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马一的浩瀚孤独与肆意放逐

米诺Mino Mstudio 2020-09-03

MstudioAstist writing

with a shriekbirds flee across the black sky,

people aresilent,my bloodaches from waiting.


关注到马一,是早年《一个人的剧场》。从摄影到行为到新媒体影像创作,马一作品并没有太重的体量或影响,但他确实是特别认真做作品的一位年轻艺术家,并且不同与同龄艺术家,少有焦躁,刚要步入30岁的他已日渐沉稳。近距离地接触和深聊之后,你会发现马一身上既有一种隐忍也有一种从容,他从自身经验出走,经过“行为”这一动作,内心越来越丰富和强大。他把整个青春的孤独、迷茫都交付给路途,一边寻找归属一边自我放逐去体验生命,很像一场类似于文学性的漫长叙事,带有一种呼唤和平静的力量。

 

这时不知为何想到电影《暴雨将至》的诗句,在众人沉寂无言面前,马一用艺术方式背负前行。而他作品中很多命题都带有源自生命本质的思考,“时间不逝,圆圈不圆”,并不需要爆发也不需要一意孤行,都是过程而已。

 

马一新作品计划会以观念方式呈现,将通过新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设置一种“艺术自动生成系统”,旨在批判艺术的“套路化”手段。


“迷途”   2004年  行为艺术  媒介:图片

过程:在干枯的河床,手持石块,腿被绑着,爬行99米


少年叛逆与情感疏离

 

马一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要跟着家人做礼拜,所以他说他是在清真寺长大的,画了有几麻袋的清真寺,几乎把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清真寺都画遍了,他甚至计划将来编一本有关清真寺的建筑书。从小有绘画天赋,家里人却并没有特别在意他的艺术天分与爱好,父亲开武馆,他也练过武可终究不是那块料。马一说自小他还算乖孩,只是不太合群,也不是孤僻,就是那种有自己想法却也不怎么急于或不知道怎么与同龄孩子包括父母如何交流,大部分时候他就自己呆着,有自己比较独立的思想空间。


由于喜欢艺术,他在职高扎扎实实学了三年设计之后,还是进入了一个大学院校学习绘画,可非常讨厌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可能从小画太多了,后来对绘画产生了极度厌倦,带着这种逆反心理,2010年之后马一就再也没有画过画。大二他买了一个带有简单功能的相机开始拍照,第一组摄影作品《一个人的剧场》即受邀参加展览并在国外获奖,受到艺术圈关注,那一年他22岁。



“面具”   行为艺术  2005年  媒介:图片  地点:西宁 

这是第一次现场行为作品,那时候是高中二年级,过程是我和搭档这个姿势反带着微笑的面具停滞了40分钟后,撕扯了衣服离开了现场。

而那次的离开,就像是要去面对各种微笑的旅途,那之后不久我也离开青海。在早期做品中想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状态,而十年后的今天,再看看这种对微笑的理解,我已无法去表达,也无法回到过去。


一个人的表演和观照

 

所谓“情感疏离”,并不是特定的孤立。在我们成长过程或多或少都会有,会因为你的某种特别而无法融入普通价值观的生活轨道,大抵是这样一种情形。马一并没有一个破碎家庭,也没有体验什么爆烈伤害之类的经历,他应该更多是自己跟自己玩比较多,这样度过青春期。这里面就难免会有迷茫与孤独,“一个人的剧场”便是这一状态时期的反应。




2009年大学期间,有一天闲逛马一无意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破旧剧场,突然感觉很符合自己当时的心境,他开始进行摄影创作。这组作品里穿着海魂衫的每个男孩都是他自己,他在观看,他在表演,他把这个空间营造成一个人的剧场,他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把所有情绪宣泄在自己打造的舞台。落幕之后那种属于青春的孤独就此停止,只留给我们一个孤单的背影,也是我们自己的一次观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场独角戏。


这时,马一认为,艺术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情,就像在一个人的剧场里。


“一个人的剧场”   摄影  2009年


浩瀚的孤独却是人间剧场

 

