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济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社区设计平台,每个人都能成为“梦想改造家”

同济大学 2019-10-30

有了人工智能,人类设计师会被取代吗?


两个小区之间有一片“空白地带”一直荒废,怎么把它利用起来?居民把这个诉求告诉了街道,却被告知社区规划师手上的社区更新“需求项目”已经排到了明年,这个小角落的更新利用只能暂时搁置……

这时,如果有一个智能的设计系统,能够代替设计师“走进”社区,随时随地收集居民对社区空间更新的诉求,并按照他们的心意自动生成设计图,交给施工单位,就能省去街道与居民、设计师与居民沟通的大量中间环节,让更新项目及时落地。

这并非幻想。近日,同济大学联合十几个学科的师生们组成了一个名叫“城市360”的团队,把这个愿景变成了现实。



小而好用的畸零空间


畸零空间改造前


城市中有许多畸零空间,它们结构零散、细碎、不规则,散落在社区各处,逐渐荒废。根据相关统计,目前上海社区畸零空间的面积占社区总用地2%左右。在城市360团队试点的五角场街道,平均每个小区有至少4-8块面积在20-80平方米、有改造需求的畸零空间。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微更新项目走进上海千家万户,成为激发老旧空间活力的主要形式。今年年初,杨浦区聘任了12名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为“社区规划师”,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资源来服务社区微更新。然而,遍布社区的大量畸零空间由于改造沟通成本大、改造周期长,社区规划师们应接不暇。



“畸零空间不像室内项目那样有物业持续维护,也不如规整的大地块那么容易被微更新项目青睐,它们往往是社区在规划建造时被切割破碎的空间。”同济大学城市360团队的指导教师郭禹辰告诉记者,这些空间很多位于两个小区之间,因相邻两块地建筑权属不一样、开发时序不同,在开发过程中被遗留下来,后又因改造成本、沟通成本以及改造周期等问题迟迟没有被利用。

然而在设计师眼里,畸零空间其实是小而好用的区域。“放置一个廊架,增添一些绿植和格栅,布置一些具有复合功能的街道家具,就能变成一个创意空间。”


杨浦的五角场街道北茶园小区内就有一片因违章建筑被拆除后留下的空地。空地的一面是变电站,一面是居民楼,两侧是小区通道。“居民不喜欢在变电站旁边活动,而空地的其他三个方向离居民楼都非常近,这样的空间一直难以被利用。”后来,五角场街道、五角场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北茶园社区睦邻中心与城市360团队合作,将空地作为人工智能平台的试点纳入改造。



任何人都可以是设计师



在普通的微更新项目中,设计师和居民解释改造项目的高宽比,居民却说:“我听不懂,我就想要一个篮球架。”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不但增加了沟通成本,还会造成最终的设计方案无法满足居民的真正意愿。

“人工智能设计师”平台,就是一个将专业的设计术语翻译成一些简单的选择题,让居民可以通过答题一起协商出设计规划图的地方。“这个平台没有门槛,不具备设计专业知识的人都能完成。”城市360项目负责人费子轩介绍。 打开城市360°的网站,拖到“人工智能设计方案”页面,就可以开始答题。这些选择题涵盖畸零空间的大小、形状、形成原因等元素,以及居民对改造后空间的承载功能、使用年限、预算等设想。如对选项所涉及概念有疑问,可点击旁边的求助链接来获得详细解释。 


经过十几道简单的选择题以后,“人工智能设计师”已经掌握了设计方案所需要的基本情况。最后点击“生成设计方案”,一个为居民量身打造的方案便完成了。“居民可以拿着这个方案在小区里展示,收集修改意见,认领负责改造的区域等。”

生成的方案有多成熟?“这个规划图是基于标准的施工样本图做的,和设计师画的图一样,能够直接拿给施工单位进行实施。”而参与答题的人数越多,用户所答的题数越多,方案就越贴近居民需求。



畸零空间改造后


平台还有定点生成功能。比如一个小区有20个居民使用这个软件对某片区域提出了改造的诉求,这片区域就会生成一个定点,通过后台传达给社区负责人,无需再通过挨家挨户上门排查来发现点位。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设计师吗?



由于涉及建筑设计、城市治理、公共管理、景观设计、平台运营、网站和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研发这个人工智能平台的城市360团队由来自同济大学建筑规划、经济管理、电信及软件工程学院十多个专业的学生组成。

除了研发团队来自同济,这个人工智能系统本身也带着“同济思维”。郭禹辰告诉记者,秘密就在系统背后的数据库里。“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平台开发的最重要环节,而该平台学习所基于的大数据库来源于大量同济学生平时所做的设计图。”后台数据库不断积累图片数据,人工智能做出来设计图就带有同济集约化、高审美、专业性强的思维风格。



下一步就是进行人工校正。城市360团队成立于去年7月,团队花了一年半时间里进行了概念梳理、后台研发,盘点上海市所有对畸零空间改造的政策形成设计导则,最终生成了网站的指标。“从今年4月起,我们就不断地跑街道、走社区,通过与居民沟通来校正这些指标。”在智能表单里的所有选择题和选项,就来源于设计团队与居民的不断交流过程。

“一个普通微更新项目,从选地到最后完成大约需要两年,而使用这个软件,预计只要半年。”平台的初衷是建立一个把设计师和街道、居民需求对接起来的桥梁,减少沟通成本,缩短项目周期,但没想到随着项目的推进,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效应。“因为没有门槛,平台激发了很多居民参与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居民对社区更新的参与度。”


这时便有人担忧:有了人工智能,人类设计师会被取代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城市360项目建筑设计顾问、建筑师万璐说,“平台代替设计师所做的方案可能并不是最优的方案,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为修正。但由于畸零空间的结构都相对简单,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缩减成本,提高效率。毕竟上海的畸零空间量太大了,你不可能找到这么多设计师来一一进行改造……”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让更多的人看到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