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改造的最动人之处,莫过于看着焕然一新的家乡时,村民由衷的笑容”
徐钰彬
2018年2月6日,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后的第3天,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宣告成立。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徐钰彬,一直渴望一个机会,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一间乡村图书馆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2018年4月15日,在一阵鞭炮声中迎来了这座社区图书馆的开幕,作为设计者,徐钰彬被邀请参加开幕典礼。走过村民铺设的红毯,踏上他设计的讲台,面对这不大的空间里挤满的村民,他说:“除了建筑改造设计本身,这房子背后的故事大概更是更重要的。”
👉🏻 图书馆主人在开幕式当日做的介绍 👈🏻
一次机缘巧合,徐钰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篇名为“双喵镇的伟大构想”的文章,出于好奇,他加入了这篇文章作者发起的虚拟社群。这一年的时间,他了解到,文章作者是亲朋好友眼中的异类,甚至连她的父亲也对她的做法很不理解。她在这个村子长大,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毕业后,她在城市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却想回到乡村,为这里做点什么,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 图书馆入口处新旧门的对比 👈🏻
(孩子们在玻璃门上贴了卡通)
她最初是想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做一些改造,开放给村民使用,但是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随后只好曲线救国,试图利用亲戚的后院做点什么。然而村里的情况和城市里差异很大,本来是一个院子,没想到一晚上的功夫就被加盖了屋顶。一夜之间,徐钰彬的设计对象也从“院子”变成了一栋“房子”。
👉🏻 夜晚的榻榻米活动区 👈🏻
(听说左下角的画是一位有障碍的孩子创作的)
不同于以往做过的设计,这一次的重点并不在建筑本体,而是在于设计产生的价值。徐钰彬和图书馆主人经过了大量的讨论,直到施工结束前的一刻。在乡村做设计有一个和城市很大的区别,房子的出资方、建造者、使用者往往是合一的,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在城市的设计方法。乡村的施工质量不一定可以与城市相比,但是用自己的双手搭建房屋显然是更有意义。
房子从外面看很不起眼,一个没有装饰的棚屋。进门的小院子被划分为有青瓦屋顶的门厅和室外的庭园,门厅旁边砌筑了一个矮凳,方便人休息、放置雨伞。锈蚀的院门和房子的玻璃谷仓门、粗糙的砖墙和光滑彩色墙面形成了对比,走进室内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也呈现出一种建筑的他律性。
(增加了开窗、花坛、门厅的青瓦屋顶)
设计本身并没有强调建筑的自主性,而是试图去适应整个乡村的环境,但同时又与周围的环境保持一种疏离的关系。一个小小的社区图书馆让村民们有了一个交流活动的场所,让村里的孩子们有了一个可以跑、可以坐、可以躺着的地方。一个小小的社区图书馆成为了乡村沟通世界的媒介,一个有温度的设计让乡村的孩子们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改造后的剖面
改造前后的平面
设计者简介
徐钰彬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导师:李斌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一支部
从事环境行为学研究,涉及乡村建设、
儿童教育、老年设施等设计领域。
同济“双子星”闪耀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我们的乡村”是向着未来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