2010年马一北上在宋庄住过一段时间,他开始参加一些展览,但大多数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人呆着,只认识了少数几个艺术家朋友。宋庄是个奇怪的地方,据说那里住着一万名艺术家,其中还包括一些音乐人、导演和自由职业者,有着一种说不清又混杂不堪的文化艺术生态。这期间马一做了作品《孤独的七重皮》,他这么写道:

 

当心灵自由散步,代价是浩瀚的孤独。

关于"孤独的七层皮"之说,引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原文是"孤独有七重皮,任何东西都穿透不了它" 

在到处都是行尸和一本正经的路上渐行渐远

这个方式既不属于强者,也不属于弱者

但总有一个灵魂,在沉寂中举起优雅的旗帜

一路经过荆棘跨域山川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地……

只为在高地以求得无名的光来取暖

孤独者变成了梦路人,只因为那些幻想是现实的

总有一种曲高和寡是与生俱来的,那是最优雅的自由

如阳光穿透清晨的薄雾撒进森林,照亮纷繁复杂的路

总有一个遥隔对岸的朝向,那是一条射线没有终点只有方向

如同归乡那样回不到原点

这不会造成疼痛,却会喘息困难

 



从中我们大抵可以了解马一感性的一面,他对作品的阐述像个梦旅人。这里要说到作品其中一位模特,正是马一的艺术家朋友陈敬仕。陈敬仕主要做行为艺术,他会不定期地进行身无分文式的徒步行走,食物和住宿都是随遇而安,要么乞讨要么借宿要么饿着或睡在车站、街头。这样的行为方式他陆续进行了十年,马一告诉我陈敬仕在2016年5月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他,没有任何信息,他有点担心凶多吉少。

 


“孤独的七重皮”  摄影  2011年


做这个作品的时候,马一就觉得陈敬仕的状态特别符合他想做的表达。每个人都在漫长之路上,如若想追随自己向往的自由,代价总是很大。做为艺术家,无论你用何种方式,苦行僧也好,投机取巧去追逐名利也罢,都是人生众相,逃不脱内在生命的孤独。这种孤独从这时起开始具有特定的普遍性,甚至它是病态的,因为你想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就难免有偏执的一面。可从艺术追求来说,所有痛苦是每位艺术家都必要承受的一部分内容。

 

“门”  2011年  行为现场  图片/影像


住在宋庄时期,马一还做了比较重要的作品《门》(2011/2013年)。他开始不停地出走,把自己放逐在路途之中。实施作品中所用的“门”就是他从当时住的房间拆下来的,喻意很明显,依然是自我的一个观照标识。他背着这扇门去了一些地方,是想通过自我去观看这个世界。世界并不是具体某个地点,而是现实与想像空间的一种链接。


“背负”这个动作,就马一而言感觉像一个使命,艺术之旅是不是也如朝圣般,非要历经身体劳苦方得真谛?而作品在图像上的呈现,我们也能发现马一在视觉和空间构图方面的才华。


“门”   行为,摄影  2013年


九十九朵云,无意识的穆斯林身份

 

马一出生于青海西宁的一个穆斯林家庭,没有办法忽略自身的穆斯林身份。作为艺术家,他当然不会刻意碰触宗教命题,不是回避是没必要,作品《九十九朵云》跨时4到5年时间,应该是艺术家无意识去寻找的身份归属感。马一有一天去了山里,下山的时候他远远看到一个白点一直在移动,靠近才发现是一顶只有男性穆斯林才会戴的白帽子。

 


“99朵云”   行为现场


“我在全国寻找99位戴帽子的男性穆斯林,收集他们的帽子,并了解他们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在世界每个地方帽子是穆斯林男人身份的标志。在整个过程中我踏汲到很多地方,认识了99 位不同面孔和生命的轨迹。在我到过的每个地方,白色的帽子如萤火虫般的点在自己的轨迹中闪烁。

 

关于 99 这个两位数,在伊斯兰哲学里它包含着所有,包括宇宙。在古兰经里面有99 个描述真主特性的词。相对于 100 这个整数 ,99 据有延伸性,就如宇宙的大小没有一个具体的整数。

 

