何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当利用好丰富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完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系统,激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机和活力,不断拓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领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含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针灸、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以及藏、蒙、维、傣、回、壮、畲、瑶、苗、侗、彝、布依、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医药代表性项目,能够适应与满足民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养生、养老、康养与生活、旅游融合,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修身养性、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有效提高健康人群的数量与质量。通过康养、文化与旅游等形式展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提高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应用率与影响力,增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活力,实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传播与转化利用,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其次,要注重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推进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确保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建设一批具备良好条件、管理规范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站,整理、挖掘、继承、推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技术专长,构建有效传承与推广机制与模式,培养一批学术领先、医(技)术精湛、品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设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与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再次,打造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满足民众多元健康需求。随着“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医药深度介入疫情预防、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开发具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中医药文化体验与康养旅游、中医药会展等旅游品牌,打造一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养旅游示范区、精品线路、特色小镇(街区),汇集一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健品、化妆品、保健器械等旅游商品,创作一批有中医药文化内涵、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有中国风情的文化创意产品,提供高端医疗、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商品消费、养老服务、中药植物园、制药过程参观等特色旅游项目,实现中医、中药、养生、药膳、种植、采摘、观光、拓展、度假等广泛融合。总之,深度挖掘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各板块内容,构建多渠道、宽领域、多形式、高层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新格局。最后,发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作用,服务人类健康,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思维。要以满足健康需求为导向,练好“内功”,扬长补短,着力培养医德高尚、临床能力强、科研水平高、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海外中医药服务基地,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与优质服务,提高人类健康的质量和水平,以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人类健康,有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智慧与实践魅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摘编自4月30日《光明日报》),作者:曹洪欣】推荐阅读
5月7日 上午 6:30
其他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走进乐昌市廊田镇中心学校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健康素养,近日,由乐昌市卫生健康局和乐昌市教育局主办,乐昌市中医院协办的“杏林春暖传薪火
5月6日 上午 6:31
其他

第七期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岐黄论坛成功举办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广东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4月23-24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暨南大学中医学院联合主办,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七期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岐黄论坛”在广东广州顺利召开。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刘涛,暨南大学副校长张荣华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平教授、青委会刘德文秘书长、朱勇副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特聘助理刘玥教授、暨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处处长高昊教授、中医学院院长朱晓峰、党委书记金学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专家、青年学者应邀参加会议。论坛开幕式由朱晓峰主持。
4月30日 上午 6:31
其他

英国病人点赞东莞中医,“要把中医大力推广给朋友”!

远在英国的德罗兹德克先生时不时和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护人员联系,就困扰他30多年的特异性皮炎后续治疗问题进行咨询,跨越小半个地球的问询背后是他对东莞中医的信赖。今年年初,德罗兹德克先生来到东莞和妻子团聚。他的妻子是中国人,定居在东莞松山湖。因此,每年年中及春节,德罗兹德克先生都会从英国赶来东莞居住两个月,夫妻俩都非常喜欢东莞。2月6日,春节前几天,因为腰痛,德罗兹德克先生在妻子陪同下来到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中医师叶嘉艳接诊后进行了详细问诊和检查,德罗兹德克先生后背上的皮疹引起了她的注意。德罗兹德克先生表示,他今年45岁,患特异性皮炎30余年,小时候就确诊了此病。发病时全身会出皮疹,瘙痒难受。这些年一直口服西药治疗,但效果欠佳,还是会反复发作。此外,他还有哮喘病史。结合德罗兹德克先生病情,考虑胃阴亏虚、脾虚、肺卫不固,叶嘉艳给予“补中益气,滋阴安神”,治疗方面给予中药内服、针刺、艾灸治疗。——这是德罗兹德克先生第一次接受中医治疗。2月23日,德罗兹德克先生到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复诊,皮疹比以前减退不少,瘙痒明显减轻,腰痛缓解。叶嘉艳察看他的舌苔裂纹较前稍减少,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继续给予针刺及艾灸治疗。3月1日,再次复诊时,医生为他加了滋阴清热和胃等中药煮水口服,并继续行针刺、艾灸治疗。
4月29日 上午 6:30
其他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心悸经验

益气养阴,安神定志
4月28日 下午 3:00
其他

广东三地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名单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同意北京市东城区等54地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通知》发布,广东有三地入选,分别为深圳市、佛山市和中山市。具体通知如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同意北京市东城区等54地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通知国中医药综函〔2024〕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实施《中共中央
4月26日 上午 6:31
其他

经验交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共筑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南方医院依托既有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群,确立“大南医、大中医”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中西医协同发展新高地。一、中医药学科发展积淀深厚,西医平台实力雄厚支撑有力1958年南方医院成立中医科,1975年大学组建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是全军唯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也是全军最早的中医药研究所;现拥有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风湿病)诊疗中心,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等国家级中医药学科平台;拥有以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等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累积研发院内中药制剂40种,包括“三九胃泰”“正天丸”“尿毒清颗粒”等知名中成药。医院现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单位、国家疑难病症(肿瘤)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单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委省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等;设有器官衰竭防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慢性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广东省肾脏病、肝脏疾病、创伤骨科研究所及南方消化病研究所等;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西医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48‰;是国家CFDA首批认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为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举办“2023年国家区域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联盟高质量发展大会二、重构医学发展模式,构筑中西医协同发展新高地(一)强保障:统一中心思想,规划硬件设施,强化中西医学科发展条件建设。成立由院长挂帅的中西医结合建设领导小组及中西医建设规划办公室,建立专项工作例会制,全方位构建中西医协同发展管理体系,将“中西并重、协同发展”做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定位;优化完善中西医结合病房、门诊及传统疗法诊疗中心等基建布局,加快装修改造工程进度,为推动中西医学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广东省名中医吕英教授传承工作室在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挂牌成立(二)创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开展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促进中西医协同疗效提升。试点运行“运动损伤、创伤术后康复、心脏康复”等疑难病中西医联合门诊、MDT诊疗;组建进驻病房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肝病、康复医学团队,促进中医与康复技术融合,在围术期快速康复、心脏康复等领域实现有效运用。持续探索“中医专科门诊+西医病房”模式,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三)强学科:以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种解决能力为导向,加强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建设。遴选打造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脑病、肝病、脾胃病、康复等六大中西医结合优势专科群,推进医教研多维协同,围绕优势病种开展协同攻关、协同诊疗,开展多学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头痛(偏头痛)、心脏康复、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等方面,形成多个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得到国家主管部门推广。(四)重传承:创新师承与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新思路。打造以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名中医领衔的名医集群工作室,加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经验的总结继承。创新开展全科住培“西学中”及“西—中”联培研究生专项计划。派遣西医专家参加全国西学中研修项目,着力提升临床医师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影响力,在广东、甘肃、陕西、海南等地建立国家、省、市、县、社区五级传承分基地,共举办师承培训班30期,国内外授课300余场。(五)扩影响:依托国家级学科平台服务基层,提升中医药影响力。依托国家区域诊疗中心专科联盟等学术平台,每年举办国家、省级继教项目及学术会议50余场;搭建风湿病、脑病、亚健康等中医药传播及医患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大型义诊活动,派遣专家赴新疆喀什、江西赣州及广东云浮、四会等地开展帮扶工作。开展社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题健康宣教,累计263场次,着力提高基层群众预防保健意识。(六)出成果:守正创新,促进转化,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学能力。2023年度,成功研发防治疫病的中药复方“抗瘟解毒颗粒”并获批院内制剂备案,“常通口服液”获“岭南名方”入围品种;获中医药类国家级课题立项14项、省级课题30项、专利授权3项、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89篇。■
4月24日 上午 6:31
其他

