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第九!同济获批15项2019年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

与祖国同行的 同济大学 2019-10-30
Tongji University

2019年国家自然基金评审结果已经正式公布,截止目前为止,我校共获批13项重点项目,位列全国第9,另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


获批项目清单



获批项目和负责人介绍


Tongji University

徐辉雄  

教授、博导
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徐辉雄教授主要从事腹部及浅表器官超声造影、超声生物力学成像、超声介入等新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肿瘤超声多模态成像和多功能诊疗一体化等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Biomaterials、Radiology、Eur Radiol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受世界超声生物医学联合会(WFUMB)主席邀请执笔编写了《全球肝脏超声造影指南》和《前列腺弹性指南》,推动了中国超声学科与国际接轨。

项目名称:面向皮肤疾病的超声-OCT生物力学成像仪器研制

项目简介:皮肤解剖的特殊性及皮肤疾病的复杂性为无创检测带来巨大挑战。临床迫切需要研发多尺度反馈皮肤黏弹性特征的检测设备,通过反馈皮肤生物力学信息可补充传统形态学检查的不足。基于超声与OCT技术在成像深度上的互补性,以及剪切波激发、测量机制上的一致性,我们拟研制一套面向皮肤疾病的超声-OCT生物力学成像仪器以应对上述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拟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位移追踪算法,完成对剪切波的准确追踪,结合剪切波速度频率离散性,实现皮肤多尺度(微米-毫米-厘米)、多层次(表皮-真皮-皮下)的黏弹性成像和测量。并相继解决“超声与OCT技术集成”,“皮肤黏性特征的提取和分析”,以及“多重复杂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问题,最终一体实现超声-OCT的生物力学成像。在此基础上,探讨生物力学特征变化与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联系,为皮肤疾病的演进机制研究、新疗法评估、及新药研发提供准确、快速的量化检测手段。

Tongji University

王平
教授、博导

医学院/第十人民医院


王平教授主要从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微环境调控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 Cancer Cell、Mol. Cell、Cell Res.、Dev. Cell和Nat. Commun.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在肿瘤研究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先后获得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支持,兼任中国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秘书长等职,并受邀为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

项目名称:泛素化修饰调控胱氨酸转运介导铁死亡的机制

项目简介:铁死亡是铁离子依赖的脂质体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在发育、癌症、代谢和缺血性损伤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胱氨酸作为细胞内合成谷胱甘肽、抵抗氧化应激的关键分子,与铁死亡密切相关。但细胞感应胱氨酸匮乏介导铁死亡的机制尚不清楚。申请人联合国际知名铁死亡专家对胱氨酸转运蛋白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调控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本项目提出胱氨酸转运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可作为铁死亡的分子开关,通过感应细胞微环境的变化,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精确调控铁死亡的发生。申请人和合作者拟进一步明确胱氨酸转运蛋白的泛素化修饰调控机制,并阐明其对胱氨酸转运及铁死亡的作用,揭示胱氨酸转运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改变导致疾病发生的共性病理新机制。

Tongji University

徐鉴

教授、博导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徐鉴教授在时滞非线性动力学、仿生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得者,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出版专著两部,发表期刊论文200 余篇。兼任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长等,是多个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完成基金委重点项目2 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 项和多项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仿蠕虫移动机器人结构-驱动-协同非线性动力学与实验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仿蠕虫移动机器人这一前沿性和前瞻性研究课题,采用“仿蠕虫结构-驱动-环境非线性动力学建模—参数辨识和模型修正—蠕动行为分类和定性预测—性能优化和协同策略—实验样机设计—模型验证和改进—实验样机改进”的新研究思路,通过对仿蠕虫移动机器人的仿生建模及其参数辨识、仿蠕虫移动机器人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和优化、新型仿蠕虫移动机器人的结构-驱动-协同一体化设计与实验三个科学问题的研究,建立含有仿生结构、仿生驱动和仿生环境接触的非线性/非光滑动力学模型,构建对蠕动行为进行分岔分类和优化的方法,提出仿蠕虫机器人步态的表征方法,形成以非线性动力学为基础,包含动力学建模、辨识、分析、优化和步态协同的完整理论研究框架,给出仿蠕虫机器人结构-驱动-步态协同的仿生设计依据,融合新结构和新驱动方式,实现新构型实验样机。本项目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新方向。

