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 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类课程建设系列讲座(三)| 直播回顾
导语
2021年11月26日,“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类课程建设系列交流讲座”第三场于周五下午线上完成,岳邦瑞教授主持会议,袁嘉副教授和李冠衡副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将生态学知识融贯于景观设计与植物设计课程教学中进行独特而有深度的分享、交流,直播间老师们从不同视角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岳邦瑞教授用“Be Humble To Nature(向自然保持谦逊)”和“事易时移,以核应变”结束本次交流讲座。
海报
主持会议
岳邦瑞 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岳邦瑞教授表示非常荣幸邀请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袁嘉副教授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李冠衡副教授参加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类课程建设系列交流讲座的第三场,期望两位嘉宾老师的分享对风景园林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实践带来启发与思考。
交流讲座
讲座一:人类世诺亚方舟的建造知识传递——刍议生态景观设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袁嘉 副教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风景园林专业/景观与生态修复研究团队
袁嘉副教授总结多年产学研一体化经验,系统性剖析了“生态景观设计是什么”、“生态景观设计做什么”、“生态景观设计怎么做”三个问题。提出从“形态、结构、功能、多样性、动态”五要素进行景观生态修复与规划设计,并深入阐述生态景观设计中“教学-研究-实践”的融贯思考路径,最后以重庆大学风景园林的生态景观设计教学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首先,提出当今的关键挑战是人类世的形成与危害,认为生态景观设计事实上是一种应对未知(环境变化)的远见,而包含了“生态修复”和“风景园林”的“生态景观设计”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类世的诺亚方舟,其“建造知识”亟需智慧的整理和良好的传递(图1)。对于风景园林从业者而言,除本身具有的空间设计与营建、美学意识等知识技能外,应补充“生态学基础”以及“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训课程。
其次,从教学视角考虑到生态景观设计中修复目标复杂而综合,为方便师生学习消化知识,通过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凝练修复目标,提出“形态、结构、功能、多样性、动态”修复五要素(图2)。以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例,可通过还原河流自然形态,为河流生命回归的终极目标提供基础。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的组织层次(图3)和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两种维度修复自然结构;理解景观作为“热力学机器”和“耗散系统”的本质,设计增强中间循环,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协同共生体系设计,提高景观的生物多样性;了解“以自然为母,时间为父”,充分尊重自然的动态演替过程。(图4)
最后,袁老师针对生态景观设计在教学-研究-实践上到底怎么做,提出因循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跨界面教学思路转换以及教学模式转型是未来研究型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图5-6);并运用重庆大学风景园林教学案例,总结包含选题、寻景、探问、学理、问题导向、场景技术赋能等环节的研究型设计以及科研教学成果产出的八大关键步骤(图7)。
图1-7:袁嘉副教授分享内容(左右滑动查看)
讲座二:生态学知识在植物景观课程中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拓展
李冠衡 副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教研室
园林植物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创新联盟
北京林业大学植物景观与生态规划研究中心
城乡生态北京实验室
李冠衡副教授交流了北京林业大学植物景观课程基础能力培养标准,深度解析了植物景观的生态学内涵,同时简要分享了为满足飞速变化的应用需求,融合后的北林本科生、研究生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生态类课程内容体系。
首先,通过介绍北京林业大学植物景观课程的重点变化,提到“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的理法总结(图8),强调课程划分来源于既有发展沿革。通过植物相关书籍介绍到逐个分析个体-群体-规划-设计内容,从规划课程和应用课程两个方面介绍了北林的植物景观课程基础能力培养标准(图9-12)。
其次,以独特视角中肯的辨析了植物景观中的生态学内涵。李冠衡老师认为环境是造就植物群落形貌及变化的根本原因(图13),自然植物群落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明显大过人工栽植群体,而人工栽植群体在与自然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并已经改变了区域植被分布情况(图14),强调自然演变历时久远,在植物群落恢复、生态修复的愿景下人们的努力还任重而道远。
最后,为满足时代飞速变化的应用需求,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按照与学科的生态相关性进行筛选(图15-16),划分为生态学理论课程、生态学实践课程和生态学涉及课程三类,并从更高的站位提出在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基本应用手段落实应用生态学知识的方式方法,为相关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图8-16:李冠衡副教授分享内容(左右滑动查看)
问答讨论
图17:嘉宾线上讨论
问
请问袁老师,在重大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关于“构建生态系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设计实践课程主要是在本科生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在本科生阶段是在哪一门或哪几门课程?如何实现训练过程?
答
袁嘉副教授:重庆大学生态景观设计课程有总体框架,首先建立包括生态学原理、前沿工程技术体系课程的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融合生态学知识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大四设置生态学的野外调研实习和景观生态设计课程选修课,同时代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在研究生阶段设置生态景观设计与管理课程,依据课题开展以自然为主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态修复研究。
问
请问袁老师,景观生态设计这门课程在教学大纲中的选修课程教材是什么?
答
袁嘉副教授: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目包括:《基础生态学(第3版)》牛翠娟等著、《植被生态学(第2版)》宋永昌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苏雪痕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2版)》邬建国著、《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著、《图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手法》岳邦瑞著等相关书籍。
问
请问袁老师,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在很多因素下往往没等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实践工作就快速的落实了,这种情况下研究-实践过程出现了衔接断层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问题?
