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飞教授:从业界研发到教书育人,跨界逐梦坚守初心

新媒体中心 西安石油大学 2024-03-30



从业界研发到教书育人,跨界逐梦坚守初心—记我校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李飞




李飞,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特聘专家,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首席科学家,我校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中海油服横向课题等7项课题。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核心检索40余篇);美国专利授权3项,中国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授权33项,担任《石油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和《东北石油大学学报》青年编委,国际期刊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SPE Drilling and Completion审稿人。




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本硕学业后,李飞教授远赴英美学习和工作16年,期间在世界500强公司从事研发工作12年。2018年,怀揣报国理想毅然踏上归国路,聚焦开发地下资源的“卡脖子”技术——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关键技术研发,用李飞教授自己的话来讲,总想为祖国做点什么。李飞教授从电力系统跨到石油行业,从国际公司研发管理人员跨到高校科研工作者,这对他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思维,有着重要影响。




破而后立,一往无前踏上归国路



2024年元旦前夕,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我校“中国海油测井与定向重点钻井实验室-定向钻井分室”与中海油服共同研发的璇玑675型“指向式”旋转导向仪器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成功完成实钻试验,各项试验指标均达预期标准要求,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海油集团十大钻完井技术成果。


我校实验室分室自2019年开始和中国海油共同开展“指向式”旋转导向仪器技术攻关,由我校李飞教授担任实验室分室主任,这项合作是我校与中海油签订的长期战略协议。历经三年,试验陆续攻克“导向机构受力、运动机理及稳定性运行技术”“动态轨迹控制技术”“重/磁融合姿态测量与捷联式控制平台”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旋转动态“指向式”旋转导向装备——675型“指向式”旋转导向样机,现已成功完成4次水泥靶试验。




中海油服指向式旋转导向实钻实验成功

(左六为李飞教授)


李飞教授本硕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后,远赴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攻读电子和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博士毕业在即,李飞教授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早在研究生阶段,他就对英国斯伦贝谢公司有深刻印象,在博士毕业后,便加入斯伦贝谢英国旋转导向工具技术中心担任项目经理。


“那会儿刚进入石油行业,我就是完完全全的新人”,历经长达三年的培训实践期,李飞教授逐渐形成跨学科的研究思维,将所学专业灵活应用到石油钻井行业,之后于2014年前往美国休斯敦斯伦贝谢钻头和钻井工具技术中心担任项目经理,12年潜心于智能钻井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


虽身在国外,李飞教授却始终心系祖国,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也看到了石油行业还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归国的心也愈发强烈。但是,“回国后如何发展?掌握的技术能为行业带来什么?家人能否适应?孩子的教育问题……”种种现实问题让李飞教授一再犹豫,恰巧当时国内人才认定比美国公司的调令晚了一步,致使归国时间有所耽搁,期间西安石油大学一直与李飞教授积极沟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坚定了他加入西安石油大学的信心。终于,2018年12月,李飞教授带着家人一同踏上了回国路。


回国后,李飞教授注重技术落地,为获取第一手市场调研资料,他主动去各个有潜在需求的企业谈项目、讲技术,“那个时候全国跑,2019年上半年至少跑了三十多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6月,机会来了。李飞教授在了解企业创新发展基金联合基金申请指南后,发现了与自身契合的研究点,却发现由于限项无法申报。李飞教授不甘放弃机会,看到系统填报处留有中国海油集团科信部的联系方式,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电话,向对方进行了毛遂自荐,对方表示可以将简历发来先了解,之后便再无回应。直到三周后,李飞教授突然接到对方来电,邀请他前往总部当面交流,这次交流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周后李飞教授再次收到邀约,有机会做进一步技术交流。




李飞教授在新疆轮台实验井进行实钻测试


由于习惯用英文撰写技术文档,因此书写语言如何快速适应国内要求,是李飞教授回国后需要克服的一大难点。初次申请课题时,长期的英文写作让他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思维,尤其是尚未摸清国内基金写作的规律,只能不断推翻重写,前前后后否定了几十稿,即便是大年三十也依旧在不停地改。李飞教授坦言:“压力是实实在在的,经常半夜突然醒来,翻来覆去地思考还有哪些部分需要提高,怎样表述更清晰。”


动力与焦虑并存,目标与迷茫抗衡。李飞教授始终在钻研如何将多年研究成果在基本构造、讲解方式等方面,适应整体框架要求。终于在2021年1月,李飞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拿到了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复合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因为一次自荐式电话沟通,促成了与中海油服的后续系列合作,我觉得有幸运成分在”,李飞教授谦虚地说,但如果没有他一次次的全力奔赴以及十几年如一日的潜心潜力,也就没有之后的幸运,所谓机遇,实则是长期量变引发的质的飞跃。




直击技术痛点,

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献出西石大力量



中国海油测井与定向重点钻井实验室——定向钻井分室,是中海油集团公司在我校设立的重点实验室分室,前身是李飞教授在2020年牵头与中海油服共建的“西安石油大学定向钻井联合实验室”。中国海油测井与定向钻井实验室被认定评审为中国海油集团公司“十四五”首批重点实验室,其中,我校定向钻井分室所运用到的旋转导向关键技术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需技术,属于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李飞教授为实验室团队建设倾入了大量的心血。“这些年,要感谢学校和学院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团队才能不断成长”,从创建到发展,团队建设历经五年,一步步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以智能定向钻井技术为主要方向的科研创新团队,有骨干教师5人(其中包括陕西省某重点计划1人、“陕西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1人),以及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0人、本科生(本硕连读)4人。