Tongji University

任捷

教授、博导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任捷教授长期从事非平衡输运的基础研究,为量子热输运与涨落做出重要贡献。揭示了声子热输运的几何相与拓扑响应;提出了相干声子、拓扑声子、拓扑磁激子绝缘体、自旋热二极管和三极管效应;推广出非平衡RKKY相互作用;并把几何和拓扑理论拓展到含时非平衡输运的动力学涨落;揭示了经典波特别是纵波的内在自旋角动量,弥补了自1858年亥姆霍兹经典场论认为纵波无自旋的不足认识,填补了弹性波声子自旋研究空白,开辟了量子声子学新方向。

项目名称:复杂物理系统非平衡热输运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项目简介:热传导和热辐射是非平衡热输运的两个重要的输运方式,其主要载体声子、电子和光子也是复杂多体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在非平衡态下如何充分结合热传导和热辐射各自的特点,调控声子-光子-电子的多物理耦合实现更加新奇的热调控和管理,成为了人们的迫切需求和新兴前沿。然而其中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微纳尺度多物理耦合和复杂时间驱动缺乏系统的理解。该项目将深入研究在非平衡态下结合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复杂物理系统热输运问题。该项目研究不仅对于探究非平衡态下热传导和热辐射多物理耦合的新现象、理解其含时输运机制和非平衡过程有着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于微纳尺度非平衡热调控新器件的探索开发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Tongji University

车顺爱

教授、博导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车顺爱教授开辟了介观结构无机材料的组装方法及规律,并发现系列新型介观结构材料及其特殊性能。主要成果发表SCI论文164篇(包括Nature(1),Science(1),Nat. Mater.(1),Nat. Commun.(2),J. Am. Chem. Soc.(6),Angew. Chem. Int. Ed.(14)),获得授权专利21项,申请11项。获得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奖(2015 IMMA Award),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被选为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理事。担任Inorganic Chemistry,Interface Focu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和顾问编委。

项目名称:手性介观结构无机材料的自组及其手性光响应性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手性光响应性及其应用为导向,拟研究手性介观结构无机材料的自组装,包括(i)精准调控手性有机导向剂和无机源之间弱相互作用力,构筑手性介观结构无机组装体;(ii)基于其量子力学效应和微-介-宏观多级结构协同效应,探索其光学活性在普通光谱法同步进行手性对映体组成和绝对构型分析上的应用及其光致电、光致磁、光致热等手性光致物理响应性以及在光电磁器件上的应用。计划在新型手性功能材料的自组装及其独特的手性光响应性上有新的突破,为自然界的认知、功能性超分子材料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

Tongji University

周兆才

教授、博导

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周兆才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发生与免疫应答的分子细胞信号机制,迄今发表论文60余篇,引用1300余次,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部。近年来,围绕在我国呈高发趋势的胃肠道肿瘤,深入系统地研究了Hippo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与病理作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发展了多种针对胃癌等恶性肿瘤的诊疗策略,并提供了标志物及药物原型,相关工作发表在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 Journal、Cell Research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力。

项目名称:Hippo通路调控胃解痉多肽表达型化生及恶性转化的功能机制

项目简介:胃上皮组织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且更新速度极快,其稳态异常可导致胃癌等疾病。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其病理机制尚未阐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解痉多肽表达型化生(SPEM)是胃组织损伤修复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该过程中主细胞去分化重编程失败或者干性调控异常将导致肠化生及胃癌。Hippo是调控器官大小与肿瘤发生的关键信号通路。申请人前期发现了Hippo通路的调控新机制及其在胃癌进展中的功能作用,并发展了靶向抑制剂(Cancer Cell;Nat Commun;J Exp Med);近期发现Hippo通路关键组分YAP调控胃稳态,影响SPEM及相关胃癌发生发展(未发表数据)。在此基础上,本项目将重点探究SPEM及其向胃癌转化过程中Hippo通路调控主细胞去分化重编程及储备干细胞激活的功能作用与分子机制,揭示其异常调控及病理作用,创新发展胃组织损伤修复与胃癌早期发生相关理论,提出胃癌靶向诊疗策略。