经验交流|佛山市:以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 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2年,佛山市被省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试点,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试点工作方案,2023年6月,以市府办名义正式印发试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围绕“中西医协同、健全医保政策、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大改革主题,积极实施“三融合四提升”七大工程(推进中西医、中医中药、中医医保等三大主题“融合”发展;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科研创新提速、中医药人才队伍提优、中医药文化传承提振等四大“提升”工程),全方位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中西医共发展,提升服务新水平一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四名”工程不断促进佛山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佛山市中医院获批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获得中央财政1亿元补助;加强国家、省、市级中医专科建设;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动院内制剂创新、转化。制定印发《佛山市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中西医协同政策机制,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2023年,佛山市中医类医疗机构有480家,同比增加19.1%,全市中医床位数为7288张,占全市医疗床位的17.25%。全市中医诊疗量占比23.6%,同比提升4.0%,中医住院服务人次增长18.46%。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增加339人,占比提高0.26个百分点。中医门诊服务人次1991.11万人次,同比增长28.89%,占全市诊疗人次的23.60%,占比同比提升3.9%。二是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扎实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管理和专家团队“双下沉”,落实分级诊疗、出诊带教、基层中医馆(阁)内涵提升建设,不断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市),南海区已率先通过省级评审,顺德、高明两区今年将正式提交评审申请。全市中医馆内涵建设占比达52.5%,中医阁建设占比为16.7%,提前完成省“十四五”目标要求。二、增项目强扶持,医保赋能新高度一是开展专项梳理和论证。佛山市医保局组织医疗机构开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工作,新增17个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上报省医保局审核。▲佛山市优化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定价与调价管理课题开题会二是优化调整中医优势病种扶持政策。新增3个具有佛山特色的中医优势病种,并结合实际情况,降低准入条件,对未达到中医优势病种准入条件的“手法复位”病例给予定额拨付。三是支持医院中医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积极推动组织医疗机构申报,将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治疗性中医制剂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将“岭南名方”入选制剂纳入医保目录及单独支付药品范围。三、促升级强监管,中医产业新提升一是助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2月,佛山市举办首届中医药产业展旗峰科创大会,邀请11位院士、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领导及医药领域相关专家出席,为佛山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把脉问诊,各大研究院、高校和新兴产业企业签署重点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中医药健康领域的产业应用。▲佛山首届中医药产业展旗峰科创大会二是加强中药全产业链质量监管。引导佛山市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实施“标准领航”战略,通过积极申报产品工艺处方的国家标准、省标,抢占“产业发展话语权”。目前,佛山药企获批省标284个、国标233个。指导多家中药生产企业开展中药材种养殖基地GAP体系建设。目前,已制定体系建设技术文件,试点工作推广到4家中药生产企业,实现中药质量“从种子到产品”全链条管控。2023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产值约为795亿元,其中中成药生产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产值257.93亿元,占比32.5%,同比增长13.7%。■【来源:佛山市卫生健康局】推荐阅读
4月19日 上午 6:31
其他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期检查获“优秀”评价

近日,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举行,实验室建设成果显著,中期检查获“优秀”评价。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介绍,实验室通过聚焦湿证与重大疾病紧密结合开展研究,不断创新机制、突出岭南地方特色,现已建设成为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重大项目立项、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学术委员会审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主持。专家组一致通过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认为实验室经过过去一年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湿证标准体系,建立了万人湿证自然队列,构建了果蝇及小型猪湿证相关动物模型,建立多组学共性技术平台,开展了系统的临床研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实现新药转化,建设成果显著,完成了本年度考核指标。实验室中期考核获“优秀”等次。学术委员会审议同意增补国医大师林毅教授为本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会上举行了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批工作站授牌。实验室主任陈达灿教授为新设立的广州工作站、珠海工作站、山东工作站、内蒙古工作站和喀什工作站授牌。这标志着实验室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研究的区域合作与发展。■【来源:南方都市报】推荐阅读
4月18日 上午 10:01
其他

四君子汤,为何被称为益气健脾第一方?省名中医为你揭秘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伤,乃百病滋生之源肝胆脾胃密切相关肝藏血主疏泄,胆贮存排泄胆汁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胆、脾、胃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四君子汤、葛根芩连汤、四逆散等方剂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中四君子汤更是益气健脾的基础剂平平淡淡的四君子汤为何能“平淡之中出神奇”?脾病(肠病)有哪些用药特点?慢性肝病如何治疗?如何顾护胃气、养肝?本周六(4月20日)下午请锁定广东卫生在线视频号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承办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医大讲堂》第三十七期正式开讲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刘凤斌将为大家带来《中医药防治脾胃肝胆疾病》与你一起抽丝剥茧揭开消化系统疾病背后的秘密本期活动的健康好礼是颇具“中医药”特色的茶饮和香囊线上线下听课的观众均有具有机会获得在活动现场刘教授将为大家演示贴敷治疗届时将邀请现场观众上台体验一起深入了解这位中医专家▼刘凤斌,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脾胃病研究所所长、白云医院党委书记。先后任脾胃科主任、国家区域脾胃病华南诊疗中心主任、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脾胃消化整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分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世界华人生活质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丁颖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广东医师奖。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30项,获省部级奖励一、二、三等奖共12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SCI
4月18日 上午 6:30
其他

