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家再发文,新冠疫情终将结束大流行?

病毒学 生命科学前沿 2023-01-24
尽管已经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接种了数十亿剂疫苗,但由于无症状传播、免疫力下降、新变种的出现等原因,新冠肺炎仍在全球广泛流行。 Omicron 谱系的迅速传播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的未来轨迹仍不确定。来自美国的Lily E. Cohen等人在PLoS pathogens杂志发表综述:
认为新冠肺炎最终会向地方性发展,并从流行病学和免疫学两个角度预测、分析了SARS-CoV-2从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的过渡是如何形成的

新冠的流行病学特点

文章借鉴疾病侵袭和传播动力学、面对病毒进化和抗原漂移而免疫减弱的理论,以及来自流感、登革热和季节性冠状病毒的经验数据,讨论了SARS-CoV-2在流行时的假定周期性、严重性和年龄动态,并得出了四点结论:
①SARS-CoV-2 爆发的周期性将受到再感染人数、新的易感人群(由于免疫力减弱、缺乏疫苗和新生儿)的涌入以及对环境接触(学校和节假日)反应的影响。
②SARS-CoV-2的年龄分布不同于流感、麻疹等许多其他充分研究的病毒,由于生物因素降低了儿童对感染的敏感性并减弱了疾病的严重性。
③四种季节性冠状病毒被认为主要感染幼儿,通常只会导致轻微的呼吸道疾病。队列和监测研究也表明,季节性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率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④在重复接种疫苗和接触不同的变异株的抗原后,针对SARS-CoV-2的免疫保护是否持久,将决定未来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新冠的传播特点

过去的经验表明,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进入人类后可能会经历不同的流行病学轨迹,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其在人类之间传播的能力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于具有较高人际传播潜力(R0>1)的新兴病原体,可以观察到一段时间的局部或区域传播,然后由于快速干预而在人群中(暂时)消失,如埃博拉病毒。这些病原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虽然 R0>1,但可以通过接触者追踪和其他非药物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因为病原体从感染者传播到易感个体的时期与疾病的症状期相吻合。
而大约 50% 的 SARS-CoV-2 传播发生在症状出现之前,或来自完全无症状的个体,因此如果不采取严格的干预措施(例如保持社交距离),特别难以阻止传播。超过 R0>1 临界阈值的新出现病原体的另一种结果是大流行性,其特征是在几乎没有或没有预先存在的人群免疫的情况下快速、全球传播。近期 HIV、大流行性流感和 SARS-CoV-2 的历史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在全球大流行之后,通常预计会过渡成为地方性传染病。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观察到多次大流行性流感向地方性转变的现象,而许多疫苗可预防的儿童感染,如麻疹和腮腺炎,在过去几个世纪或几千年前可能有相似的情况。在可预见的未来,地方性是 SARS-CoV-2 最合理的发展情况,SARS-CoV-2 有望最终与 HKU1、NL63、OC43 和 229E 一起成为第五种地方性季节性冠状病毒 (HCoV)

启发与提示

文章也提出SARS-CoV-2 进化的潜在机制包括逐渐进化导致的抗原漂移、从多个可能的宿主中周期性出现高度不同的菌株(例如 Omicron),以及病毒重组产生新的变体。我们无法预测每种机制在流行阶段对新变体产生的贡献有多大,也无法预测变异株出现的周期性。鉴于这些不确定性,我们看到未来几年有许多机会进行实验、观察和计算研究,以开始解决这些问题并提供可能适用于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见解。
文章的作者最后提出,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使用血清学和系统动力学等方法研究季节性冠状病毒的入侵和流行病学,并扩大前瞻性队列研究、血清学检测和大规模基因组监测来解决关于免疫持续时间、再感染和病毒变异动力学等问题。这些研究将阐明从大流行到地方性 SARS-CoV-2 的不可避免转变的各个方面,指导未来的公共卫生和政策工作。
往期推荐1. 新冠病毒Omicron BA.1和BA.2入侵细胞方式改变的关键刺突蛋白位点被揭示2. JVI 江苏农科院李彬团队揭示猪冠状病毒变异株免疫逃逸新机制3. 死亡率50%!流感、新冠后致命真菌感染背后的机制4. Nature:先天免疫抗菌防御的最后一击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199024878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小编微信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