Tongji University

刘玉柱

教授、博导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刘玉柱教授主要从事地震反演成像研究。主要学术业绩:(1)提出了带限菲涅尔体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替代传统射线层析获得了更加精细的地下速度结构;(2)提出了矩阵分解散射积分算法,替代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伴随状态法,具有更高的反演成像精度和多参数解耦能力。发表SC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本,发明专利1项。主持过4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获得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和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项目名称:OBS主动源深反射地震方法及其在荔湾凹陷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项目简介:南海油气资源量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在深水盆地(水深>300米)。经过十余年的勘探,已取得了商业油气的重要突破。下一步勘探领域将从深水盆地过渡到超深水盆地(水深>1500米)。但超深水盆地的沉积环境与深水盆地存在明显不同。虽然超深水盆地经历了与深水盆地相同的区域构造运动,但区别于深水盆地的一些局部构造演化过程需要重新认识。这依赖于更丰富的先验信息、来自于更深层的地震反射及其转换波信息、及与其相配套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与海面拖缆地震勘探相比,OBS主动源勘探具有高信噪比、可重复观测、观测数据中包含大量横波信息等优点。因此,该课题拟建立针对OBS主动源深反射地震采集的专门数据处理流程,尤其是研发针对OBS四分量地震数据的建模与成像技术;在超深水盆地—荔湾凹陷开展试验研究,获得荔湾凹陷的精细盆地结构;结合南海大洋钻探提供的先验信息,预测可能的储层分布。此项目将为我国超深水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核心技术提供支撑。

Tongji University

刘传联

教授、博导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刘传联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海及西太平洋海区颗石藻(钙质超微化石)与古海洋学、古气候学研究,是此领域为数不多的国内学者之一。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过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参加过3次国际大洋钻探航次。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项目名称:用南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重建中新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项目简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因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学术界和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二氧化碳的变化是一个人为过程,但更是一个自然过程。所以要理解大气二氧化碳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地质历史时期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进行重建。于是,地质历史时期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重建就成为古气候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本项目将以中新世(23-5.3百万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为核心内容与科学问题,以南海大洋钻探IODP368航次U1501站中新世沉积样品为研究材料,以长链烯酮碳同位素分析为主要方法,重建中新世连续的、较高分辨率的南海海水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同时,对南海中新世古海洋、古气候变化如表层海水古温度、古生产力、碳循环和海平面变化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全球中新世古气候变化资料,探索二氧化碳在中新世古气候演变中的作用,并特别关注中新世13.9Ma大洋碳储库改组事件与大气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此外,本项目还通过颗石形态测量等方法对南海中新世颗石藻钙化作用进行研究,并与海水二氧化碳浓度及其它海水碳酸盐系统参数相联系,探讨颗石藻钙化作用对海水碳酸盐系统的响应。

Tongji University

冯世进

教授、博导

土木工程学院

冯世进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工程,污染土壤土工处置,土动力学与环境振动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SCI收录8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2015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年获得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

项目名称:地震作用下垃圾填埋场失稳灾变机理及防控措施

项目简介:垃圾无害化处置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最终目标之一,而卫生填埋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垃圾主要处置手段之一。我国垃圾填埋场普遍存在渗滤液水位高、气压高等问题,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造成灾难性影响;采用已有边坡动力稳定分析方法无法阐释填埋场动力失稳灾变机理,更无法进行合理设计。本项目进行原状垃圾土大型动力三轴试验和现场动力测试研究垃圾土动力特性,建立考虑固液气耦合作用的垃圾土动力本构模型;利用大型多功能界面动力剪切仪,结合离散元模拟,研究衬垫系统动力剪切特性,建立考虑损伤特性的衬垫界面动力本构模型;开展考虑高液气压力、底部衬垫系统等复杂因素影响的填埋场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结合填埋场动力稳定分析数值模拟,揭示地震作用下填埋场失稳灾变机理;针对我国填埋场高水位、高气压特征,提出填埋场抗震设计方法及失稳灾变防控措施。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现代卫生填埋场的科学设计、长期服役与灾害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