经验交流|茂名市:打好组合拳,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茂名作为一座以晋代名医“潘茂名”命名的城市,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中药资源,群众种植南药的历史由来已久,中药种植面积一直位居省内前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坚持把南药产业作为“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抓手,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高位推动,加快中医药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扩大茂名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专题研究中医药综合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一是高规格领导。茂名市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一把手任副组长的化橘红、沉香产业提升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相关工作开展。二是高标准谋划。印发《茂名市化橘红产业提升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合力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高起点推进。市级成立全省首家地级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心,各县区也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同时每个南药产业各成立1个专班,统筹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组织召开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推进会议二、做强“一产”,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压舱石茂名市委市政府以“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为引领,大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南药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中药产业品牌,化橘红为岭南八大道地药材之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州为“中国金牌龙眼之乡”、化州为“中国化橘红之乡”、电白为“中国沉香之乡”。一是加快推进以化橘红为龙头的南药产业发展。成功创建化州市国家级和省级化橘红现代农业产业园、电白区省级沉香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广东省中药材产业化基地以及高州市桂圆生产加工基地。二是规模化发展种质种苗繁育基地,扩大中药种植面积。在化州市平定镇等地建设完成5个500亩以上的化橘红生态高效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造规范集约的沉香种植示范区,开展沉香种质资源普查及保护工作,建立沉香种质资源中心,建成电白优良沉香种质资源保护采穗园基地。至2023年底,茂名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年产鲜果6万吨,干果1.2万吨;沉香种植林木面积23万亩;龙眼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产量49.18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50%。▲电白区沉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做精“二产”,打造中医药产业生产链“金字招牌”打造“金字招牌”,推进中药产业标准化建设。一是促进沉香生产有标准可依。制订“电白沉香燃香”“电白沉香精油”“奇楠沉香的造林技术规程”“电白沉香”“奇楠沉香苗木繁育技术规范与质量分级”五个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实施。二是全面建立化橘红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相继发布《化橘红可追溯编码规程》《化橘红烘干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搭建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品追溯平台,化州化橘红实现一码溯源。三是大力推进化橘红药食同源申报工作。去年4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化橘红药食同源进行论证并予以通过,等候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批复。去年11月,化橘红胎成功进入《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化橘红胎地方特色食品标准发布。目前,茂名市化橘红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1542家,其中加工企业384家,药字号4家,食字号10家;产品系列60多种。2023年,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达102亿元,沉香产品链年产值近40亿元。四、做活“三产”,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产业文化建设一是开展南药金融服务。出台“金融支持化橘红十七条”,创新成立“化橘红”特色银行,建立以化橘红产业链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二是擦亮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沉香博物馆,开辟沉香特色步行街,兴建“中国沉香第一墟(村)”,打造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沙垌国际沉香城”。三是传承弘扬潘茂名中医药文化。解读潘茂名健康密码。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率达到100%。潘茂名传说、化橘红中药文化、传统香制作技艺(电白沉香制作技艺)成功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中医正骨疗法(郑氏中医正骨)和八卦耳疗成功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全市建设10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实现5个区(县级市)全覆盖。其中,高州市分界镇中心卫生院被评选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来源:茂名市卫生健康局】推荐阅读
4月17日 上午 6:31
其他

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 2024年第一期培训演练圆满完成

4月13日,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举办了2024年的第一期紧急医学救援与卫生应急管理新进展培训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授课,来自省内14家中医医院的40多名队员参加培训。本次培训演练内容包括基础生命支持和创伤生命支持,止血包扎技术和脊柱搬运技术,E-fast
4月16日 上午 10:01
其他

经验交流|中山市:高质量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国家示范

近年来,中山市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契机和主要抓手,统筹全市资源力量,推动全市中医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努力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中山方案”。一、强组织,中医药资源快速扩容提升一是顶层推动强有力。中山市委、市政府出台项目行动方案等多项支持政策,成立市委书记、市长领衔的项目领导小组,组建项目专班,高规格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暨项目推进会,市委书记、市长出席,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开展校地合作。二是财政支撑添动力。2018-2022年,中山市财政共投入39亿元发展中医药事业。2023年,市财政投资5亿元,建设市中医院综合楼,新增医疗科研用房7万㎡。在财政的强大支持下,近年来全市中医机构、床位、医师等年增长超11%。三是人才引育汇智力。全市有省名中医10人,2023年新授牌8个“国字号”“粤字号”名中医工作室,新建30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挂牌成立市杏林学院,开展“千名医师西学中”;启动中医类别医师扩增行动,2023年中医类医师扩增超441人。四是产业发展增活力。全市中药企业30家,产值规模50亿,拥有沙溪凉茶、中智药业等知名中医药品牌。中智是中药破壁行业标杆企业,主导提高30多个中药法定标准。▲2023年中山市中医药大会暨项目推进会二、优结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一是持续优化布局。在全省较早建成市、区域、镇街、社区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四大片区均设立区域中医医院,镇街医院和社区“中医馆”100%覆盖。二是持续补短提优。2023年新增1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镇街医院100%设立中医临床科室。完成10个“中医馆”再提升和42个“中医阁”建设。三是持续惠民便民。建成市级中药配剂中心,为群众调配、煎煮、免费配送中药超400万剂。超过三分之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智慧中药房服务。三、富内涵,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一是高水平中医院建设成效显著。中山市中医院是国家示范中医院,年诊疗人次超240万,2022年国考排名提升至全国第五十二;陈星海医院是全国首家粤港合资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港澳药械通”首批试点医院。二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硕果累累。2023年以来,中山市新增中医类省级重点专科1个、特色专科3个,5个专科入围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项目推荐名单,累计建成中医类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24个。2023年全市引进岐黄学者许能贵、卢传坚等一批高水平团队,中医药科研立项占比同比增长6%。累计挖掘整理89种疗效突出的特色中医技术,形成107种中药院内制剂。三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以中山市中医院为龙头,建成4个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100%能开展8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四是中医药文化交流异彩纷呈。中山市中医药文化馆吸引海内外访客30万人次,获多个国字号荣誉。中山市中医院2023年获评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设单位,医院公众号影响力连续5年居全国中医医院五强。▲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中山分中心揭牌四、重创新,中医药工作机制鲜活有力一是加快工作模式创新。治未病“中山模式”和中西医协同发展入选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主题。引进王琦院士团队,建设区域治未病中心。建成5A级、4A级治未病指导中心各1家。二是加快中西医协同创新。建成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科室各10个,形成“一院一品牌”,市妇幼保健院推出“纯中医儿科病房”,市精神病院引进权威团队打造中医情志病诊疗和科研中心,陈星海医院引进香港资源打造中西医结合精准肿瘤诊疗中心。三是加快医保支付方式创新。在全省、全国实现5项中医医保支付方式创新,构建中西医兼容的DIP支付体系,获2022年省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案例,同一疾病中医治疗费用比西医降低31%,个人负担降低25%。2023年加快构建“多元系统价值”中医支付方式体系,在精神卫生等领域推出一批创新举措。四是加快大湾区中医药交流合作创新。陈星海医院每年服务港澳患者超8000人,2024年成为被香港新增纳入“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的7家大湾区医疗机构之一;与香港综合肿瘤中心合作,为粤港两地患者提供跨境医疗无缝衔接服务。市人民医院加快推进与澳科大联合培养中医药博士项目。■【来源:中山市卫生健康局】推荐阅读
4月16日 上午 6:31
其他