作为团队带头人,李飞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指向性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研究,该系统是领域内最新的智能化钻井装备,采取了非定向、定向两种模式,采用大功率电机以及反向配速原理实现设计,如同“地下导弹”一般,具备轨迹控制精确、钻井时效高等特点。正如李飞教授所说:“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要做能够解决国家能源开发需求的技术。”




在“中国海油测井与定向钻井重点实验室-定向钻井分室”揭牌仪式上,李飞教授汇报了团队发展及未来规划


在此基础上,李飞教授团队积极推进研发技术的产业化,以产学研用相结合为特色,以研发定向钻井高端仪器装备为目的,聚焦定向钻井亟需的关键技术。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钻工扭矩测控及数据分析系统”,产品获得陕西省秦创原“春种基金”的支持,用于产品的商业化运营推广,在各大油田积极推广应用,销售数量与销售额呈逐年递增态势。




实验室团队成员合影(左四为李飞教授)


“不断进步,追求卓越”是团队的宣言。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就是不断进步,那如何定义卓越?在李飞教授看来,所谓卓越就是没有最佳,只有相对更好。“搞科研要反复演练、琢磨,不断地追求卓越”,这是李飞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做工程实验,往往面对更多的是失败,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依然要不断寻找症结。”只有秉持这种“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以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才能不断地从失败中实现突破,从而迈向系统的成功。




李飞教授与团队成员向记者展示旋转导向实钻1:1模型


每当青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出现困顿,李飞教授便会提醒他们多试、多听、多请教,“不断试错可能只有十分之一是有用的,但恰巧是这十分之一会对结果产生关键影响,这便是从无到有的区别。”这样的理念激励着团队不断朝目标迈进。2022年,团队获批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智能定向钻井装备创新团队”、西安石油大学“智能钻井装备科研创新团队”等称号。2023年,“西安市油气及新能源开发装备智能化重点实验室”通过2023年度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


从研发到落地,从模拟钻井测试到技术产业化,李飞教授团队直击石油行业技术痛点,通过多年攻关,掌握了耐高温、强震动、高冲击下高可靠性电路系统以及井下智能化设计的先进技术,展现了原创技术与战略科技的力量,为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我国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西石大力量。




春风化雨,将望而却步转为并肩同行



李飞教授感慨,自己之所以能够找到科研兴趣点,源自大三时参加的一次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那是1999年,他与团队成员利用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门设计了一款任意信号发生器,拿到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回首经历,李飞教授谈到,大学期间做科研缺少经验和指导,信息相对闭塞,导致自信心不足,方法不够有效,错过了很多锻炼科研的机会。“如果能和过去的自己对话,我想鼓励自己抛去焦虑,更自信地放手做想做的事”。自己走过的弯路就不想再让学生走一遍,这便是李飞教授作为人师最为朴素的心愿。因此,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李飞教授特别注重与学生一对一谈心,李飞讲道:“我发现学生和我当年情况很相似,发展目标设定偏低,读书目的可能更多限于为了将来的生存或者养家糊口,因此我会对他们进行指导和规划,激发他们对学科的热爱。”李飞教授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托举与成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敢于做梦,勇于追梦。




李飞教授在实验室给学生示范实验


以行践言,以身作则。站在西安石油大学的讲台已有5年,从业界研发跨到教书育人,李飞教授的第一收获便是“慎独”,“与之前在外企被章程制度和KPI约束不同,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强大的自驱力。”因此,李飞教授对自己的要求便是每天必须保证早午晚三个工作段,早八晚十是雷打不动的习惯,有时会在实验室待到晚上11点多,中间抽时间吃饭、午休、运动,严格执行打卡制度。同时也要求学生踏入实验室时务必要遵守两点:一要守时,二要专心,“只有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学生”。


在授课过程中,李飞教授更注重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一命题,“这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难题,我的学生跟着我去新疆下了一趟井,他才弄清自己后续的科研方向是什么?”关于教育理念,李飞一直认为,老师不应该让学生望而却步、不可企及,相反,老师是从学生一路过来的,应该让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和老师并肩同行,甚至青出于蓝,这才是老师作为引路人的关键体现。


关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李飞教授将这个过程形容为“双向奔赴”,摸索出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以实际项目为驱动的“一体两翼”培养理念,其中“一体”为研究生毕业课题,“两翼”为创新立项和学科竞赛,包括发表软著、科研文章,申请专利以及参与研究生电子竞赛等赛事,将鼓励产出成果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突破口。团队每年定期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荣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截至目前,所培养学生在创新立项等方面共计80余项。2023年,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2项,西北赛区奖励8项,省部级奖励1项。




实验室师生举行科研活动留念


那么,如何进一步优化培养机制?李飞教授会记录每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薪资待遇等数据,根据已毕业学生的反馈修正培养方案,结合市场形势变化以及学生签约时间,动态调整年度培养计划,将探索培养机制作为长期跟踪调查的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课题,从入口到出口形成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已培养两届研究生,就业方向主要偏向于国企软硬件研发及测试,每年会定期邀请毕业生返校开座谈会共同交流探讨、分享经验,给予了准毕业生重要的参照性指导。


默默耕耘,细细收获。在访谈的最后,李飞教授向记者谈到了“西迁精神”“铁人精神”,“一个来自我的母校,一个来自我现在服务的学校”,这两个精神从始至终都激励着李飞教授,曾经的他以母校为荣,现在的他志愿将所有热爱与动力都转化到西石大的教研事业上,矢志不渝,笃行不怠。





......xsyu1951......


记者:霍嘉炜

编辑:黄秋韵

值班编辑:冯茜

责任编辑:邓勤勤

审核:赵喜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