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沉淀
“同济”
一个很有腔调
值得咂摸的名字
正如她承载的历史
同心同德同舟楫
济人济事济天下
过往皆让人感怀
在上海
有这样一所学校
盛产各类“黑话”
一般人听不懂
不信侬来思思看
请正确解释以下词语的含义:
(点击箭头下空白处查看答案)
“屈指可数”
▼
听说考研时,大家都喜欢用同济版高数!
“人菜济济”
▼
形容在下课后的食堂,很多人排队拥挤的场面。
“图文并猫”
▼
形容这里的猫十分可爱,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想拍照发朋友圈。
看到这些“黑话”
你以为这里的学生有点“不务正业”?
错!
事实上
他们天生自带“学霸”基因
在期末考试的关键时刻
看起来漫不经心
但GPA分分钟考上5.0
这所大学
就是这么地自带“学神”光环
让很多学子心向往之
恋恋不忘
她就是今天的主角
同 济 大 学
岁月沉淀
“同济”
一个很有腔调
值得咂摸的名字
正如她承载的历史
同心同德同舟楫
济人济事济天下
过往皆让人感怀
医院能救人于一时
学堂能救人于后世
1907年
德文医学堂在上海诞生
1927年
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成为“国立同济大学”
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何处是吾乡,何处是归途?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可以想象
办学
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
全校师生被迫一路内迁
一面是炮火轰鸣的艰苦环境
一面是求知若渴的赤诚之心
不惧困难的同济人
先后六易校址
落定四川李庄
六年时间
在坎坷艰辛中
小小的李庄
孕育了3000多位优秀学子
“十军工,九同济”
“医工栋梁”
是同济人最好的报国“武器”
埋头苦读,知识救国
是同济好儿郎扛起的“枪”!
抗战结束后
学校回迁故土
从此
同济人重整风帆
砥砺奋发
看过十里洋场的风云巨变
也走过祖国的万里河山
每一次停留
都铭刻了同济人深情的记忆
每一处回望
都目送了同济人坚实的脚印
别有韵味
有首三行情诗写得好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你在四平路我在嘉定
在这里
汇集着
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
四个各具特色的校区
其中
嘉定校区
必须拥有姓名
每年都会有大批同学来到这里
因为地处上海和江苏交界处
更有传言
刚搬来的那天
有人会收到一条“倍感温馨”的短信:
江苏移动欢迎您!
作为“建筑老八校”界的扛把子
同济“混迹”江湖多年
土木工程世界一流
艺术设计出类拔萃
......
致力于
将低调、踏实、内敛的
“攻城狮”风格
进行到底
来到同济
第一件事
必须是实名打卡每一栋楼
从学生宿舍到学院大楼
各有特色、绝不重样
文远楼抗震系数超高
大礼堂内部没有一根柱子
游泳馆顶棚可开可合
作为“攻城狮大型聚集地”
同济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有人曾说
最美不是下雨天
而是和你一起同舟共济的这百年
一草一木
是这里最让人觉得
无可替代的地方
每年4月
校园里就会出现一幅壮观的景象:
人从众我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人从众
最美人间樱花天
美景如画
连空气中都是甜的
传说
樱花飘落时的速度
是秒速五厘米
有时候爱上同济
和心里的那个她
也只用一片花瓣飘落的时间
一边是
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另一边是
看一眼就忍不住大快朵颐的美食
对同济学子来说
“吃”
是流淌在血液里的
终极奥秘
依靠“别人家食堂”的称号
同济食堂
常年牢牢占据热搜榜前列
不仅首创了上海高校大排档
还汇集了
小龙虾、冷菜、四川卤味
烤鱼、麻辣烫、炒菜、烧烤
各类特色“夜间”美食
吃完让人忍不住来上一句:
老好切额!
所以
奉劝想要减肥的各位
没有勇气
还是不要来同济上学了
月胖十斤
在这里不再是梦想
美景和美食
令人难忘
而同济学子的担当
更让人印象深刻
身在同济
心怀责任
“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
成为了一代代同济人
溶于血液的宝贵品质
同济天下
每当问起
对同济大学学生的印象时
动手能力强、内敛、踏实
基本快成了答案标配
不管怎么想
都觉得这是一支很好的施工队伍呢
但就是这样一支
看似“略带土气”的“施工队”
在悠悠岁月中
书写着不平凡的传奇
用同济智慧铸就民族的脊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左联五烈士殷夫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
翻译了这首妇孺皆知的精彩诗作
至今依旧叩人心扉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毫不犹豫典当了夫人的首饰
举债从旧货市场购买二手显微镜
在简陋的条件下
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
生命不息
探索不止
“中国生物物理学科奠基人”贝时璋
年逾百岁
每天依旧坚持工作3小时
用满腔热爱
点亮了科学之光
作为传说中的“桥梁世家”
从南浦大桥到港珠澳大桥
无数同济人
带着桥梁大师老校长李国豪的厚望
在中国的大桥上
烙下深深的足迹
“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
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
一生都在践行这份医者的承诺
用亲人般的赤诚温暖每位患者的心
一个人在耄耋之年
可以做什么?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90多岁的他
依旧心系病人
“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
在他身上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八旬院士汪品先
“青松宜晚岁,丹心在玉壶”
三潜南海
带着“能活着回来就算赢”的信念
探索大洋近40年
书写了中国版“老人与海”的动人故事
扛起革命大旗的乔石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
“蛟龙”号首位下潜科学家周怀阳
和首位下潜女科学家杨群慧
......
建校至今
这样的同济人还有很多很多
时光
或许会在他们的脸上
刻下岁月的痕迹
但勇担大任、同济天下的信念
永远是同济人不变的承诺
冬去春来
花落花开
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不断奋斗
来来往往
脚步踏实而坚定
经历了百年沧桑和岁月洗礼
5月20日
同济迎来112岁的生日
看过了很多景
走过了许多路
指缝间流走了时光
在这最温存的济忆年华
纵有千言万语
不如都化作唇齿间的一句
“同济,生日快乐!”
来源:新华网、同济大学(文中视频、图片等资料由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统筹,历史部分来源同济大学档案馆等)
策划:刘洪
监制:陈璟春
统筹:梁甜甜 商亮
作者:刘怡然 聂阳阳 莫文闻
摄影:江平 周游 王承杰 王俊童 武毅翔 鞠薇 张珩 徐凯翔 张宇昭 周灵琳 李正莉等
GIF:张海飞
印章:刘育黎 赵振富 程亮 龚兴夏等
编辑:王帅
校对:张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