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2024年年会及中医药分会论坛在雄安举行

3月30日至31日,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2024年年会在河北雄安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此次年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总结交流2023年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进展成效,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交流分享经验做法,守正创新,凝心聚力,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会议现场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一级巡视员张鑫,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现坤,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门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林建华以及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和七个分会会长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年会开幕式。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委机关党委负责同志、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代表以及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各级各类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党务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1200余人参加会议。主会场:开幕式上,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副会长、浙江省卫生健康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夏建成通报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培育选树情况。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的指导下,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运用《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组织开展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培育选树活动。经过单位自荐、省级推荐、集中审核筛选等严格的程序,最终选树了第一批133家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随后,在会长讨论环节,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中医药分会会长,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翟理祥作了题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动能》的工作报告。在工作报告中,汇报了2023年工作的进展成效,并结合分会特色,分享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交流2024年工作计划。▲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中医药分会会长,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翟理祥作工作报告在经验分享环节,作为全国十家标杆单位代表之一,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张斌作《“四式融合”工作法探索解决新时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难题》主题分享。▲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张斌进行经验分享经验分享会结束后,张斌结合佛山市中医院“四式融合”工作法的生动实践,就公立医院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效推进党建工作接受了人民网电视专访。他表示,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实确实是能真正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法宝。首先,党委领导班子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带领全院党员干部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实现同频共振,以“引领式融合”解决上级与下级“两张皮”问题;其二,关于如何解决党务与业务“两张皮”问题,关键则在如何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包括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针对“三重一大”决策的赋能扩权等,以“植入式融合”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最后,还要通过“渗透式融合”和“覆盖性融合”分别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文化与管理“两张皮”的问题,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让全院职工共同围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做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中医药分会场:3月31日上午,中医药分会举行“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4月12日 上午 6:30
其他

让中医药更具活力!东莞将实施中医药全龄友好服务工程

在东莞市中医院,中药煎药配送服务让群众“少排队”“少跑腿”“少等待”。2023年,仅中心门诊中药代煎配送中药饮片(含颗粒)73.6万剂、服务14.2万人次,同比增长67.6%和55.2%。为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东莞市民群众,4月8日下午,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召开2024年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贯彻落实2024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3年全市中医药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还向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以及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中医阁建设单位进行授牌,并安排有关单位代表现场发言和书面交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小切口”突破,中医诊疗量占比“倍增”在2023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东莞市被确认为示范区试点城市,以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为改革“小切口”,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在大会上,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伟芬介绍,这一年里,东莞推动一系列中医药综合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中医诊疗量所占比例与2022年相比实现倍增,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强龙头、建枢纽、固网底、促均衡。袁伟芬介绍,全市统筹规划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如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赋能市中医院高质量发展,该项目获得中央财政1亿元资金支持;企石医院、清溪医院转型为中医医院,虎门中医院建设为新型镇级中医医院,公立中医院增至5家且按区域均衡分布。如今,全市社卫机构和镇街综合医院共建成中医馆50个、中医阁37个,在全省率先依托中医馆建设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分站和中医护理门诊等特色服务平台,“基于5G的区域中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名中医资源下沉基层。在2023年,东莞中医药人才优势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据统计,东莞获得“省名中医”称号的累计有13人,其中2023年有4人当选,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二。去年全市新增省、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38个,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24个省级、63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建设5个国家级、10个省级和83个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向基层延伸建设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分站38个。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入选省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单位,联合全国56家医疗机构成立“中医经典病房联盟”。同时,东莞市医保局研究增加中医优势住院病种数量并纳入按病种分值(DIP)付费范围,将7个中成药类制剂新增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更突显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并推进中西医协同。《中医药法》实施六周年普法、第三届莞邑中医论坛、“南方草木状·我身边的中草药”科教助学品牌、组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宣传联盟”……一系列交流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产业在莞邑繁荣发展。触手可及,全市社卫中心100%设置中医馆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2024年,东莞将以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为主线,以中医药人才建设推动优质资源整合、生产要素流动和区域布局均衡,进一步提升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袁伟芬介绍,今年,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中医医疗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高水平诊疗服务体系、高标准管理制度体系、高效率应急救治体系”四大体系,“在新型中医紧密型医联体里,中医药人才技术要活态流动,日常管理与医疗业务互联互通。”在人才培养方面,东莞将打造一支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并按专业打造中医专科集群,围绕发病率高、就诊需求大、中医药有优势的重大疾病和常见疾病开设中医专病门诊,探索提供一体化的专病全程服务模式。“中医经典病房联盟”将总结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提升以中医主导治疗复杂疑难疾病的能力,培育新一代“纯正中医”。今年,东莞将创立市中医药技术中心,挖掘经典医籍、传世名方、道地药材、非遗项目等中医药经典元素,推广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民间中医药技术、秘方验方,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对于广受大众认可的毫火针疗法,东莞将实施医教研融合培育计划,制定地方技术标准,推动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赓续传承。全市支持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中药煎煮配送中心,为区域内患者提供中药代煎、配送服务。“我们将创新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机制,推行全院中医‘一张床’模式,建设首批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袁伟芬透露,今年,东莞将实施中医药全龄友好服务工程,提升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让中医药服务更具活力。在基层,中医药优质资源更加丰富可及。根据要求,今年,东莞将完成50%镇街综合医院和100%社卫中心设置中医馆,20%社卫站点设置中医阁,社卫中心中医护理门诊覆盖率达到60%,有序实施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强化行动。“丰羽强翅”行动将遴选一批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力争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通过上线东莞名中医地图小程序等,方便群众对症寻找“身边的名中医”。此外,通过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中医药文化宣传矩阵、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壮大高品质南药产业集群等举措,东莞的中医药文化和产业将更加新质多元。高位引领、赓续传承、强筋健骨,全市的中医医疗服务将更加优质高效,中医药人才技术将更加壮大厚实,中医药服务体系将更具活力优势。守正创新,谱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从转型扩容到聚能提质,从传承延展到积势增效,在过去的一年里,东莞始终将“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贯穿于中医药服务的各环节各领域,全市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推动形成了寻医问药更方便、优质资源更可及、服务模式更亲民、服务行为更规范、健康文化更普及的中医药服务新格局,“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一个改革动作,整个布局盘活。”大会上,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说,企石医院、清溪医院转型为新型镇级中医医院,既在数量上增加2家中医医院实现“扩容”,又对标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努力“提质”,还在均衡布局基础上发挥区域辐射“增效”作用,并且通过构建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填补三级服务体系的“枢纽”空白,中医诊疗量占比从2022年的11%倍增到2023年的24.2%。坚定信心决心,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张巧利要求,今年,全市要通过强化中医龙头医院科技创新、深化镇级中医医院改革成果、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扩面增量、加强“三医联动”改革衔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着力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等“组合拳”,奋力谱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她表示,将全力支持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谋划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快车道”扶持发展措施,并推动3家新型镇级中医医院“结盟”实现中医药服务一体化、质量管理同质化,开展“四大诊疗中心”和“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在水乡片区,将规划1家中医基础较好的综合医院转型为中医医院,继续壮大中医医院序列,完善区域均衡布局。“对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或绩效考核取得良好以上等次的中医医院,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形成有利于招揽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张巧利说,将按专业打造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开设中医专科专病门诊,彰显中医药独特优势,增强中医药疗效,在中医优势专科领域中为群众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来源:南方+,采写记者:欧雅琴】推荐阅读
4月10日 上午 6:31
其他

