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卫东:给学生贴标签?很正常,但它只是教师工作的开始
两个月前,《师道》约稿,说准备就老师给学生贴标签这一现象组织一次讨论。正好有话说,花一天时间整理了自己的观点,并将以前文章相关内容整合拼凑作为例证,于是有了本文。
我认为——
观点一:教师给学生贴标签很正常
中国有句古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迄今为止,似乎未曾听说有人反对这句话。这足以说明大家认可贴标签这一行为,因为归“类”和分“群”,就是贴标签。
贴标签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提炼出某类事物的共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个体现,是生活和工作无法回避的行为。
贴标签最大的好处,是方便人们识别不同的事情。
如果图书馆的图书没有标签,读者借书就会很困难,图书管理员更是会发疯。
我们把家里的每个房间分门别类,称为主卧、次卧、客厅、书房、卫生间、储物间……这也是贴标签,方便生活啊。
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校名,学校又分高中、初中、小学,校内还按年级分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年级中又分一班、二班、三班……没有这些标签,学校会乱成一锅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名字,可是除了学生的父母、亲戚、邻居、同学和老师之外,这个名字对其他人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如果在这个名字前面加上一堆标签,这是某某学校某某年级某某班的某某某,这个名字就具体了。
成人之后,还是如此,不需要加前辍的名字是很少的。
人,一辈子离不开各种标签。
所以说,贴标签本身并不是一件错事,更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
观点二:标签式存在很可怕
凡事有利就有弊。
贴标签方便人们识别事物,但也容易让人形成“刻板印象”。
现在许多人之所以对“贴标签”这一说法比较敏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一定程度上已经和“小姐”“同志”等词汇一样,有其特殊的意味了。
在学校,一个学生被贴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运动健将”“天才”“帅哥”“校花”……诸如此类的标签,基本上大家不会有特别的想法,甚至不会想到这些是标签。
但是,如果一个学生与“好动”“粗心”“贪玩”“没礼貌”“没有上进心”这些词挂上钩,不但学生和家长不高兴,许多旁观者也会批评老师是在给学生“贴标签”。
现在学校里最让人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两个标签可能就是“差生”和“弱智”了。
在学校,如果一个学生被公开或暗地里贴上“差生”或“弱智”的标签,他基本就算是被打入“冷宫”了。虽然每天还可以坐在教室里,无非也是“陪太子读书”,无所事事。只有当他们有妨碍“太子”们读书的举动时,老师才会“关照”他们一下。
有人反对给学生贴标签,应该就是不希望学校发生这样的事情。
但,这种希望必然落空。
反对再激烈,贴标签的举动也不会消亡,因为它本身是合理的。就像商业产生以来,奸商一直不断,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包括笔者,听到“生意人”这个标签的第一反应,绝对和听到“读书人”这个标签的反应不同。人们反对奸商、要求惩处奸商,这都没有问题,但因此反对商业,歧视商人,就不理性了。
其实,“差生”这枚标签让人不快,“品学兼优”这块标签也可能压死人,许多学生背负这块标签久了,形成了“输不起”的性格。此类悲剧,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所以说,根据某类标准和特征给人贴上标签这很正常,但一个人从此不再有所改变,必须活成标签规定的样子,这种标签式式存在才是可怕的。换一个常见的说法,标签式存在就是“目中无人”。
我个人甚至一直有个观点:“弱智”是一种客观存在,“差生”这个标签也无须消失。
你看啊,过去的许多学校是分快慢班的,后来有人认为这样的标签会给慢班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反对的人越来越多,学校于是不再分快慢班,改称“竞赛班”和“普通班”。
玩文字游戏,大家都是高手啊。
争创“一流”,这是积极行为,没有人有异议;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有人就觉得不妥。
理性缺失,笑话自然上场。
一个心中有学生的老师,一个理性的教育者,他也会给学生贴标签,甚至贴上“好生”“差生”的标签,虽然迫于环境压力他嘴里可能不会说出来。
但是,他给学生贴这些标签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差生”打入“冷宫”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不是为了提高所谓的工作效率,而是让自己的工作更有针对性。
对好老师来说——
观点三:贴标签只是工作的开始
给学生贴标签并不是难事。
这个孩子“好动”,那个孩子“好学”;这个孩子“爱接话茬”,那个孩子“很有礼貌”;这个孩子“很粗心”,那个孩子“很热情”……这些都是标签。开学一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就可以给每个孩子贴上一堆的标签。
