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央视一天连续五次报道这位同济人,了不起!

与祖国同行的 同济大学 2019-10-30


点赞!

#初心如月,爱在家国#

昨日,

央视聚焦我校汪品先院士,

连续五次报道,
分别在央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

《新闻30分》《东方时空》等栏目,
讲述汪院士的“深海梦”!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领海,
这是一片富饶的“蓝色国土”。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他秉持海洋强国的初心,
数十年如一日,
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为中国赢得海洋科学话语权
一直在不懈奋斗,
80多岁还3次带队深潜南海。


最近几个月,八十三岁的汪品先格外忙碌,他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南海深部计划,历时八年,今年10月就要最终完成,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南海深海进行地质、水文等系统性科考。就在一年前的5月13日,为了探寻课题的关键证据,82岁高龄的汪品先亲自乘坐深海勇士号国产深潜器,先后三次下潜到西沙1400米海底,当时,他还在癌症康复治疗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汪品先

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有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这个95%都是我们国产的(部件),这是很不容易的,特别骄傲。。

对汪品先来说,坚持亲自深潜,除了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也是要实现自己40多年的一个夙愿。上世纪五十年代汪品先留学苏联,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参与组建了我国海洋地质学科和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再次出国深造,那时,世界强国之间的海洋之争和海洋科技较量已经开始。汪品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感受最深的是差距。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汪品先

我第一次听说深潜,是一九七八年访问法国。世界上欧美国家到深海去,那是二次大战后,真正达到高峰是六十年代晚期七十年代初,而那个时候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利用钻探、深潜等尖端技术,对深海进行地质、水文、矿产等基础研究,这是海洋科学的前沿领域,也事关国家长远权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汪品先带领团队开始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决心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时,已年过六旬的汪品先毅然开启了常年漂泊大洋的新征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汪品先

这是我1976年到1996年的科研成果,1996年我60岁,(本来)应该退休,这是这二十年的成果,当然(现在)超过二十年了,就是说我要干的时候干不了,等到应该不干的时候机会来了,然后(现在国家)有那么好的条件,而且(国家)也重视了。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汪品先和同事们有了更大底气,乘上了国产科考船和深潜器,一批批原创成果,多次获国家重大奖励。从2011年起,汪品先发起和主持了南海深部研究计划,8年持续科考获得大量资料证据,打破了南海是小大西洋的欧洲中心论传统认识,在海洋科学界提出了中国主张。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汪品先

这是我们这次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改变了对南海成因的看法,我们会拿出很像样的东西来,我们想在国际上证明,对南海深部的认识,主要是中国人领头取得的。

多年追赶,不懈努力,拿汪品先的话说,中国在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已经从小伙计、打下手,逐步成为平等伙伴。这段远程视频是汪品先的学生们从临近南极的西南太平洋发回的,在全球科学家首次探测这片未知海域的联合项目中,中国学者占了三分之一,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汪品先

中国不一样了,中国现在有(技术)手段了,但有了(技术)手段你还得有脑子去用它,这就是我们的事了。现在如果做得不好,那就不是别人的责任了。

对待科学研究,汪品先一直主张要放眼长远,耐得住寂寞。今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科学观测网开始建设,海底布网,智能采集、实时传输,这是最新一代的深海技术,发达国家也刚刚起步。因为没有成熟路径可循,当初立项时曾出现怀疑和争议,但汪品先态度坚决,不惧风险,坚持原创,将来才能领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汪品先

你现在做的东西,很可能过了三十年人家说他当时是对的。基础研究不是马上就能收益的,更别想拿到钞票什么的,我们就是把这个问题研究了,把新的认识开拓了,后人会来真正认识。


致敬汪品先院士,

您是超级英雄!


整理来源:央视网


猜灯谜,送福利!在同济,我们都是一家人!
同济大学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
喜讯连连!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再获殊荣!全国仅十位,同济郑时龄院士荣获“最美教师”称号!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