36万人观展!岭南传统中医药非遗宣传展示季闭幕

4月2日上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参赞天地——岭南传统中医药非遗宣传展示季”系列活动在广州市文化馆举行闭幕式。现场还举办了“从岭南传统中医药非遗宣传展示季看非遗的当代讲述”座谈,多名专家学者、传承人、传统医药非遗保护单位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如何讲好非遗故事。去年12月29日,“参赞天地——岭南传统中医药非遗展”与“灿灿星河——中医药历史故事展”面向广大市民预展。其中,“参赞天地——岭南传统中医药非遗展”以广州市18项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为主要展陈内容,根据“岭南出好药”“杏林枝叶繁
4月9日 上午 6:31
其他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印发,中医应急医疗类为六类队伍之一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指出国家卫生应急队伍主要分为紧急医学救援类、重大疫情医疗应急类、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类、中医应急医疗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办法》明确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履行以下职责:一是负责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的总体规划布局,指导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二是与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统一指挥和调度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治工作;三是组织开展中医应急救治专项培训,并根据情况适时组织跨地区联合演练。《办法》指出紧急医学救援类、重大疫情医疗应急类、中医应急医疗类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承建单位须为三级甲等医院。中医应急医疗类队伍应加强装备建设和各项应急预案、标准操作指南制定,队伍功能应满足的最低标准为具备传染病检测、应急处置和转运能力,每天能接收200名门诊和急诊患者,可开展损伤控制手术3~5台,重点开展突发事件相关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救治,实现7天自我保障。■(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办法》全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王迪】推荐阅读
4月3日 上午 6:31
其他

中医药科普应守住传统之根,追求变化之道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在全社会形成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对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增进百姓健康福祉意义重大。守正创新,平衡专业性和科普性当前,在“文化+”“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下,中医药科普工作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机遇期。但科普内容碎片化、同质化,传播主体复杂化、学术,科普方式单一化、形式化等问题破坏了中医药的口碑。因此,必须结合新时代语境和鲜活实践,创新表达形式,拓展文化内涵,实现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让古老的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科普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尊重科学事实,维护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是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的前提和基础。通俗化处理专业知识,创新传播形式,增强科普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是中医药大众化的重要渠道。中医药科普既要守住传统之根也要追求变化之道,研究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一方面。要“把厚的学问变薄、深的学问变浅”,在话题选择、内容设计上接地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中医药知识讲清楚、讲精准,让中医药经典不再晦涩难懂,激发文化韵味,使中医药文化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时代语境中汲取精神内核,进行重构和再创作。如紧跟舆论热点,普及当下热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并将此类内容植入电视剧、纪录片、音乐、游戏、动漫等文化衍生品,寓教于乐,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增强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感共鸣。文教融合,培养科普新生力量中医药文化要“火”起来,就要引导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使其成为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共享的主力军、生力军,引导青年群体积极投身中医药文化创新表达。院校教育是培养科普人才的必要环节,要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把传承教育纳入院校教育中,积极推进优秀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平衡“通识”与“专识”,“理论”与“技术”,传授中医药学科的基本概念、思维模式、专业技能,全方位满足学生的探索兴趣。高等教育要创新课程建设,开设多维度知识课程,结合新闻学、传播学、中医药学、历史文化学多学科制定培养计划,科学性、系统性培养复合型人才。科普是一门学问,当前更多中医药文化优秀作品涌现、知识博主兴起,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汇聚,为青年力量注入中医药科普工作保驾护航。因此,要完善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自2019年以来,已有北京、湖南、天津等10个省份启动科普类职称评审工作。2023年4月17日,中国科协将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标志着科普工作者有了自己的专业职称评审渠道。这将促进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引导更多青年科普人才成长。技术支持,赋能科普大众传播在全媒体时代,技术的迭代革新和媒体的多元融合为中医药科普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如何利用好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强化场景式、互动式、服务式科普传播,是中医药科普工作必须解决的时代难题。首先,要用数字技术为中医药文化赋能。元宇宙、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将赋予中医药文化科普无限可能。“智慧中医药古籍平台”可以全面立体展示古籍内容,以人机交互的方式满足读者一站式查询、阅读与研究需求。“云游医圣祠”“VR李时珍纪念馆”、Cosplay四大名医等形式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科普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激发中医药文化的内生动力。其次,要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融入大众传播语境。除报纸、书籍、官方网站等媒介,以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外,B站是最受“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喜爱的社交媒介平台,平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总数达1.36亿,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医药APP也是中医药科普的又一重要渠道。中医药科普应积极走创新发展之路,让大众真正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要明确为谁而科普、科普什么、如何科普的问题。立足受众,分层细化满足大众需求;坚持内容为王,创造中医药文化科普精品;培育科普生力军,赋予“两创”以“青春表达”;利用新技术,拓展传播领域。在实践中循序渐进、不断改进,将中医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作者:于成君】推荐阅读
4月2日 上午 6:31
其他