一个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会很快判断,孩子身上的标签,哪些对孩子发展不利,需要尽快摘掉;哪些只是孩子的个性,可以顺其自然,甚至“煽风点火”。对于需要摘除的标签,负责任的老师会首先从了解入手,弄清楚孩子成长轨迹,理解孩子的现状,然后对症下药。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关于纪律与程序。
很多老师都因学生的纪律问题而头疼:集合时动作太慢,上课了安静不下来,小组讨论时聊天,一下课就乱跑……
“不遵守纪律”,这个标签就贴上了。但学生为什么不遵守纪律呢?“不尊重老师”,又一个标签。如此下去,最终的解决办法肯定就是“希望获得惩戒学生的权利”。
这是教育的悲哀,是教师的无能。
其实,许多看似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实际上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按程序办事。
这么说,可能还会有读者不理解,因为据我所知,国内的教师培训似乎没有对纪律和程序这两个概念作过区分,由此造成很多老师平时对学生训练不够,有了麻烦就归之为学生不守纪律。
前几年在《当代教育家》任职时,我曾介绍过美国一位教师培训专家黄绍裘的著作,这里简单介绍其中关于集合时如何让学生快速安静的例子。
黄绍裘夫妇曾受邀前往儿媳妇辛迪·黄的班级,参加每年一次的“国际日”(International Day)庆祝活动。活动在一个巨大的教室内举行,共有3个六年级班的学生参加,他们来此庆祝自己完成了对某个国家的学习。学生们都穿上了各国的民族服饰,同时还准备了各国有代表性的信息和食物样品。
3个班的学生,再加上宾客——包括家长、老师、校方管理人员、校董事会成员以及各类朋友——总共约有100人。黄绍裘夫妇边走边看展示,不时和学生聊聊天、尝尝食物,突然,他们听到学生喊“…3,4,5”。
喊完后,教室里一片寂静,所有学生都面向辛迪·黄老师,接下来是她发言。待老师说完,学生又重新回去做原来的事情。
事后,黄绍裘问辛迪,是什么让她在5秒钟内就让100个学生安静了下来。辛迪·黄说:“爸爸,那只不过是您使用的‘三步法’的另一个版本。我使用的是一个‘五步法’程序。因为我教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就把程序设计得更细些。”
设计的五个步骤是:
1.眼睛看着发言者
2.安静
3.停止行动
4.放下手中的东西
5.注意听
“我和学生们多次演练过这个步骤,所以每当我说‘大家数到5’时,他们就在头脑中把五个步骤逐一过一遍。几次训练下来,不出5秒钟他们就能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
学校3个六年级班的老师都使用了这个程序。因此,任何一位老师、助理、代课老师、管理人员或学生只要说‘大家数到5’,学生们就会静下来,准备倾听。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程序成了他们一致的课堂文化。”
细化程序,认真训练,让学生集会时快速安静下来就这么简单。
可能很多教师即使知道了这个办法,还是更喜欢将责任归咎于学生不尊重教师,然后对着学生发一通脾气。毕竟这是“本土文化”,能够体现“师道尊严”。
第二个例子,关于学生不会说话
两年前,我曾经在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所山村小学蹲点了两个月。老师们都跟我说,这里的孩子不爱学习。我问老师,他们为什么不爱学习。没有老师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不爱学习”的标签贴上去了,思考也就停止了,多遗憾。
除了“不爱学习”,那里的老师们还认为他们的学生“不会说话”。虽然是小学,我在听课时,确实很少看到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被老师点了名,能流利说出自己看法的也很少。
有一次去三年级听梁老师的语文课。梁老师说,茅老师,第二节我上的是阅读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大课间后第三节课是口语交际课,你来上吧?
我以前是高中老师,没给小学生上过课,但这么被将一军接不住也不好啊。
拿过教材看了看,这堂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让学生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那就是它了。
听完第二节课,利用大课间的空隙备课,我简单设计了一个教学流程,做了一个课件,给每个学生印了一份参考用的演讲提示。
导入部分特别得意。我从自己的电子绘本资料库里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绘本《我想和你交朋友》,当时想好的串词是:小企鹅非常想和小熊交朋友,可惜他说的话被冻住了,他们白白失去了一次机会。在这里,我发现许多小朋友只和熟悉的同学说话,不爱在课堂上发言。这些小朋友是把自己的嘴巴冻住了,这样会失去很多结识朋友的机会……”
上课了,打开教室的多媒体设备,U盘出故障了,资料读不出来。
没辙,把看绘本改成向我提问,既然孩子不擅长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那就先热热身。校园里突然出现了一张陌生又友善的面孔,孩子应该有好奇心,提出几个问题应该不是问题。只要有几个孩子提问,气氛就出来了,再让他们介绍自己,应该不是难事。
事实证明,我太乐观了。
提问环节还算顺利,“介绍自己”一开始就卡了很长时间。
第一组的两位男生还不错,照着我发参考提纲介绍了自己,但两位女生就是低着头不肯上来,怎么动员都不行。
后面各小组陆续上来,只有几个学生声音勉强还可以,能够脱稿介绍自己的居然一个没有。
梁老师说:“这已经很不错了,除了那两个女生外,其他每个人都站起来介绍了!”
