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风破浪!同济人带队完成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作业

同济大学 2019-10-29

      据新华社消息,当地时间13日21时许,随着海豚直升机载着多名科学家从难言岛安全飞回“雪龙”船,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在罗斯海区域为中国新建第5个南极考察站优化选址作业全部完成。罗斯海新站选址队队长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陆志波担任。本次南极科考,同济一共有3位师生参加,环境学院陆志波副教授和硕士生陆蓉,海洋学院博士生聂森艳。


选址队队长、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陆志波(右)在选址处展示我校校旗


       罗斯海是南大洋深入南极洲形成的一个边缘海,是人类通过船舶抵达南极大陆、前往南极点的优选路线,也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乃至全球影响的重要区域。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期间,科考人员选择了罗斯海维多利亚地的难言岛作为新建常年科考站的主要备选站址。随后在第30次至第32次南极科考期间进行了综合考察和新站规划工作。


陆志波与我校海洋学院博士生聂森艳在“雪龙号”上展示校旗,此时雪龙船在麦克默多湾海域停靠


北京时间2月1日,“雪龙号”到达人类航行最南记录(右二为陆志波)


       此次,9名队员组成的罗斯海新站选址队对难言岛、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及新港角5个预选区域进行了站址优化比选,具体包括地质调查、基础测绘、规划选址、动植物调查、海冰及气象分析、环境本底调查等任务。


队员们对5个作业点位进行全面调查,在酷寒高危环境中确保我国新科考站的位置合理安全


陆志波等队员往返“雪龙号”和选址工作区搭乘的海豚直升机


选址队员集体出发仪式(左四为陆志波),南极科考责任与危险并存,但队员们都用灿烂的笑容为彼此加油


       “在已有选址工作基础上,此次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进行了更深入的比选。”陆志波介绍,此次在难言岛南部调查区域,新发现一处避风条件良好、适合码头建设的海湾。选址队员首次步行到达难言岛西侧南森冰架边缘,考察未来建设供大型轮式飞机起降的蓝冰跑道的潜在可能性。


陆志波(右)在难言岛进行科考站选址工作


       此外,科考人员首次完成了难言岛北部企鹅聚集区的企鹅数量定量估算,并完成该区域鸟类巢穴及海豹栖息地的标注,对周边以地衣为主的植物生长进行了观测,为新建站周边环境影响提供评估参考。

       据介绍,难言岛附近已有意大利、韩国和德国考察站,向南300公里是美国最大的南极科考站麦克默多站。中国目前已有长城站、中山站两个常年科考站和泰山站、昆仑站两个度夏科考站,罗斯海区域新建站将为中国西南极科学考察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国际视野下,罗斯海沿岸汇聚了南极研究众多强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表示,中国南极科考30多年已在东南极、南极半岛和内陆地区有了显著突破,而在罗斯海区域尚缺乏连续性的考察活动与战略布局。

       孙波说,在认识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以及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罗斯海被喻为“天然实验室”,在此建设新的常年考察站,将推动中国南极科考进入到这片“潜力无限”的前沿地带。


 关于同济与中国南极科考站选址: 

       根据1998年生效的《关于南极环境保护条约议定书》规定,凡是在南极地区开展的活动,如果可能产生超出轻微和短暂环境影响的,必须进行全面环境影响评估,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完成全面环境影响评估草案和最终全面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因此,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被誉为南极科学考察站建设工作的“国际通行证”。

       中国自1985年2月建成南极我国第一座科考站长城站以来,已经陆续建成中山站、昆仑站(同济大学完成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于2008年在乌克兰基辅通过国际评估)和泰山站(同济大学完成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于2013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通过国际评估)等四座科考站。此后,中国计划在南极新建两个科考站,其中泰山站已于2014年2月8日建成开站,这是一座内陆夏季站;另一考察站位于维多利亚地,计划建成常年站。

       2013年1月,同济大学正式接受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委托,投入该选址的环境影响评估考察工作,我国拟在新科考站开展的科研活动包括大气和大气—海冰—海洋的相互作用、冰川和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环境和生态系统监测、空间物理学、地质环境评价等。而陆志波从2006年起开始南极研究,在随后过程中承担了昆仑站和泰山站的环境影响评价任务。


陆志波(前排居中)代表中国向大会报告建站评估


      2014年1月8日,按照南极环境条约有关规定,我国将环评报告提交南极条约协商国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接下来,在连续不舍昼夜的紧张组织与准备后,4月29日,陆志波主持的《中国南极维多利亚地拟建科学考察站全面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第37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第17届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议上通过,意味着中国已获得又一张南极建设考察站的“国际通行证”。

(文中照片由陆志波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