体质偏颇与疾病有何关联?省名中医为您揭晓

目前中医体质学说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把人分为九种体质是一种较为简便、便于运用于临床的分类九种体质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除平和质外,其他8种体质均为偏颇体质,属于亚健康状态不过根据长期临床实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学科在九种体质的基础上增加了“阳郁体质”体质偏颇预示着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学会调理自身体质可以做到“未病先防”各种体质都对应着哪些疾病?体质调整增加了哪些新技术应用?中老年面临着哪些健康危机?如何运用中医智慧化解?······3月30日下午请锁定广东卫生在线视频号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承办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医大讲堂》第三十六期正式开讲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岭南医院中医学科原主任、学科带头人杨宏志为大家带来《中老年健康危机及中医养生》本期活动的健康好礼是颇具“中医药”特色的清肝安神香囊线上线下听课的观众均有具有机会获得在活动现场杨教授将为大家演示颈肩推拿正骨法+针刺法一起深入了解这位中医专家▼杨宏志,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岭南医院中医学科原主任,学科带头人。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自然疗法分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膏方专业委员会主委。国家卫健委健康项目肝胆疾病膏方与自然疗法传承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自然疗法专业委员会主委。行医40余年,主攻内科各种疑难肝胆胃肠疾病,肿瘤康复,脊柱疾病。出诊时间及地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周一二四五上午精彩内容如何观看?▼预约方式第三十六堂课将于3月30日15:00开讲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岭南医院中医学科原主任、学科带头人杨宏志为大家带来《中老年健康危机及中医养生》两种方式可预约听课,与专家交流▼☑
3月28日 上午 6:30
其他

广东这些中医专科,拿下全国第一

近日,《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在综合评价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表现优异,排名第一,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在各具体学科(专科)的评价中,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医皮肤病学、中医乳腺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疫病学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医耳鼻喉科学表现突出,位列第一。广东省中医院在中医肺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脑病学以及中医护理学领域同样表现出色,位居第二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医肿瘤病学、中医妇科学,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医痹病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男科学、中医康复学等学科,名列第三。此外,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医心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推拿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中医外科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中医儿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乳腺病学、中医护理学和中医内分泌病学,均进入全国前十。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中医康复学、深圳市中医院的中医肝胆病学名列第六。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开展的创新项目,旨在建立健全中医药学术影响力评价长效机制,客观了解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相关学科(专科)学术发展现状,以评价促发展,充分发挥临床科研在中医医院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助力提升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自2021年开始,该研究结果每年发布,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华中医药学会称,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充分借鉴了实践经验,汇聚了来自行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等各方的宝贵反馈意见。通过专家论证,评价方案与指标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此次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所有数据均来自权威数据库或官方机构,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并且可通过公开途径进行核查。■【来源:南方+】推荐阅读
3月27日 上午 6:30
其他

人民日报: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独特优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这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医学不断产生不断消亡。中医药学因其完整的理论基础和临床体系,历经风雨而不衰。即便在西方医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中医药学依然以其显著疗效和独特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认可,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中西医都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各有千秋,各有短长,谁也无法取代谁。中西医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各有其优势和强项。相对而言,中医的最大特色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所谓整体观念,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且人与自然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所谓辨证论治,即根据每名患者的不同情况,辨明疾病的证候、特点、病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进行相应的个性化治疗。中医特别注重“证”,因为“证”比“病”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例如,中医看病先辨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开方下药。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只有坚持中医思维、坚守中医特色,才能体现中医药的优势、凸显中医药的疗效。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独特优势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是立足中医药学整体优势,切实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突出中医药在解决重大疑难疾病中的不可替代性。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下一步,要把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作为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作为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不断彰显中医药特色,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以满足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临床需求为导向,做优做强骨伤、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等专科专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要发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建好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优势专科,带动区域内中医专科诊疗能力的整体提升,形成专业与地域覆盖广泛、结构布局合理、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优势专科集群,构建中医优势专科发展新格局,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当前,全球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我国仍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因此,我们要坚持中西医并重,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来源:中国中医(人民日报
3月26日 上午 6:30
其他

华南现代中医药城获批为省级产业园

近日,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成功获批省级产业园。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位于中山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是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一个重要产业发展平台,于2008年通过广东省发改委立项。生物医药与健康是新时代中山“新十大舰队”之一,华南现代中医药城被列为中山市十大主题产业园的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成为中山市高质量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重要平台之一。▲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包含七个子项目,其中生产项目、研发项目和物流项目三个为主体项目,中药材示范种植、医药临床、医药专业人才教育、养生科普旅游四个为配套项目,形成一种集成式发展的健康产业经济发展体系。园区总控规面积21800多亩,按“山中有厂、林间有湖、湖边有居”的规划格局来建设,一期用地5100亩,已基本完成配套基础设施七通一平的建设,建有集中供热,实现雨污分流和达标排放。二期用地面积2300亩正在推进土地整备,同时完善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一直以来坚持发展健康医药产业,重点引进及培育生物医药、中成药、化学药、中药饮片、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健康医药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项目。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以生物医药为核心,以创新传承中药为特色,以中医药科普休闲旅游为配套,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模式,打造一个集医药产业研发生产、医疗康养、观光科普于一体的医药综合体。■【来源:南方+】推荐阅读
3月25日 上午 6:30
其他