答
袁嘉副教授:由于现实多种原因项目时间紧迫,为更好融合研究与实践,一方面将多年研究成果结合国际前沿技术与理论进行技术赋能;另一方面相信自然,给自然留白,巧借自然过程创造动植物群落的自我修复与自我设计。
问
袁老师您好,能否以城市郊野公园为例解析风景园林专业人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尺度下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措施实现生态修复?与其他专业相比,其优势在何处?
答
袁嘉副教授: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下一方面向自然学习,结合生态功能和美学认知将景观恢复到近自然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逐一对“形态、结构、功能、多样性和动态”五要素分析、并进行适应性设计,以此解决关键性矛盾、实现生态修复。
问
袁老师您好,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如何准确引入生态学知识?融合后的生态景观设计从要素上分哪几类?
答
袁嘉副教授:要求对生态学基本概念如群落、种群、空间格局等准确理解并尝试通过图示语言转达给学生。
问
请问李老师,在城市化大趋势下,针对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如何平衡城市防洪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水质净化与人类生产生活对公共空间和自然风景需求的矛盾?
答
李冠衡副教授:首先不要仅限于河流城市段的景观设计,建议将视角放大到整个流域综合考虑上游汇水区域、水源涵养等问题后合理平衡景观设计与城市防洪安全的关系;其次认识到河流水的流动与下渗双重性综合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水质净化处理;最后通过量化植物固土、减少雨水径流等方面可在满足防洪安全基础上最大化增加亲水空间的景观需求。
问
请问李老师,在不同的设计场景(如河道、河滩地等)中,如何运用生态学知识进行不同场景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否可以运用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科知识归纳出不同场景的植物景观设计模式?
答
李冠衡副教授:针对河流断面整体设计,提倡人工设计引导河流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在运用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科知识进行生态设计时,每个场景的尺度、生态条件等从要素和因子层面逐个解析并重新匹配,进行原创性的植物景观设计引导。
问
请问李老师,北林近几年在风景园林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如何衡量和评判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掌握与综合运用能力?有几个评价方向?
答
李冠衡副教授:毕业设计不单是一个设计作品,更多的是设计的研究,其中对植物设计有更深层次的总结和思考。除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外,还应坚持统一底线标准。其中答辩评价包括导师过程评价和其他老师间互评,由专门教授植物景观的老师进行植物设计互评,或者综合设计中的植物专项设计评价。
问
请问各位老师, 建筑类与农林类两种背景下的高校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上有何不同?
答
李冠衡副教授:两类院校在思考植物景观的方式上有不同的角度,建筑类院校偏向从空间、格局、机制来思考;而农林类院校自然而然从生态因子、生态效益来思考;由于大家对生态学的重要性及基础知识认知的一致性会有很多可以交流的语言。
袁嘉副教授:当前建筑类院校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重视尚不充分;在生态学理论与工程前沿介入景观规划设计的背景下,建筑类和农林类院校在植物景观生态设计教学和研究上都有更为良好的发展。
达良俊教授:各院校结合生态学的课程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工作,且大家都能够回归初心。很高兴能和年轻教师共同进一步思考,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云才教授:两类院校针对植物设计的课程量差距非常大,农林类院校相比建筑类院校投入教学精力更多,但这种情况正好满足教学生态多样性的要求,允许两类院校教学差异性存在;由于无论哪种尺度的景观生态设计,植物设计位于主体地位,所以建筑类院校应当更多的去了解植物生态设计的相关知识,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确保景观生态设计的全方面考虑。
问
请问各位老师,荒野化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是否适用于城市建成环境中,有没有可能替代的城市建成环境中的高维护的植物景观( 如绿篱、草坪)等植物景观?
答
刘晖教授:在不考虑政府干预、大众喜好的前提下荒野化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是可以应用于城市建成环境中的,它可以自然演替、维护费用低,但其顶级稳定状态具有明显地带性,甚至要经历几十年、上百年。当今国际以及自己的团队都在研究如何在城市中模拟自然群落的组构方式,尝试通过寻求地标物种形成近自然斑块,使政府和大众都能接受,实现节水、美观且快速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稳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李冠衡副教授:无论是城市绿地的再野化,还是近自然群落引入城市,通过先锋植物、合适的群落结构等技术手段,从生态学角度提升绿地的多样性、生产力,最终希望实现自然的恢复力,回归到城市绿地的整体生态集群里。
袁嘉副教授:城市存在荒野——城市荒野与人工绿地共同镶嵌形成了城市景观,两者都是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在认识城市荒野时,应突破传统对荒野是大面积、完整、不受干扰和远离人群的概念,意识到城市荒野在各类城市用地中存在及发展的潜力与积极的生态作用,也评估其适应性和适宜性。此外,城市发展需要荒野带给人们的自然视觉感知、生物多样性乐趣以及荒野文学的情感认知,这些也是未来诺亚方舟建造知识传递情怀所在和基本价值观。
王云才教授:在城市人居环境中要明确城市绿地功能,再野化作为一个过程,一种景观的状态,可通过控制荒野景观的尺度、强度预留植被自身的生存空间,在城市中形成小规模的新奇的景观类型,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另外鼓励进行低维护的城市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相较于城市荒野景观意义更大。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在评论区继续讨论~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承办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回放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文字编辑 王晶
图片编辑 王晶
审核 岳邦瑞
风景园林专业 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类课程建设系列讲座(一)| 直播回顾
风景园林专业 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类课程建设系列讲座(二)| 直播回顾
【视频号推荐】
项目文章没看够?视频凑一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