作品名称为“九十九朵云”,伊斯兰是从中东传播到东方,而“云”这个比喻,更像是东方的产物。”

 


“99朵云”   展览现场


这又一个在路途上的作品,马一说他做得非常累,不断地奔波,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人,有被拒绝的时候,也有热情,有冷漠,也有温暖。每每都觉得做不下去了,却不知道什么力量又坚持了下来。这组作品很像一部记录片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中有辛酸也有欢乐。透过马一这组作品,还能观察到他寻找归属感的同时,亦是一种放逐。


《九十九朵云》参加了艾未未策划的”不合作方式2”fuck off2当代艺术展(荷兰罗姆宁根美术馆),也是马一至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作品。


“99朵云”   “不合作方式2”fuck off2当代艺术展 展览现场


数字就像谜语一样,揭示生命真相

 

马一对数字的敏感,大概缘于他小时候学习阿拉伯书法有关,波斯体及各种阿拉伯字体都学会了,现在偶尔还会写。而阿拉伯数字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符号,在马一看来它们更像包含着宇宙真相的神秘学,也像我们汉族文化的禅宗一样。《99朵云》、《零》、《一》和《陆》,甚至包括《射日》里打的23发子弹,都与数字有关。通过这些数字表面的含义,在探索一种梦境或世界观,其实都是艺术家发现和观察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途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75uglzj9&width=500&height=375&auto=0

“0”行为现场 35分 2010年


作品《零》是2010年参加广州一个展览做的行为艺术。在现场马一把一百斤面粉倒在中间后,再一捧一捧的围成一个圈来,然后从那个圈源头开始一直把自己围出来像长城一样的面都给吹散了。马一把这次行为表演理解为整体生命的体验圈,面粉代表着身体能量,穿过个能量的过程就仿佛一种无聊的重复、循环的消耗与消失。从零开始最后归零,零好象是一个数字,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更是一个中间点或禅的临界点,人就在那里碌碌无为的做这些事情,最后形成一个圈。

 “一” 行为作品 2009年

过程:将土在将土在地上堆出一条道,长度为展厅的墙至对面的墙。在将堆出的土道爬行着吹开。



作品《陆》和梦境有关,实施过程是马一返回到曾经去过的不明圈内,以梦里梦到的方式穿着睡衣在圈内奔跑。

 

关于"陆":

我梦见我在一个旷野里围着一个大圈奔跑。其实那个旷野我在几年前去过,那里的确有个来历不明的大圈,在青海湖和一片沙漠之间,很少有人在那里。时间过去了月后我辗转又找到那里,并以梦里的方式穿着睡衣和拖鞋,在大圈内的六小圈内跑步穿越。

 

既之前的作品"0"之后我又做的关于圆圈方式的作品。大圈直径约有五百米,大圈内有六边形围城的圈我在里面用跑步的方式链接成一个圈。关于六边形,将六个点连接起来是犹太人标志,蜂窝也是六边形,里六边形代表着六大信仰,这包含着万物宇宙。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

 

关于"陆"数字"六"的大写,其含义有陆地的意思,在陆地上一切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梦境和现实,哪个是我更为关注的事物,在这样的事物具有新的可能性。在所有的过程中我对于事物用新方式的揣测,一切和自然的关系。已还原梦的行为方式是将我没有能用文字叙述的方式的弥补,对我来说包含着很多可能性的事情,即将要发生的可能。


“射日”  行为  2 010年   朝着太阳打了23发子弹,那年他23岁


艺术是不能被利用的,真诚很重要

 

马一作品“行为”是很重要的因素,不单单指他的行为作品,并且这种“行为”在作品实施过程中都是非常大的消耗,甚至经历了一些意外考验。《一个人的剧场》是摄影作品,里面涉及动作、表演拍摄,都是马一独立完成的;《孤独的七重皮》在创作时把“床”搬到海里需要制造一个悬空场景时,运用了吊车,吊车意外被陷入海中费了很多人力财力才解决;



“途”   行为  2010年

过程:从房子入口处,用刷子从房屋的入口开始涂刷墙壁,将屋子的每个地方涂刷成黑色,直至将自己围困在屋子最里面一个没有被刷过的角落。然后将自己也刷掉。提着桶走出房子,走到湖边将桶刷放在湖岸,走到湖里直至淹没。