人民日报:中医药价值得到越来越多认可

2000多年前,中医药沿着古丝绸之路交流推广,成为中外商贸往来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医药已传播至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影响力显著提升,为增进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在马耳他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内,当地民众正在向中国医生寻求针灸诊疗。记者谢亚宏摄“患者对中医的认可就是最大的成就”“中医治疗十分有效,中国医生医术精湛,令我印象深刻。”在位于马耳他保拉市的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当地居民安东·梅拉克对本报记者说,他去年摔伤了右肩,无法抬起右臂,第一时间来到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经过近6个月的针灸和推拿理疗,情况明显好转。“1996年我就接触了中医,当时备受偏头痛困扰,在这里接受治疗后恢复健康。”此次前来,梅拉克还特地带了一些纪念品,向中国医生表达感激之情。在马耳他,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医疗和培训机构。2008年,该中心在马耳他国立圣母医院设立中医科,中医首次以独立科室形式进入欧盟成员国的国家级医院。自1993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派出19期援马耳他医疗队在此开展工作,累计治疗患者约25万人次。马耳他总统维拉表示,中医诊疗对马耳他医疗部门和患者的贡献弥足珍贵。第十九期中国援马耳他医疗队队长冯骅表示,该中心还接待了来自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匈牙利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患者和中医爱好者,成为在欧洲展示中医形象的一个窗口。中国援外医疗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中医药在援外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针灸是几十年来援阿尔及利亚时间最长的科室之一;在柬埔寨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中国援柬中医医疗队开设的中医门诊常常排起长队;在科威特,针刺、拔罐、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在当地受到欢迎,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方法也有一批拥趸;在圭亚那,中医针灸已诊治数万名患者,援圭亚那医疗队还积极推动针灸及推拿等中医课程走进当地校园……去年4月,津巴布韦马弗萨女士等一行12人从该国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约专程来到位于首都哈拉雷的中国—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希望接受中医诊疗。两座城市距离400多公里,他们提前一天出发,昼夜兼程。马弗萨介绍,她曾在该中心接受针灸治疗,腰部等多处疼痛得到极大缓解,于是向家人朋友推荐中医,促成此行。“对于援外中医医生而言,患者对中医的认可就是最大的成就。”中国—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医生胡莎说,中心提供针灸、推拿、拔罐、理疗、中药等多项中医特色治疗,门诊已预约到今年8月。“让更多民众接触到中医针灸”近年来,中国与许多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教育合作不断加深。进针、行针、留针、出针……一连串步骤一气呵成。在马耳他大学中医中心的实践课上,学员阿德里安娜·巴尔赞正与同学配合进行针灸练习。201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同马耳他大学合作建立中医中心并开设中医学与中国文化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该课程学制2年,学习内容包括中医诊断、刺法灸法、经络腧穴及针灸治疗等。巴尔赞是马耳他国立圣母医院的一名护士,经过一年半学习,她已经掌握经脉穴位等知识,也练习操作了拔罐、艾灸等项目。她表示:“这次学习让我在职场中更有竞争力。期待毕业后能够进入中医科,持续提升我的中医技能。”“不同体质的人需要不同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就像不同植物需要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人体经络就像高速公路,穴位是纵横交错的交会点,行驶的汽车则代表气血”……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的课堂上,针灸教师胡紫景正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向学生讲解中医理论知识。胡紫景说,自2020年在约翰内斯堡大学正式开课以来,针灸成为最受欢迎、也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约50人,申请人数从2020年的1285人增长到2022年的7102人。南非姑娘米歇尔是约翰内斯堡大学第一批针灸专业硕士毕业生,已留校任讲师并继续深造。利用针灸治疗肩周炎、中风、急性哮喘,米歇尔帮助不少患者减少病痛。她说:“这些年来,我们通过临床实践真切体会到针灸的妙处。我希望继续学习,让更多民众接触到中医针灸。”去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医系毕业生沙菲艾泽进入吉隆坡的一家中医馆工作。“现代社会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疗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他告诉记者,多年来,通过中医诊疗,他母亲的偏头痛得到缓解,自己患脑膜炎留下的后遗症也明显减轻,学好中医的决心也更加坚定。拉曼大学医院传统与辅助医疗中心总监郑建强介绍,拉曼大学中医系已开设十几年,目前有160多名学生,中医系毕业生平均每年就业率达97%。拉曼大学和中国多所中医药大学、中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学生有机会到中国实习。学校还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建立合作,中方派专家给本地中医师提供培训,马来西亚中医师也有机会到中国进修。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是拉美地区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开设中医概况、推拿、针灸等课程,每月定期开展中国文化和中医药相关讲座。去年10月,该校与河北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的中医诊疗中心正式揭牌。该校护理学院院长卡米拉表示:“中国专家为我们团队进行的持续培训,标志着我们向优质和全面护理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传统医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德国东北部小城施特拉尔松德,拉茨药房从2019年起就开始售卖中药配方颗粒。在这家药房,还有中国医药企业为德国市场定制的自动化中药配方颗粒调配机,一台可以保证颗粒恒温恒湿,另一台可以根据医生处方对配方颗粒进行自动化调配,混合成患者需要的临床配方。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29.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3%,中药类产品已成当下医药“出海”的重要品种。近年来,中国建设的31个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成为中医药造福各国人民的国际综合服务平台。近年来,复星医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抗疟药产品经理赛勒斯·巴伊多积极推广包括注射用青蒿琥酯在内的系列抗疟药产品。源自中医典籍启发、凝聚中国科研力量的青蒿素类药品,为许多非洲国家疟疾防治作出重大贡献,帮助非洲多地短期内实现从高疟疾流行区向低疟疾流行区的转变。多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扎实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与俄罗斯、泰国、匈牙利等国共建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推动百余种中成药在共建国家以药品身份注册上市,与14个共建国家签订传统医药合作文件,8个共建国家在本国法律法规体系内对中医药发展予以支持……去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搭建运行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被认证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这是全球首个以传统医学为主题的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将有利于在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源头增强信息透明度,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董事会前主席布苏蒂尔曾在马耳他卫生部、世卫组织等任职,他表示:“中国传统医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治疗一些病症方面有着独特功效。中医进入马耳他以来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和称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世卫组织此前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中医药价值得到越来越多认可。”布苏蒂尔正在马耳他推动开展中医科研课题,希望项目正式启动后推动两国中医药合作,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多福祉。■【来源:人民日报
3月22日 上午 6:31
其他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北中医深圳医院与20余所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共建

3月11日上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与平湖凤凰山小学联合搭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党建共建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近年来,北中医深圳医院积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院校合作,跟20余所学校建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协议。一直以来,北中医深圳医院高度重视中医科普工作,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首批科普基地,取得深圳市健康促进金奖单位称号,创建了深圳市中医药博物馆。整合优势科普专家资源,医院建立院校合作长效机制,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科普活动150多场次,为深圳市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以及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这次与平湖凤凰山小学的合作,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青少年中医健康素养为抓手,院校联合,把中医药课程、中草药种植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播撒中医药文化的种子,让同学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有初步认识,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院校双方将以此次挂牌活动为契机,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医院与学校的双方优势,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党建共建项目,突出中医治未病特色优势,促进青少年中医健康素养的提升,激发同学们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探索热情,使博大精深的中医国粹赓续绵延,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胡世平表示。平湖凤凰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肖国辉介绍,凤凰山小学开发实施了系列跨学科融合的校本教材以传播中医药文化,如开发融合科学、美术、语文、劳动等学科的中医教学,开辟600多平方米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了中草药博物馆,从课程教学到种植实践再到博物拓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医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树立文化自信,培植爱国情怀。近年来,北中医深圳医院积极与学校院校合作,先后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龙岗区深圳中学龙城中学、龙岗区金安小学、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深圳市梧桐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等大中小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建立配套制度、融入学校教育,开展中医药教育课程的开发,培养教育人才,系统化的将中医药文化送进校园,增强青少年对中医药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惠及学生4万多人。2020年11月,医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荣获深圳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来源:南方+,记者:曾南希】推荐阅读
3月20日 上午 6:30
其他

