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 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类课程建设系列讲座(二)| 直播回顾
导语
2021年11月19日,“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类课程建设系列交流讲座”第二场也于周五下午线上完成,王云才教授主持会议,达良俊教授和李锋教授就生态学和风景园林专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详细而有深度的分享、交流,直播间老师们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海报
主持会议
王云才 教授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王云才教授表示非常荣幸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达良俊教授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李锋教授参加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类课程建设系列交流讲座的第二场,简单介绍两位嘉宾的身份,期望两位嘉宾老师对风景园林专业带来启发与思考。
交流讲座
讲座一:生态学——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
风景园林生态类课程教学的思考
达良俊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
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崇明生态研究院 生物保育与生态恢复中心主任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估联合中心副主任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教育委员会成员
上海市生态学学会理事长
上海市“育才奖”、“宝钢奖”获得者
达良俊教授从生态学自身发展历程,介绍对学科体系及理论框架的认知理解,从生态学视角认知风景园林学,结合城市生态学的“三观”“三式”“三法”的思考,探索生态学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应用和协同发展路径。
首先,畅想生态学学科建设,提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及其7个二级学科的想法。将生态学家E.P. Odum“生态学是科学和社会的桥梁”的观点作为引导,从各类生态概念和国家战略政策理解生态的“多样性和引领性“。通过日语和中国经典对“生态“名词的解读,达教授提出个人观点,即“生态=存在的状态+发展的状态+生产、生活的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图1)。依据生态学的自身发展和内涵变化,提出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P²·M²”,即格局、过程、形成机制与维持机制。(图2)。
其次,从旁观者的视角,思考风景园林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面对不同学科对“景观”词汇的解读,提出生态学角度的理解,认为“景观是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景观生态学是连接生物学与地理学的桥梁”。在风景园林学的定义、学科体系、实践体系、知识体系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里,找寻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关联点与结合点。达老师认为“城市生态学”可以成为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牵手的桥梁(图3),回应社会需求,提供社会服务,他具体提出对城市生态学的“三观”“三式”“三法”的思考。(图4、图5、图6)
最后,达老师认为两个专业的关系是相互服务、人才体系互通的关系。面对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共同目标,城市生态学可以牵手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交叉递进式”地培养人才,实现“新水桶理论”与“做长链条”,打造环境友好、生物友善、人文关怀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图7、图8)。
图1-8:达良俊教授分享内容(左右滑动查看)
图9:参考书籍
讲座二: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生态学课程交流
李锋 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导
清华大学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学、生态修复与管理、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资产与服务等工作
国际生态服务伙伴协会(EISP) 中国分会主席
李锋教授交流了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课程的设置体系和培养方案,探讨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通过解读不同尺度的规划设计实践项目,诠释生态学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应用与价值。
首先,通过介绍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图10)、面向本科生的“生态学基础”课程(图11)和面向研究生的“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课程(图12),展示出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在风景园林教学与生态结合方面的探索。
其次,构建面向风景园林教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提出两个重要分类:“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重点强调在生态系统层面开展“自我设计理论”,在个体和种群层面开展“人为设计理论”。李锋教授详细讲解生态规划、设计与修复的基础理论体系(图13)、生态学的十条基本原理(图1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图15)和“新理论、新方法、新见解”,帮助本专业学生的生态学学习,为生态教学提供内容筛选和体系化构建。
通过5个不同尺度的生态规划案例分享实践应用经验。与风景园林学一样,生态学也是复合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工科和科学方面的多维理解与应用(图16)。最后,李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开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工作平台——“生态修复与生态资产”(图17),分享5个重要应用项目,包括: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北京市生态基础设施评估与修复、生态廊道规划设计、雄安新区生态空间格局规划和呼和浩特市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探讨生态控制尺度和生态控制指标,探索构建清华大学生态学实践的完整体系。
图10-17:李锋教授分享内容(左右滑动查看)
问答讨论
图18:嘉宾线上讨论
问
教学过程中的生态原地选取可繁可简,面对学生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如何把控生态规划教学中的研究深度和实践可操作程度?
答
李锋教授:为解决深度问题,建议学生反复阅读生态学书籍,系统学习生态学相关原理,掌握其基础知识与概念,才更易应用于实践项目。为解决尺度问题,在研究和应用中小尺度场地时,要将场地置于大尺度层面定位,利用大尺度思维、方法,系统地分析问题,并结合运算指标、植物配置等景观学相关的设计要点。
达良俊教授:从项目实践经历给予教学建议,要从待解决的真正问题出发,真正体现生态。例如:规划体现“适地适树”,更要体现“适地适群落”,若跨地带性种植,势必会增加成本而违背生态。
问
在其他国家,生态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哪些工作?任职什么岗位?
答
李锋教授:多方向、多途径——在本专业深造硕、博士学位;或在公司企业中就业。由于生态学影响生活观和价值观,从业也会涉及多种领域和岗位。
达良俊教授:就业强调门类而非专业,企业注重学生的学科背景、思维模式与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则由公司后期培养。
问
低维护的绿化和植物种植设计,在生态层面有哪些要求呢?
答
达良俊教授:不能只强调美观好看,还要强调“三观”,即“生命观”——植物能否在场地里存活的好而舒适;“动态观”——动态发展的植物群落在一段时间后能否长得更好;“系统观”——植物满足生态地标功能。
问
绿色容积率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前景和障碍是什么?作为地块尺度的控制指标,在城市尺度的格局、功能和结构上应该如何管控?是否存在指标?
答
李锋教授:绿色容积率并非硬性指标,因而目前国内应用较少。但如果国家有专业部门能接管或出台政策条例,将其指标作为重要考核与指导,在多尺度都可应用操作。
问
在城市生态学语境中,什么样的生态规律能转化为不同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手法?
答
达良俊教授:生态系统由群落组成,群落由种群组成,任何尺度归根结底会落于个体之上,所以依据“还原论”要选择好种类,配置好群落。
问
城市生态系统修复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答
刘晖教授:二者有相同之处,但研究的切入点和目标体系不同。城市生态系统修复,首要明确生态问题,才能确定生态修复的目标;绿地系统是重要的复合系统,有规范和指标要求,首要满足用地类型的整体规划,同时也要统筹与风道、道路、自然本底等城市其他空间的整体分布关系。
李锋教授:城市生态系统修复涉及内容较多,包括绿色空间、蓝色空间、棕色空间和人居环境的修复;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涉及绿地类型等常见内容;而生态廊道则是连接不同空间的交叉要素,重点还是考虑所需解决的问题。
王云才教授:主管部门不同,对应解决的问题不同,目标不同,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南不同,二者既交叉又独立。
问
目前很多生态规划都由规划部门主导,风景园林专业应该如何发挥优势?如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
答
刘晖教授:风景园林最大优势是将各种专业知识体系赋形落地,实践能力是空间规划和场地设计的能力、生态学知识转化为可实践性知识的能力。专业教育面对的挑战在于风景园林专业教师要掌握多少生态学的知识,才能把生态学理论运用于其课程教学。在生态文明时代,风景园林专业需要转型,课程的知识脉络中从各角度体现生态价值观和可实践生态学知识。
李锋教授:优势在于综合多学科不断发展;在于全流程实践落地,真正达到效果;在于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达良俊教授:找到专业和学科自我边界,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王云才教授:生态规划虽多由规划专业组织,但需风景园林专业具体实施。因而对本专业学生的生态学基础教学,是风景园林自强的体现,才能切实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管控体制的变革。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在评论区继续讨论~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承办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回放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文字编辑 常子晗 黎美祎
图片编辑 常子晗
审核 王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