还有听课老师说,啊,原来我们的学生也是能够站到讲台上发言的。
嗯,相比自己听课的情况,这个结果应该算可以了。
这些孩子为什么“不会说话”,这个标签的后面是什么?第一,他们心里害怕;第二,缺少有效指导。
我请他们向我提问,这是构建和谐关系,减少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给他们准备了自我介绍的模版,这是一种有效指导。
个人以为,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对于把“师道尊严”看得比“学生成长”还重的那些老师来说,这样的做法未必能够轻松接受。
不怪老师,因为——
观点四:老师当年也是标签式的存在
在《中国教师报》工作时,我曾采访过当时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文俊老师。
我问姚文俊老师:你在小学干了一辈子,你觉得当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姚老师说:
爱孩子,这个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在我看来,孩子是没有过错的,孩子的缺点往往是可爱的缺点,因为身单力薄,小孩子往往会好心做坏事。有时,又因为年纪小,思维不会变通。比如,学校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行礼,有的小孩子在厕所里见了老师,就一手拎着裤子,一手向老师行礼。这些都是小孩子在他那个年龄才可能出现的事。小孩子没有那么多的品质问题,孩子最诚实,怎么做就怎么说,不说假话。孩子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所以我说讲德育,不要光讲爱心啊关心啊,第一要讲真心,确实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女,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第二要讲童心,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孩子的行为。如果没有这两点,体罚、变相体罚我看很难根除。如果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看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学生出了什么事,你能理解,就能宽容,也就会善待孩子。你还会急吗?会发火吗?会体罚学生吗?你做不出来了。所以,当小学教师,一定要爱孩子,懂孩子。
爱孩子,懂孩子,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我曾形容一些老师和父母:长成了青蛙就忘记了自己曾经是蝌蚪。
我还说过:中国式学校就是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地方,中国式教师就是不屑于了解学生,但热衷于教育学生的一群人。
我甚至说过,现在中国的学校,已经不是年轻人实现教育理想的地方了。
这一切,当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很早以前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中国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很理解现在大家的无奈。很多老师自己当年就是标签式的存在,他们忘了自己曾经是蝌蚪,却保留了很多蝌蚪的不成熟和非理性。
为什么现在许多老师心里会没有学生,因为当年自己还是学生时,他们也没有在他们的老师心里。
老师的收入和地位,这几年好了不少。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年的“师范大学”又被叫成“吃饭大学”,因为过去师范院校不但不收学费,学生还有生活费。尽管这样,愿意读师范的学生并不多,而且以家境不好的学生为主,师范院校经常要降分才能招够学生。
老师们都会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希望“得英才而教之”,但很多老师其实心里有阴影,因为自己当年在班里时未必就是“英才”,未必深得老师的欢喜。得不到老师喜欢的学生,回家又往往会受到父母责骂甚至“男女混合双打”。
都知道“婆媳关系难处理”,也都知道“多年媳妇熬成婆”,大多数媳妇成了婆婆后,会将自己受到的委屈变本加厉发泄到媳妇身上。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做惯了奴隶的人,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权力,奴役别人的权力。
老师对待学生的心态,我以为和上面两类人非常相似。这样的老师,需要的不是思想教育,而是去看心理医生。
很多老师心里没有学生,与不合理的教育管理也有很大关系。
现在老师们之所以热衷于应试,恶狠狠地把学生赶入“题海”,因为这就是上面的要求。别看各级领导、教育媒体“核心素养”“素质教育”“身心健康”叫得响,最终大家看的还是升学率。学校升学率不仅仅关系校长荣誉,也关系局长升迁,甚至关系县长、市长的政绩。省领导不会关心升学率,因为目前的教育体制是以省为单位,各省之间没有竞争关系。如果哪天中国的教育也分成几个大区管理,省教育厅长立刻会像现在的教育局长一样关心升学率了。
我的意思是,现在很多老师心里没有学生,是因为现在的老师自己就没有在各级教育行政官员的眼里。我曾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县教育局领导说,现在大家都不走心,市长跟县长不走心,县长和局长不走心,局长对校长不走心,校长对老师不走心,老师也就不跟学生走心了。在课堂上,老师们“只走流程不走心”非常普遍,甚至只管完成教学进度,不在乎学生是否掌握。学校和教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健康,就像各级行政官员只关心政绩,不在乎污染是一个道理。
目中无人时,眼里就只有标签了。
说到底,人不是靠说道理、听道理活着的。
人不但需要吃饱穿暖,还要有归属感,要有被爱的需要。以我的观察,心里没有学生的老师,习惯吼学生的老师,往往在生活中得到的爱也不多。因为绩效考核,同事都成了竞争关系;而领导看重的要么是分数,要么是礼数;除了自己的家人,老师接触最多的成年人群体可能就是学生家长,而现在又还有多少家长信得过老师呢?许多老师甚至可能夫妻感情都很有问题,只是因为孩子,为了面子,勉强凑合。
老师心里没学生,是因为老师自己也没在几个人的心里。
那么,怎么办?
我不会支招,但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选择。
二十多年前,当我成为一名中学老师的时候,我对自己说:你没遇到过能让你佩服的老师,那你就不能怂,你必须成为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虽然我已经离开学校,但我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
我是一个好老师,这是我给自己贴的一个标签。如果有需要,我的学生们会在这个标签上签上他们的名字。
是的,我有这个底气,有这份自信。
有困扰,找东哥咨询就对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教育自由谈:一个关注
精神成长的个人公众号
ID:maowd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