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课程”“磨剑十年”……同济这位王老师“待机”时间超长!
“你想一个问题,想到睡不着觉的地步,才会激发出创造力。”这是一次学术讨论中,王占山教授对学生说的话。多年来,正是凭借这份“热血”和韧性,王占山打造的“光学”课堂,极受学生欢迎,还组建起了十分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2020年,他荣获同济大学“追求卓越教师奖”。
“想给学生一瓢水,自己须有一桶水”
绚丽的夕阳和晚霞、长夜里狭长的街灯、神秘莫测的海市蜃楼、主题公园精彩的激光秀……上课前,同学们总能在“光学”课程公共邮箱里,看到一张张精彩的图片,这是王占山牵头的课程团队要求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特定光学现象”的图片。问题随之而来:请思考为什么。
照片背后的光学原理,老师们并未急于回答,反而在每章节课程的开头,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彩虹是怎么形成的,露珠为什么看起来晶莹透亮,肥皂泡表面为什么是彩色的,大海和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带着“十万个为什么”,王占山为学生们打开了光学世界的大门。在这个世界里,同学们知道了色散是彩虹形成的原理、露珠的光彩是来自于光的全反射、肥皂泡七彩缤纷是因为光的干涉,而散射是大海、天空变蓝的主要原因……学生们脑洞大开。
“光学”团队2010年组建,目前任课老师有王占山、穆宝忠、程鑫彬、方恺、王风丽、马彬等人。“想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王占山常常念叨这句话。“长期坚持集体备课,是课程受欢迎的法宝之一。”熟悉该团队的同行们纷纷点赞。除了定期举办课程研讨外,这种集体备课往往在新教师入列、碰到疑难问题时举行得更加频繁。“学生培养是头等大事,庄稼耽误只一季,人耽误了可能就是一辈子。”王占山带领大家努力着。十年来,“光学”课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年年出新,老师们的讲授与业界的“心跳”始终同频共振,深刻的理论见解、通俗的讲授方式在课堂上始终如影随形。
教改无止境。经过数年探索,课程形成了包括文献调研、模拟设计、实验探究在内的三个模块、数十个小课题。“一点导入,深度挖掘。学生们学光学,门是好进的,路是通畅的。”王占山介绍,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以贯之,直至创新项目竞赛。学期末的最后一课,学生们自由分组,对学期伊始收集的照片里所体现的光学知识进行逐一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当初模棱两可的犹疑猜想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堂的侃侃而谈。
“这门课程广受同学们欢迎。”本科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光学实验室的各个项目也是同学们心中的“香饽饽”。
左二为王占山教授每隔一两月,近百人的光学团队便有一次全体研讨会,已经坚持数年了。除了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请师兄师姐分享科研心得和出国经历外,王占山和其他老师也会分享各自的科研和生活经验。研讨会气氛轻松、“干货”满满,因而参与者众多,反响颇好。“团队是个家,氛围要像磁场。”王占山说。
年初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王占山团队主持完成的成果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该团队十多年潜心科研的必然结果。”学校有关负责人说。王占山团队经过十年攻关,揭示了真实薄膜的激光损伤机理,提出了抑制电场增强的“场控”激光薄膜设计新方法,创制了阻止环境吸附的新材料,发明了去除“局域强点”的全流程定量化制作技术,创下了成果一次转让收入3800万的记录。
成果迭出,王占山团队现已成为人才的高地。程鑫彬的先后入选国家“优青”和“杰青”;张众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张锦龙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9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黄秋实入选2018年度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此外,团队培养的多位年轻教师、博士后,也已小荷渐露尖尖角。
十几年来,王占山带领的团队规模逐渐扩大,在光学领域攻克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级难题。不变的是,王占山一直保持着每天早上7点半到办公室、晚上9点半才离开的作息习惯,节假日依然如此。“王老师‘待机’时间超长。”学生们纷纷赞叹。“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好书育贤人。”王占山说。作者:程国政
点击在看,做同济好青年(•̀ᴗ•́)و ̑̑