《零》作品,吹面粉看似简单的动作,吹到最后简直要晕过去;《九十九朵云》三部曲耗时四、五时间,马一一直在路途;《门》这件作品每次实施都让他汗湿全身,几近虚脱;行为作品《途》最后他要走进一条河,让河水淹没头顶结束行为,没想到的是这条河不像他想像的那么浅,并且有淤泥,当他头顶没入河里的时候发现上不来了,他不会游泳,拼命挣扎呼救,最后还是被现场观众救了上来。




关于“哈开”:

行为的所有场景都在表演者哈开所生活的镇子上,几个场景都是他常出没的地方。哈开从小给我当过很多次模特,每次我给他拍照片他的妈妈要求他笑,哈开小时候就开怀的大笑,随着年龄大了,再次给哈开拍照,哈开的妈妈还是让他笑,哈开总会勉强笑两下。


 在每个场景,哈开的笑声背后,都有建筑繁忙的嘈杂声音,在山上也能听到,哈开所在的学校也在修建,这个镇子热火朝天的建设。哈开穿的是kappa和adidas但都是山寨,红领巾是单薄的尼龙面料。

就在不久的明年,哈开的山坡会被建成绿化带,哈开的公园是个崭新的公园,哈开再也不能人工湖里抓鱼,哈开会在新的旗杆下升旗。

表演结束后哈开对我说:“我再也不笑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750yu71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哈开” 影像 长度6′45″  2011年


这些意外经历并不是在强调做作品的艰辛,而是体现一位年轻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担当。他做得确实很辛苦,但里面能感受到他始终有一个真诚的态度。相反来说,正因为这些身体力行,他成长得也很快,马一还不到30岁,却已经少有同龄艺术家的焦虑,他并不急,既不急于追逐名利,也不急于作品体量。


“政治的故事”  行为  2012年


过程:

第一步:5月24日我在北京郊区街道看到有这样的体恤衫,然后就买了。

第二步:三天后我穿着这件T恤,出现在莫斯科红场。

第三步:然后将这件T恤带回北京,在将T恤退给卖家。卖家会将T恤再卖给别人。下次买到这件T恤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件T恤到过莫斯科红场……


他想慢慢来,越来越明白艺术不能被利用,不会去做目的性很强的作品,反而要剔除任何和艺术不相关的东西,甚至每一个多余的动作,让它更简单直接。马一说他现在想的方案比以前更透彻了,越来越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不带任何偏见和扭曲的去表达,就足够了。

 



“无名室”  时间:2013/11/16-18  媒介:影像/图片

过程:马一在酒店里48个小时期间,记录下他们退房后床铺的痕迹与线索


艺术家马一


马一

1987年出生于青海西宁,从17岁起从事实践行为、摄影、新媒体影像作品至今,现创作生活于北京。


部分展览经历:

  

2014    "NordArt2014"德国北方艺术   德国

2013  “不合作方式2”fuck off2当代艺术展   荷兰罗姆宁根美术馆

2012    谷雨第六回行为艺术现场   西安

         “起源于能源”当代艺术展   俄罗斯多媒体艺术博物馆

            cafam未来展“微抵抗”单元     中央美院美术馆

            热雪行为艺术季     呼伦贝尔

2011   “一个人的剧场”八零后艺术展     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八零后档案展览     北京宋庄美术馆

2010     获得特尔纳艺术奖     意大利罗马

            雪山音乐节行为单元      丽江

            第四届谷雨行为艺术节      西安

            2010平遥国际摄影节     平遥

            第四回绿校展     东京画廊

2009     参加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     北京

            100个艺术理想画展     北京

2008     Blue Sky“祭麦”展览     柏林

2007    全国高校摄影季     北京

2005    参加青海首届观念艺术综合展     西宁

奖项

2010    获得特尔纳当代艺术奖      意大利罗马

2012    获得SABA艺术奖     爱尔兰都柏林    


个人网站:http://www.artmayi.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