Tongji University

朱乐东

研究员、博导

土木工程学院

朱乐东研究员长期从事桥梁和建筑结构抗风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个、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专题和集成项目课题各1个,863重点项目子课题1个。发表期刊论文140多篇,SCI收录56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四等奖各1次,上海自然科学一等奖及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钱令希计算力学奖”成就奖。

项目名称:超大跨度高性能材料缆索承重桥梁结构设计及风致灾变理论与方法

项目简介: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超大跨度桥梁的需求正日益旺盛,但传统材料超大跨度桥梁需要克服严峻恒载静力和风致静动力失稳问题,因此采用具有轻质高强特性的高性能材料势在必行。本项目总目标是实现主跨分别为3km左右和不低于1.5km的高性能材料悬索桥和斜拉桥的可行方案,研究与高性能超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的结构设计、风致失稳、抗风控制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主要内容包括:高性能材料超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的合理结构体系及性能,大吨位CFRP缆索及其锚固系统的构造技术和力学性能,RPC薄壁箱形压弯构件的力学性能及设计理论;典型桥梁断面自激力高精度测量技术、非线性特性和数学模型,超大跨度桥梁风致静动力失稳一体化非线性时域分析理论及静动力响应耦合机理,高性能材料对提高超大跨度桥梁抗风稳定性的作用和机理,提高超大跨度桥梁抗颤振失稳韧性和抗风致静力失稳强健性的综合控制措施。项目研究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良好应用前景。

Tongji University

顾祥林

教授、博导

土木工程学院

顾祥林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全寿命维护、结构破坏过程分析、结构性能提升、新型材料和结构体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863、973项目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6项。发表期刊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英文教材1部,做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3次、主题报告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1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项目名称: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理论与方法

项目简介:以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中混凝土结构建筑群和混凝土结构城市高架桥梁为对象,以突发多灾害作用(地震、强风、火灾、爆炸和碰撞)和长期复杂环境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为目标,围绕多重灾害触发及复杂环境作用机制、多灾害作用下单体结构灾变机理、多灾害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灾变机理三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多重灾害作用和复杂环境作用分析、多灾害作用下城市单体结构灾变分析、多灾害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灾变分析以及多灾害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韧性提升四方面的科学研究。通过概率统计分析和相关理论推演,认清各灾害触发和复杂环境作用机制。通过材料-构件-结构-系统不同层面多尺度的动、静力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单体结构及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响应规律与损伤演化过程,揭示其多灾害失效机理。提出考虑环境作用时多灾害作用下单体结构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韧性提升理论及控制方法,为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Tongji University

赵生捷

教授、博导

软件学院

赵生捷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 “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奖获得者。主持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国家973 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获得国际信息电子领域A类会议IEEE INFOCOM 最佳论文奖。团队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IEEE期刊和国际会议200多篇,其中 IEEE期刊论文80多篇,含8篇ESI高被引论文,所有论文引用高达8000+次。

项目名称:面向海洋鱼类识别的视觉数据智能分析理论与关键技术

项目简介:实现海洋鱼类长期在线监测和研究是鱼类行为学和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的迫切需求和重要目标。同济大学牵头的大科学工程"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关键平台和手段,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海洋渔业科学研究奠定了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依托在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建设中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本项目研究面向海洋鱼类识别的视觉数据智能分析理论与关键技术,具体探索海洋水下环境的计算机仿真与仿真图像样本的真实性提升原理、建立海洋水下图像复原及其质量评价机制、设计海洋鱼类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研发面向海洋鱼类识别的视觉数据智能分析和验证平台。项目可为长期观测东海和南海海域渔业种群动态变迁提供理论方法和基础数据,实时评估典型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的健康状况。项目的开展将有效促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为未来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监测等国家重大应用需求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Tongji University

程国强

教授、博导

经济与管理学院

程国强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一带一路”理论与政策、WTO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现兼任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专家咨询委委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曾参加中国加WTO谈判,任农业谈判专家组长。连续11年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和中央1号文件起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7部。撰写政策研究报告130多篇,其中获国务院领导批示82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发展奖二等奖,薛暮桥价格研究奖。

