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习苓桂术甘汤治疗疑难杂病
这一堂,我们学一个方,叫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这个方药物组成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所组成。这个方,根据药物的组成看看,这个方煎煮的时间长不长?煎煮的时间也是比较偏短的。我们说煎煮一般情况下,是多长时间?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说了,张仲景的煎药方法,最短几秒钟,最长三个小时。我们学习到应用,一定要因人而决定的。当然,这里边还得因药而决定的。苓桂术甘汤煎煮大概就是十五分钟左右。当然我们说的煎煮,大火这个时间算不算?它是不算数的。是从水开以后,小火计算的。苓桂术甘汤,这个方的功用是什么呢?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从今天来看,苓桂术甘汤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就是保护胃粘膜,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以及抑制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等作用。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是中虚痰饮证。中,指的是什么?脾胃。也可以说是脾胃虚弱痰饮证,也可以说是脾虚痰饮证。中医所说的脾,在绝大多数情况,应该包括胃。脾虚痰饮证,它的主要病证表现是什么?
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女同志,我问她哪不舒服?她告诉我,同时她还拿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个胃镜的报告单,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她的慢性胃炎胃历来不痛,她又说历来不恶心,历来不吐,历来不腹泻,当然大便也不干。她说她的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她自己感觉胃里边不柔和,这个东西一会跑到了左边,一会跑到了右边,这个东西在胃里边转来转去。她说大概转不到半个小时,忽然间她感到胃中有一个东西,进到了胸中。她说一到胸中,她感到胸中满闷、不舒服。她又说胸中不舒服,胃中舒服了,说明病跑了。她接着又怎样说呢?她说宁可胃中舒服,还是宁可胸中舒服呢?希望都舒服。她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她说胸中不舒服,比胃中不舒服还难受。她总是怀疑胸中不舒服,有问题,检查来检查去没有问题。她说,大概持续二十分左右,忽然间,头晕目眩,胃中舒服了,胸中舒服了,头晕目眩。头晕目眩,这种情况下,站不能站,只能躺在地上。她说在家里劳动,每一次去地的时候,都要带一个能睡觉的地方。如果胃中不舒服,胸中不舒服,紧接着就是什么?眼前一片漆黑,头晕,要睡觉。她说,睡上个二三十分钟,三四十分钟,起来,好好了。一天多次发作。她这样一说,叫我想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67条,张仲景怎样说呢?他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那就是什么呢?头晕目眩。我们给她开方,吃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二十多天,病证基本解除。你说这样的浅表性胃炎,她就吃二十天的药,能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呢?有没有必要巩固治疗呢?她又坚持大概吃有两周左右,最后病得到了解除,没有再出现这样的症状。
有一句话,叫做“起则头眩”,使我忽然想到,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病人,一个男同志,有多大了?有将近70岁。他来看病的时候,他问我一句话。他说,睡在床上血压正常,站起来血压有点高,走路的时候,血压比较高。他问我,这叫不叫高血压?那你们说呢?前提是睡在床上,血压正常。我跟他怎样说呢?我说你这病,躺在床上,不叫高血压,走路就叫高血压。他又怎样说呢?他走路的时候,头晕,眼前又发黑,他感到头重脚轻,随时就有可能摔倒,躺在床上一切正常。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他来看病的时候,他自己还带了一个血压计,他说你量一量。他往诊断桌上,还是诊断床上?他往床上一躺,血压正常,往诊断桌这一坐,血压怎样?血压高。叫他一走路,血压更高。他说,他不能吃降压的药,一吃降压的药,睡在床上也头晕目眩。当然,这个血压是高还是低?他说吃什么药都不行,就是影响他一天活动。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一看舌质偏淡,舌苔偏腻,摸了脉象偏弱。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之中,忽然想到张仲景所说的“起则头眩”。这个起,如果它是胃的病证,那就是从下往上起了, 这个人他站起来头晕目眩了。我想啊,应该给他开个什么方?苓桂术甘汤。开这个方,你说再加点啥药呢?它也真不好加。忽然又想到张仲景说了一句话,他说“起急头眩”。一个字差别。用什么方?张仲景用的是葵子茯苓丸。葵子茯苓丸就两味药,一味药还是种子。叫我想了想,张仲景用葵子的时候,用的量比较大,用了50克。这样我给他开了一个方。到了第二周他来找我看病的时候,他说走路的时候,头晕明显减轻了,最后还真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西医说是什么病呢?说是直立性高血压。我们中医就是要辨证的。只要符合这个证型,我们就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就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方药与病证之间的关系。茯苓,什么作用?健脾利湿。桂枝什么作用?温阳化湿。白术呢?益气健脾燥湿。甘草,协助白术健脾益气。这是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
现在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苓桂术甘汤治疗的脾虚痰饮证,应该是偏于寒还是应该偏于寒呢?偏于寒吧?在临床中,我的认为,单用这个方,如果是治疗慢性胃炎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和我们前边学习的理中丸,配合在一起,疗效会更好一些。人们在认识苓桂术甘汤的时候,对于桂枝,专门引用了张仲景的一句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句话就告诉人们,凡是治疗痰饮都要用点什么药?温化的药。也可以说,温可以化湿,湿得温而化。简单的一个例子,房间比较潮湿,天的温度偏高,它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天的温度偏低,它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哪一种情况,可以使湿化得快一些?就是温。这是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
声明:本文选自《王付方剂学讲稿》,仅供参考学习,切勿随意模仿,如有需要,请咨询中医师。本文版权归王付老师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点击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