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全文发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近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11日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这两个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两个报告。在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中,计划报告指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出台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等系列政策举措。支持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遴选50家建设单位纳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储备库,新增199家县级医疗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在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中,计划报告明确,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支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项目建设。在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中,预算报告指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增长19.6%。在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预算报告明确,支持加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推荐阅读
3月19日 上午 6:31
其他

中医药“出海”!中德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合作

3月14日,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德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广州举行。广东省中医院与德国富尔达大学附属医院、德国埃森米特医院(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学医院)、德中健康管理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与意向书,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品牌传播、中西医融合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本次德方代表团由研究所、医院和诊所组成,自3月11日起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交流,围绕中医药如何进行防病治病的实例和成效、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中医药在两国医疗卫生合作中的优势作用等方面,走进多个专科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实地考察,广东省中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做的工作和成果远超出我的预期。”德国埃森米特医院整合医学部主任马克·沃纳认为,德国不少患者对针灸接受程度较高,也尝试过刮痧、拔罐等中医药疗法,未来双方将共同开展草药治疗、科学研究、中西医结合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合作。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表示,在德国医院协会引荐下,医院已连续3年与德中健康管理协会合作,通过共同举办中德中医药大会,开展海外宣传,吸引众多德国医疗机构、中医药爱好者关注,双方在推动中医药深度合作方面建立了坚实的基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本次合作方是德国三家权威医疗研究机构,未来中德双方将在针灸治疗痛证领域、慢病防治和免疫力提高等三个领域开展中西医融合的科研和诊疗合作。”张忠德说。广东省中医院于2019年获评成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是广东省获批基地中的唯一一所医疗机构。2023年,医院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发生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境外人员来院进修学习700多人次,境外人员来院就医4.5万人次,同比2022年大幅上涨。基地荣获“广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十大实践案例奖”,被广东省商务厅评为“2023年广东省服务贸易优秀案例”。■【来源:南方+
3月18日 上午 6:30
其他

国家药监局发布两个中药制剂技术指导原则

日前,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中药制剂特征图谱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分别明确了中药制剂特征图谱和稳定性研究技术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试验方法等内容。特征图谱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制剂的特征图谱研究,中药材、饮片、提取物等特征图谱研究可参照执行。根据该指导原则,中药制剂特征图谱应当反映其质量特征,应当具有特征性、重现性和实用性,测定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品种特点。中药制剂特征图谱应当根据中医药特点以及质量设计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研究。研究内容一般包括检测方法选择、供试品制备、特征图谱制定、方法学验证、评价方法等。稳定性技术指导原则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适用于中药制剂申请临床试验、上市许可、上市后变更等研究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中药制剂中间产物、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亦可参考本技术指导原则。根据该指导原则,稳定性研究应当反映中药制剂的整体质量以及质量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的不同,稳定性试验可分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应当根据注册申请的分类以及药品的具体情况,围绕稳定性研究的目的进行设计和开展,并明确了申请临床试验、申请上市许可以及上市后变更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具体要求。■【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方碧陶】推荐阅读
3月15日 上午 6:30
其他

2024年国医大讲堂开讲!孙晓敏教授为大家带来《中医适宜技术分享》

中医药铁粉们《国医大讲堂》“龙”重归来近期气温“上蹿下跳”回南、冷空气、雨天轮流“做客”不少人家中的老小相继中招发热、咳嗽总好不利索当它们遇上中医适宜技术“组团”来守护(中药泡洗、穴位贴敷、艾灸、拔罐、推拿、八段锦等)结果会是如何?本周六(3月16日)下午请锁定广东卫生在线视频号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承办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医大讲堂》第三十四期正式开讲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兼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孙晓敏教授为大家带来《中医适宜技术,助力发热、咳嗽的家庭康复》本期活动,健康礼来啦!线上线下观众均有机会获得香囊、艾条、刮痧板、耳穴贴在活动现场还设有穴位按摩、贴敷,贴耳穴,扎针等演示一起深入了解这位中医专家▼孙晓敏,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兼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中医肾病学学科带头人,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培养对象、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主讲《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等课程;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肾病、肾虚证与亚健康状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近5年发表论文3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各1项。出诊时间及地点:周五上午珠江医院中医科、周日上午南方医院中医科、预约出诊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精彩内容如何观看?▼预约方式第三十四堂课将于3月16日15:00开讲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兼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孙晓敏教授为大家带来《中医适宜技术,助力发热、咳嗽的家庭康复》两种方式可预约听课,与专家交流▼☑
3月14日 上午 6:30
其他

中医药综合改革动态|东莞市首个新型中医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揭牌

3月5日上午,东莞市中医院和企石医院“联体+联心”,迎来了东莞市新型中医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和东莞市中医院企石医院揭牌仪式。这是东莞建设的首个新型中医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全市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转型发展的又一成功案例,也是东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又一创新探索。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企石镇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东莞市中医院和企石医院领导班子,企石镇相关部门、各医院中层干部等130多人参加揭牌仪式。东部片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迎来新升级东莞市企石医院党总支书记曾宪辉介绍,企石医院在2023年底正式转型成为东部片区的新型镇级中医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现有编制床位448张。医院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片区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盼。在东莞市中医院的龙头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下,医院将在医院管理、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中医内涵建设、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不断谋求新突破,为企石镇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高效、专业、便捷的中医诊疗保障服务,配合企石镇推动“中医强镇”建设,在全市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建设作出新贡献。东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叶国华表示,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将充分发挥龙头优势,努力将企石医院建成具有县级中医医院综合实力、服务能力覆盖东部片区的新型镇级中医医院。企石镇党委书记李惠勤希望,企石医院以此为契机,依托市中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扶持,明确发展方向、加强人才培养和内部管理,实现新的突破,“有大胆创新的发展思路和谨慎稳健的发展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确保专科建设顺应国家医改方向、符合医疗发展潮流、满足群众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再造新“明珠”转型+共建,是破解东莞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途径;联体+联心,是成功建设新型中医紧密型医联体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东莞以“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为目标,紧密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部署,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城市建设。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认为,此次市中医院和企石医院共建新型中医紧密型医联体,为企石镇及东部工业园片区居民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集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对于推动东莞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巩固分级诊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同心发力、同向而行。张巧利相信,两家医院一定能够携手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新型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必将成为东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样板。■【来源: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文:南方日报记者
3月13日 上午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