项目名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协调研究

项目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本项目针对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不清,实施主体、操作路径与推进机制不明晰等突出问题,通过构建一个“2x3x3”分析框架,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与要求——即农业“强”(生产发展与产业兴旺)、农村“美”(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农民“富”(城乡差距缩小与农民生活富裕),转化为“生产、生态、生活”三个维度的功能性目标与实施路径,并基于结构化设计的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重点辨识乡村振兴中政府、市场、农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功能定位与作用边界,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开放、兼容、匹配的三类协调机制与运行机理,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运作重点、体制机制变革与政策调整的可能趋向,为优化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推进策略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依据,对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Tongji University

陈义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博导

医学院

附属东方医院

陈义汉院士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揭示了房颤的多个遗传起源;发现多种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首次将RNA结合蛋白家族引入心脏生物电活动调控领域;揭示脂蛋白受体决定心肌细胞间电耦联和致命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确立了细胞内物流系统在电机械稳态维持中的重要地位;鉴定出心脏氧代谢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调控新机制;发现RNA剪接调控因子;发现心肌细胞增殖的调控因子和小分子化合物。他的科学发现曾经被评为国际心脏电生理学领域年度突破性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被写进国际权威教科书、专著和诊疗指南,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和中国医师奖等。

项目名称:蛋白激酶介导的心肌细胞增殖在心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项目简介:成人心肌细胞更新率极低,基本处于终末分化状态。心肌细胞的这种终末分化特质严重限制了心肌损伤修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蛋白激酶处于心肌细胞增殖的多条信号通路的核心位置,可望成为控制心肌细胞增殖的关键分子体系。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初步的功能研究,我们发现,数种蛋白激酶抑制剂可以通过促进心肌细胞增殖、修复受损心肌组织并改进心脏功能。我们假设:蛋白激酶可能是心肌细胞增殖的决定因素;针对蛋白激酶的抑制剂可以促进心肌损伤修复和改善心脏功能。为了证明该假设,我们将开展以下研究:鉴定以蛋白激酶为核心的心肌细胞增殖的分子阀门、关键信号通路和心肌损伤治疗靶点;基于鉴定出的控制心肌细胞增殖的核心分子,筛选心肌损伤修复的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将系统揭示蛋白激酶在心肌细胞增殖和心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可能发掘若干心肌损伤修复的潜在的先导化合物。

Tongji University

孙奋勇

教授、博导

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孙奋勇教授主要从事肝脏肿瘤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lncRNA功能的新机制——内源性“microRNA海绵”,提出lncRNA与microRNA相互调控理论。采用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如DNA大规模并行测序与各种组学方法,寻找肝癌的新的分子标记。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杂志Hepatology,Nucleic Acid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 Autophagy等SCI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43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3项。

项目名称:O-GlcNAc修饰YAP介导PAICS转录本的m6A甲基化促进肝母细胞瘤增殖及检验标志物开发研究

项目简介: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一种高恶性的肝肿瘤,好发于婴幼儿,缺乏理想的诊疗手段,严重危害患儿健康。申请人长期从事肝脏肿瘤研究,在Hippo/YAP通路以及蛋白O-GlcNAc糖基化修饰方面形成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有趣的是,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HB组织中同时存在蛋白O-GlcNAc糖基化修饰与RNA的m6A修饰异常活跃现象,而作为HB最重要的驱动蛋白YAP处于两种重要致癌机制的交叉点:YAP被O-GlcNAc修饰后能有效招募m6A甲基转移酶修饰靶基因转录本,其中PAICS转录本被修饰后稳定性增加表达水平增高,导致其合成的代谢产物SAICAR增加,SAICAR又进一步促进HB增殖,极可能是HB形成的重要途径。LC-MS/MS检测到HB患儿血清中SAICAR水平明显升高。本项目拟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并弥补特异性HB检测标志物的空白,具有重要研究与转化价值。


祝贺同济人们!

为他们点赞!


来源:科研管理部


全国第十!同济大学新增12位国家基金优青获得者!最小14岁,最大26岁!4377名同济本科新生要入学啦!研究生新生大数据!一大波00后“涌入”同济,最小博士生20岁!这群同济人,是生命的守护者!前方高能!同济要开学啦!新生“闯关秘籍”你get了吗?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