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这门课,火爆“学习强国”APP!
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MOOC在学习强国APP上火了
截至2019年5月1日,五期课程参与人数总计达173744人
丁士昭教授在上课
丁士昭教授接受采访
提到建筑类专业,肯定绕不过同济大学,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时任国家领导人指示大学教育进行补缺调查,对标苏联。当时隶属建设部主管的同济大学与另外一所大学被选中,首先设立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
这个专业在1998年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将房地产、造价等其他名目的专业合并进来进行规范。
丁士昭教授同济大学求学留念(1958年拍摄于同济大学)
丁士昭教授博士答辩后与导师合影(1985年)
回国后,丁士昭把德国先进的工程管理理论引入中国,给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填补了空白。也为中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创新做出巨大贡献。
1989年,基于丁士昭对建设部工程监理方面的专业、中肯的建议,建设部委托同济开办全国第一个监理培训班。当年9月份开始,共进行了6期培训,每期3个月两个班,一个是各省市建委的领导班,一个是监理工程师班。这次集中培训,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种下一颗“种子”,也为中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1998年工程管理学科改革的时候,以丁士昭为代表的同济人又做出巨大贡献。当时全国开办相关专业的高校很多,但是发展不均衡也不规范。到底这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什么?又该如何与已经发展完善的国际方向接轨?教育部在设计课程时颇费思量。当时丁士昭作为教育部特聘的评估委员会主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对标国际化的高标准,提出学科设计要有四个知识平台:技术、经济、管理、法律,课程也围绕这四个方向设置。
最后,中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学科顺利通过国际评估,得到美国、英国同行的肯定,在世界范围内有了非常高的起点。
有学生将“公益免费课程+随时随地学习”总结为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MOOC特色之一,不仅如此,该课程团队还给学员赠送学习资料和专业课书籍。
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MOOC赠送的书籍
这一特色实际上沿袭了丁士昭学成回国后一贯的做法:饱含热情投入、随时随地开班授课,自己梳理研究资料给学生编教材。
丁士昭回国后抱着一腔热血想要快点把在德国学到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传授给更多人,因此在学科建设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开课了。那个时候丁士昭的开课也是一定意义上的MOOC,比如说免费、开放,只是这个网络是他一个人在不停地走不停地教“织成”的学习网。
第一期合同管理及招标投标培训班纪念(1984年)
带一台老式投影仪,一包资料就上路了,丁士昭坐上火车去苏州、去天津,去全国各地讲。为了节省经费,他通常借住免费的教室或者住最差的宾馆。讲到后来,就连华罗庚先生都知道了他,在华老身体不济要找人代他给当时的天津电工局讲课时,经人介绍找到了丁士昭。为了节省经费,这次,丁士昭住到了华老北京的办公室,成为一段佳话。
讲课没有现成的资料,那就自己在塑料片(老式投影片)上画图写资料。丁士昭记得那几年一共画了700多张塑料片。虽然被两个孩子笑称“爸爸只有一个爱好,就是画塑料片”,但他也为学科积累了原始资料。到1991年,再加上他为第一批监理培训班上课的资料,梳理整编成被业内称为“蓝宝书”的专业书《建设监理导论》。
被业内称为“蓝宝书”的《建设监理导论》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成立20周年庆(2011年RIPAM20周年庆)
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MOOC专家团队
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创新是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MOOC的另一大特色,也是多年来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课程的精髓。
上海市政府发出的第一个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文件
(1983年-丁士昭起草)
MOOC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
MOOC获得第一届PMI中国“项目管理优秀教育奖”(2018年)
本身MOOC的课程设置就建立在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在做MOOC时考虑到学员群体与授课形式又做了创新。
理论结合实践体现在MOOC中,就是案例与实务、创新实践课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以第五期MOOC为例,基础理论知识12讲,案例与实务11讲,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课程7讲。
两讲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必然有一到两讲案例与实务。比如上海虹桥项目是怎么管进度的、长江三峡工程是怎样克服难题的等等都是课程上老师随手拈来的实例。
不断创新更是丁士昭MOOC团队一直在进行的工作。以第五期MOOC为例,结合学员意见,新增“两大名师,三大课程”,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容。
不同于传统高校教育,MOOC更注重教学互动,因此,丁士昭MOOC团队安排学校研究生担任助教,分工明确,及时跟学员互动答疑,受到学员的肯定。
随着课程丰富,互动加强,口碑传开,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MOOC的学员越来越多,满意度在不断提升。
来源:澎湃新闻 李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